河南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是将污水变为城市“第二水源”,缓解水资源矛盾、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随着河南省“水污染攻坚”“百城提质”等工作开展,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稳步发展,但仍存在再生水利用率低、厂网建设“先天不足”、再生水利用范围和途径不够广泛、规划政策和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一是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加快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探索建立再生水循环利用统计评估方法、差别化价格机制、激励补贴政策等,激活市场活力。完善再生水生产、输配、利用等全过程的安全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保障用水安全。二是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分类制定工业、市政杂用等再生水循环利用指南,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三是规划引领。编制省、市再生水循环利用专项规划,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明确利用总量、逐级分解,并与水资源综合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充分衔接。
二、加快配套管网建设。一是合理规划布局再生水水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设施等。通过对现有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或新建再生水厂,扩大再生水“第二水源”供水能力。优先解决已建成管网输配能力不足问题,完善再生水终端提升泵站等建设,满足用户用水需求。二是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输配水管网。新建城市供水管网应同时建设再生水管网,将再生水纳入城市供水保障体系。新建开发区等应配套建设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工程并同步使用。三是打通输配管网“最后一公里”,使再生水能够直达企业、园林绿化等用户。
三、拓宽再生水利用模式和途径。一是构建“集中为主、分散为辅 ”的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城市建成区应以集中方式将再生水集中配送到用户,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率和规模效应。对市政管网未覆盖的住宅小区、学校等,鼓励采用分散式、小型化再生水循环利用模式,就近回用于冲厕、浇洒绿地等。二是分类分质拓宽再生水的利用范围和途径。加大城市再生水在工业领域的利用,深挖城市建设领域再生水利用潜力,城市生态景观、绿化等杂用水优先使用城市再生水。三是积极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大型公共建筑、集中小区等的再生水冷热能的推广利用。
四、加强试点推动工作。一是试点带动。以郑州、开封第一批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推动河南省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探索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新路径。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加强再生水处理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加快普及再生水循环利用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
(河南省委会提供)
甘肃省是国家重要新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战略重要通道,中共省委、省政府把新能源产业发展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但仍存在市场消纳空间不足、电网调节能力不够、产业链延伸不畅、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
为此,建议:
一、统筹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支持,加快推动“陇电入鲁”“陇电入浙”“陇电入沪”3 条跨省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二是借鉴“东数西算”模式,优化生产力布局,将电耗比较高的产业布局在甘肃省西部地区,就地消纳新能源所发电力。三是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绿色化、减碳化,支持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等开展新能源就地消纳示范,持续探索高载能项目减碳路径。四是紧密结合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低污染、低排放、低耗水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建设集中式新能源基地,重点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二、加快构建智慧电网系统,建设新型储能调峰设施。一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智慧电网系统。推进新能源和电力深度融合,统筹源网荷储多元平衡。加强科学监测、预测与调整电网运行,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实现电网精准调峰,余缺互济。二是加强与电网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提升现有电网对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控制能力和故障防御能力,加快建设以新能源消纳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工程,统筹特高压电力外送管道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三是加大储能财政补贴、优化交易规则,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储能设施项目投入,建设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设施。
三、坚持优势资源集中配置,推动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一是坚持全链条谋划布局,推进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延长新能源产业链,坚持把新能源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打造西北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大力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业。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培育“专精特新”新能源企业,通过政企合作、招投标等形式引导企业扎根当地搞开发,吸引新能源产业链上游配套企业创业发展,延长、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做大做强甘肃省绿色能源供给端。
四、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提升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光伏制造、氢能生产等方面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行动和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促进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大力支持人才引进和培育,建设一支科技研发、技术应用、管理创新和产业工人队伍,为能源转型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三是支持当地企业或研发机构与国家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等国家科研力量合作,对接行业优势科研机构和创新资源,优化布局建设省级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争创国家新能源创新中心、氢能创新中心、储能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打造氢能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甘肃省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