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蒋殊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红星杨》是一部书写烽火年代里中国少年别样成长的小说,讲述了少年杨留贝及伙伴们保卫红星杨的故事,体现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独立过程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本刊特邀《红星杨》作者蒋殊、《红星杨》出版策划人陈彦玲、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郭子涵一道为读者介绍、品读这本书。
《红星杨》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蒋殊:
《红星杨》的底色必然是红色,基调是玄幻与神秘。小说除了呈现少年的勇敢、机智与担当,还描写了火热的乡村生活、生动的童趣画面、丰富的自然知识和传统文化习俗。
这本书,我努力体现出的是大爱、温度、信仰、坚守和捍卫和平的战斗精神与风骨!
长江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出版策划人陈彦玲:
作为一个策划编辑,多年来始终坚持认为,作家写作、出版社出版、荐读人推荐给读者特别是青年、青少年读者的红色书籍,至少应该有三种底色:一是有能够引导读者正确认识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精神底色;二是有能提升广大读者扩充认知领域和储备写作技巧的文学底色;三是有能传达给所有读者的善美勇毅、刚强坚定的自然底色。
而以上所说,《红星杨》这本小说里都有。
[摘 要] 中国儿童文学肇始于五四时期,迄今已百余年。英雄精神历久弥新,“小英雄”的形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优秀儿童影视、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如《鸡毛信》《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等,带给儿童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和平、富足生活的可贵,本文关注“小英雄”的红色书写,意在提醒读者,应回望、感怀、珍惜革命时代无数先烈浴火奋战、以命相搏换来的一切,也应教育儿童勇气、执着、奉献精神的可贵。
[关键词] 《红星杨》 蒋殊 叙事特征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17-0089-04
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七十多年,当代儿童只能从长辈的讲述和历史书中了解那个时代,而文学化的叙写以生动细腻见长,展现着丰富、真实、复杂的抗日战争时期普通人的生活样貌。21世纪以来,不少作家燃起对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热情,抗战时期所发生的故事重新进入他们视野,此时的创作实践,按照儿童文学学者王泉根教授的总结,已从“零距离”接触经由“近距离”观照,发展为“远距离”反思。
一直致力于红色革命题材创作的山西作家蒋殊,在创作《沁源1942》《重回1937》等报告文学后,在成人英雄形象的塑造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红星杨》延续了其善于讲述英雄故事、描写人性细节的特点,其作品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她通过层层铺陈开的文本,引领着小读者重新走入这段红色历史,了解当时的英雄所面对的苦难,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崇高理想与信念,唤醒深植于中华大地上少年儿童体内的血性与骨气,从而汲取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力量。
一、平民战士类的英雄形象
《红星杨》中的小英雄并没有直面战争,他们的战场不是冲锋陷阵的前线,而是大后方——一个叫杨林的小村庄。在早期大部分塑造英雄少年的红色经典儿童小说中,小英雄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他们有为革命做某种贡献的任务,作者经过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情节设计,最终在勇敢的斗争中,小英雄完成了成长蜕变。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的英雄叙事的聚焦点更多元,童心童趣回归到了文本中,小英雄的成长历程更追求生活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
《红星杨》讲述了杨林村的杨留贝和他的小伙伴柳笛、红叶、小麦四位小英雄保卫红星杨的故事。四位儿童最初是善良稚嫩、自由无忧的,他们听爷爷讲故事,穿梭在森林中探险,偷藏被猎枪击中的大鸟,直到意外发现了“五星杨”。书中这样描写少年们惊喜的心情:“原来杨树枝里藏着五角星呀。”可杨留贝发现,并不是每一棵树里都藏有五角星,于是秘密的“扫沟”行动开始了。此时,“五星杨”还不是红色的,直到杨留贝和柳笛斗公鸡时偶然发现,血的红色可以染到灰白的树皮上,才决定用红色墨水染“五星杨”,成为真正的“红星杨”。小主人公并非一开始就具备鲜明的革命意识,仅仅是对杨树林中藏着五角星感到新奇有趣,从而展开了一次游戏搜寻,但将五星杨用血一样的颜色染红后,他们逐渐感觉到红五星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从杨留贝想起父亲用神圣的姿势将红五星印章按在纸上,到满墙涂满的红五星引发了村里人的讨论,再到余晖叔叔的红军帽,主人公开始参与到抵御侵略的抗日战争中,他们由最初的稚嫩懵懂生发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战斗姿态。此时,红星触发了儿童的成长按钮,成为神圣的、崇高的、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一种精神引领。
在一些红色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小英雄的形象被设置得十分“超前”,他们觉悟高、本领强,说话风格、行为做派都颇为成熟,作者实际上是借儿童的语言诉说成人的思想。《红星杨》尊崇儿童本位观点,从天真烂漫、调皮可爱的儿童性格入手,给予人物成长更多人文关怀。杨留贝和柳笛会爬到树上看喜鹊搭窝,两个男孩子“像猴子一样嗖嗖往上蹿”,红叶躺在厚厚的黄叶上等待;说是看喜鹊窝,但柳笛却无视拦住自己前路的喜鹊窝,只顾向上攀爬,这是男孩子之间相互较劲的小比赛;在看到翱翔在蓝天的鹰被打落后,三个儿童将它体面地下葬,“将大鸟像一位老人一样,郑重放入墓穴”。这些生活细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遵循儿童亲近自然、乐观稚气的天性,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真实感。
杨留贝等人生在极端动荡的战争年代,他们身上具备坚强勇敢、为革命奉献生命的英雄主义精神,虽然对于红星杨的意蕴一知半解,但仍心怀敬仰。他们是再弱势不过的平民儿童,懵懂又脆弱。在小说中,日寇来到杨林村追查红星的情况,红叶不幸落入了他们手中。红叶面对老奸巨猾的敌人时没有丝毫的防范意识,她为了不暴露杨树里的红五星脱口而出:“红星,红星……在帽子上呀……”这时爬在树上观望的杨留贝、柳笛和小麦松了一口气,本以为逃过一劫,谁料落入更大的困境,红星帽引发了汉奸更大的兴趣,他紧抓红叶开始逼问,红叶放声大哭起来:“疼——啊——娘——”红叶毕竟是个战斗经验不足的小姑娘,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是在战场上遭遇危险时最真实的孩童状态。这时,红叶发现日寇头子川崎身后正是他们正在搜寻的红星杨,她内心充满了保护秘密、放手一搏的勇气,转头开始奔跑起来,想吸引敌人们的注意力,没想到“她的身子不由自己控制了”。书中是这样描写红叶的牺牲的:“身穿大红色夹袄的红叶,一瞬间成了一朵火红火红的花。”红是血的颜色,是红五星的颜色,也是烈士的颜色,作者在红叶的描写中倾注了爱与悲悯,诗性唯美的描绘将红叶英勇就义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心痛。《红星杨》并不回避战争造成的伤害,因为牺牲与革命同在,胜利是用红色的鲜血换来的。因此,这种死亡的描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可见,平民小英雄的成长路径是清晰的,他们面对成人世界时有儿童的天真稚嫩、率性善良,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卫家园时又是那么的坚韧果敢、不屈不挠。这样的小英雄,不只在杨林村有,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各地都有,每个孩童都可以是红叶,是柳笛,是杨留贝,因此,“平民战士”是千千万万中国儿童的化身,是抗战时期中国儿童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这些最普通的孩子也拥有不朽的英雄气质,值得被记录、被感怀,他们的精神也应该被今天的儿童所继承。
二、英雄成长的浴血之路
经典抗战题材红色儿童小说中的小英雄或作为抗战的一员正式参与战争,直面战争的残酷和血腥,或作为辅助性的角色间接参与战争,对战争亦有深刻感悟。21世纪以来,儿童文学作家采取了全新的创作思路,将战争作为小说叙述的背景,由“儿童的战争”转向“战争中的儿童”,在这种思路下,小说着重描写战争阴影笼罩下的儿童,他们的生活发生哪些改变,在改变中如何艰难生存,又是如何浴血成长的。
蒋殊将时间前移,书写了战火尚未蔓延到杨林村时儿童的生活状态。杨林村地理位置偏僻,人口稀少。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杨林村几经繁衍,不到五十户人家。”杨林村坐落于一片密不透风的杨树林中。可见,在日军入侵前,杨留贝、红叶和柳笛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但山雨欲来风满楼,1941年秋天的一场大风有些诡异、神秘,“田螺一样的杨林沟圆鼓鼓的身体里全部灌满了风,而且正朝着村庄倾倒”。这里的风并非闲笔,而是充满了象征意义,指不怀好意的破坏者来势汹汹、无法阻挡。几千棵团结的杨树抵不住强风的袭击,连片片黄叶都积极参战,在杨林沟上空与风“扭打起来”。开篇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风与杨树林的“战斗”,像极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搏斗,也暗示了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而杨留贝爷爷不经意间吟诵的《杨家将》的唱词,则奠定了全书“满门忠烈”悲剧感和灾难感的基调。
抗日战争时期的少年儿童的成长轨迹与和平年代的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不同,他们在战火中迅速成熟,是生死存亡困境的亲历者。他们被迫早熟、早慧,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水与火、伤与痛中获得迈向成人世界的关键入场券。《红星杨》以杨留贝的视角作为第一叙述視角,读者大部分时间追随着杨留贝的目光看这个世界,看着他与小伙伴和象征着革命的“红星杨”结缘,在与日本人的抗争中获得快速成长。杨留贝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他带领小伙伴寻找红星杨,后半部分描写了他家祖孙三代和村里人一起,与日本人抗争的故事。因此,杨留贝见证了整个村子的沦陷过程,目睹好友红叶、柳笛、父亲、爷爷等人为守护革命秘密献出生命,他一步步从天真烂漫的少年成长为可亲可敬的小战士,走向抗日之路,实现了自我成长。
研究者曾指出:“作为一个社会性存在,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1]《红星杨》中,作者蒋殊刻画了一些引领儿童成长的成人形象,他们或是默默无闻的爱国民众,或是身经百战的抗日军人,如喜欢唱戏的杨留贝爷爷、身为地下党的杨留贝爸爸、戴着五角星帽的余晖叔叔、被日本人打伤的战士老王,等等。在与他们的交往中,儿童逐渐认清敌人的面目,理解战争的真相,从而学习了宝贵的人生经验。杨留贝等人趁着天黑在村子外墙上盖满红五星,使村子里的大人心头刮过一阵红色的风,然而对于入侵的敌人而言,这面红墙是碍眼的,是需要铲除的对象。地下党杨大路为了保护儿子挺身而出,他大义凛然地承认红五星的存在“是我一个人的理想和信仰”,脱口而出的两个词令村子里的人疑惑,令日本人颤抖,彰显着成人英雄顽强不屈的意志。
杨大路牺牲后,全村人都闭门不出,只有杨留贝爷爷一人还在戏场里听戏。表面波澜不惊的爷爷,内心却是汹涌奔腾的,那一句黑夜里的嘶吼:“穿破了铁甲无数身,创江山出来争乾坤,哪一仗不伤咱杨家的人!”何尝不是痛失爱子的泣血之言,更是对来犯日寇发出的不屈不挠、绝不退缩的宣言。日本人再次进村子里发难,用钢锯锯红星杨的这一幕颇具戏剧性,他们大声嘲笑保佑杨林村的红星杨“不堪一击”,但没想到用锯条锯到一寸深时,刀便断掉,如此反复几次都未能将树砍倒。此时的红星杨如同抵御外侮、庇护百姓的铜墙铁壁,成为村里人永不倒下的精神信仰。杨留贝爷爷拼尽全力守护红星杨,浑身是血,他喃喃自语“人会死,树不会”,令读者动容。杨留贝爷爷是具有民族气节的老一辈村民的代表,他虽已年迈,但敢于抗争,无畏死亡,不惧怕敌人的威慑,同共产党人杨大路一样,成为鼓舞儿童勇毅前行的榜样和表率。小英雄能活下来意味着红色力量生生不息。杨留贝作为杨林村唯一的幸存者,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人,展现了一家三代的血性风骨和家国情怀。
儿童在与成人的互动交流中,“更清醒地观照自身,特别是在对象化的世界里,认识人生的本质,获得人生的超越之路”[2]。成人形象的必要衬托,凸显了小英雄的个性魅力,使得人物特征饱满而丰富。《红星杨》中的主人公杨留贝经受了战争的残酷考验,在磨难中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基本遵循“天真-受挫-顿悟-长大成人”的成长模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也是英雄成长主题的一种特殊变体。
三、英雄出身的地域表达
回顾百年党史,革命的火种遍布于山西境内,太行精神、吕梁精神等红色精神成为山西人薪火相传、取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红星杨》中杨林村的原型在山西太行山沿线的革命老区武乡,这里也是八路军总部驻扎过的地方,那里流传着红星杨的故事,朱德司令曾将一枚红色五星帽徽和一棵杨树一起栽入土里,后来,把那株杨树的细枝掰断,横截面就有一个显眼的五角星图案。作者蒋殊敏锐地发掘了红星杨这一红色符号的象征意义,以红星杨生长的武乡为地域背景,创作了这本《红星杨》。小说创作与真实的地域文化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生发出了贴近记忆、风俗、习惯的小说故事和人物形象,使得文学化表达更为亲切真实,颇为“接地气”,是突破抗战题材小说模式化创作的成功尝试。
在后现代语境下,少年儿童们易迷失在解构经典、颠覆英雄的浮躁喧嚣中,因此,阅读、学习这些立意正的优秀红色儿童文学十分重要,这将有助于培育少年儿童们艰苦奋斗、坚强勇敢、勇于承担的优秀品质,弘扬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
新时期以来,山西儿童文学作家已主动承担起深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创作精品红色儿童文学作品的责任,努力帮助少年儿童们扣好人生最关键的“第一粒扣子”。蒋殊将自己人生经验和阅历融入个性化的文学表达中,在历史与人文的观照中建构儿童精神谱系,创作出融合儿童本性与英雄情怀于一体的红色儿童小说《红星杨》,为新时期山西地域儿童小说人物谱系增加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
即使在和平年代,儿童读者也应该了解抗战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正如学者所言,创作抗战题材的红色小说是“为了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段历史,来反思这场全民族的战争,加倍地珍惜和平、不忘历史,让今天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念当下”[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星杨》正是这样的点点星火,燃起山西红色地域儿童文学的创作之焰。
参考文献
[1] 朱晓宏.他者经验与儿童成长:师生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基于舍勒的情感现象学理论视域[J].教育研究,2011(9).
[2] 沈琪芳,应玲素.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泉根,崔昕平,等.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现场研究[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陆晓璇)
作者简介:郭子涵,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