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神仙世界构成的意义

2023-12-20 13:15曹蕴然曹继华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3期
关键词:结构主义神话红楼梦

曹蕴然 曹继华

[摘  要] 長期以来《红楼梦》研究存在神话“删除论”“抛弃论”等现象,这破坏了《红楼梦》的整体结构,也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对《红楼梦》神话世界、仙话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析,指出了仙话世界在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间的桥梁作用。本文应用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论,提取神仙世界的神话元素,分析三个世界矛盾对立性,说明了神仙世界对整部小说构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楼梦  神话  仙话  现实  结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 A

神话产生于人类文明的初期,体现了原始人类的思考方式,是古人社会生活的结晶。神话是原始时代的“人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的文化精神。中国古典小说的形成时间比神话晚得多,古典小说在明清时代达到了最高峰。古代的神话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汉志》乃云出于稗官,然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谈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探其本根,则亦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1]许多古典小说也是包含了神话的元素,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博物志》《搜神记》、唐朝传奇小说《古镜记》、宋代的《太平广记》、明代的《封神演义》《西游记》、清朝的《聊斋志异》《镜花缘》《济公全传》等。

在《红楼梦》中,神话只占了一小部分,除作品第一回、第五回、第一百二十回、第一百一十六回有详细描写外,其余只在第六十九回、第一百一十一回零星提及。和繁多的现实描写相比,神话描写寥寥无几,致使一些学者提出神话“删除论”、神话“抛弃论”等观点[2][3][4],但这破坏了《红楼梦》的整体结构,影响了读者对《红楼梦》的整体把握。神话在《红楼梦》的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红楼梦》以神话为“楔子”,从女蜗补天所遗顽石的幻形入世引出全部故事,用警幻仙姑揭示“情榜”,神瑛绛珠重证前缘结束全书,这就把小说套入了神话的框架。另外,《红楼梦》将神仙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融合,表现出虚幻与现实、真与假混杂的艺术效果。

一、神话世界和仙话世界

袁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次主张广义上的神话概念,他认为:“广义神话概念的中心思想不仅是最初形成神话的原始社会,在进入阶级社会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有神话。古老的神话在发展和进化中,新的神话也随着历史的进步不断进化,直到现在,古老的神话还没有消失,新的神话仍在出现。”[5]基于这样的观点,袁柯把中国神话分为九个部分:一是狭义神话,即产生于人类远古时期的神话;二是传说;三是神话化了的历史和历史化了的神话;四是仙话;五是怪异的故事;六是带有童话意味的民间传说;七是源自佛经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八是节日、法术、宝物、风俗和风物等的神话传说;九是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5]。

袁珂的广义神话论得到了一些神话研究者的支持,也有相当一批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但袁珂提出“仙话”这个概念是非常有价值的。仙话是以古代神话中的不死药以及长生不死为基础,后来受到道教影响而产生的,是以仙为主人公的故事。仙话与神话也存在着一些差异,神话是以神为中心,而仙话是以仙为中心。梅新林认为:仙话晚出于神话,最初由神话发展演变而来[7]。仙和神不同,仙和人类更相似,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往往是神教给人的东西更多,而人通过修炼可以变成仙,所以仙也可以说是仙人,但是仙又不同于普通人,他拥有神灵般超凡的能力。弗莱认为,神话更重要的作用是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模型、一种文学结构的原则。神话传奇往往也包含着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情节与人物范式。神话是“一个总体隐喻的世界”,而文学就是“移位的神话”[8]。

弗莱指出:神话乃是文学构思的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是自然主义,二者之间则是整个传奇文学。传奇文学一方面使神话朝着世俗的方向置换变形,另一方面又不同于“现实主义”,而是朝着理想化的方向使内容程式化[9]。神话中可能有太阳神或树神,传奇文学中则可能是一个与太阳神或者树神密切相关的人。所以中国的仙话与西方的传奇文学在某些方面存在类似性,当然,中国的仙话有其独特性,但是它也是神话的一种置换变形。换句话说,仙话是神话与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在《红楼梦》中,女娲自然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所以她把石头抛弃的世界可以叫作神话世界;警幻仙姑,神瑛绛珠是仙,那么他们所处的世界可以叫作仙话世界。

二、《红楼梦》的三个世界

《红楼梦》的内容极其庞大,总体上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世界:神话世界、仙话世界和现实世界(或世俗世界)。小说开篇用神话女娲补天时的弃石作为楔子引出整个故事: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10]

接下来的太虚幻境的仙话世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构成体系。太虚幻境的象征意义,红学界不少人认为它与小说现实世界中的大观园相对应,“是现实中之省亲别墅即大观园的一个象征性投影”[11]。“太虚幻境”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仙话,《红楼梦》第五回: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宝玉在梦中欢喜,想道:“这个地方儿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正在胡思乱想,听见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宝玉听了是个女子的声音。歌音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美人来,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笑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我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10]

《红楼梦》通过警幻仙姑揭晓“情榜”,神瑛绛珠再次证明前世的缘分,来结束这部小说。太虚幻境作为石头、绛珠及众女儿们人生的始发点和最后归宿,是曹雪芹理想世界与终极价值的寄托,更是为了抚慰、安顿那些现实世界中薄命、悲苦的女儿们的痛苦心灵,以无限的体贴、悲悯之情构建出来的一个理想的天国、灵魂安栖的家园。现实中的大观园却是女儿们经受劫难的地方,正如太虚幻境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尽管如此,女儿们依旧为了“情”而舍弃了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来到尘世接受磨难。

红楼梦的仙话世界不仅承接了神话世界,并且还引出了小说中人间的故事。小说中的神话世界与仙话世界的关系主要通过两个世界上最高位置的女娲和警幻仙子体现出来。女娲是最初的开始,警幻仙子是最后的归宿。女娲在中国神话中不仅是始祖神和救世神,还是主管男女结婚的媒介神。警幻仙子则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可见二者在神性上具有相似性。通过“石头”的双重身份,暗示神话世界与仙话世界的密切关系。这种双重身份把女娲补天之时丢弃在青埂峰下的石头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木石前缘的石头结合到了一起。神话毕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从神话直接到现实世界总会让人觉得突兀,而红楼梦中构建的仙话世界完美承接了神话世界,也为现实世界的故事做了铺垫。

红楼梦的仙话世界可以看作是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不仅承接了神话世界,还引出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情缘,同时仙话世界又是现实世界大观园的投影,在突出了大观园理想性的同时又暗示出大观园之外世界的黑暗。《红楼梦》中仙界和现实世界相互扭曲,给作品带来了真假混杂在一起的不现实的感觉。

三、《红楼梦》神仙世界的意义

神话、仙话世界合称为“神仙世界”。红楼梦开篇便是神话,之后通过甄士隐的梦境进入了仙话世界。第一回中的这一部分对全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第一回中的神仙世界为主,可以用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来分析《红楼梦》的神话与仙话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坚信神话这种人类文化产品有着内在深层结构,也力求通过神话去探索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他认为神话像语言一样,由被称为“神话素”的更小单位构成,就像语言是由“词素”和“音素”等单元构成一样[12]。列维-斯特劳斯指出识别和分离出神话素的方法是:独立地分析每一个神话,利用尽可能精简的语句反映事件之间的接续情况。把每个语句都誊写在一张卡片上,标注出其在叙事当中的位置及相应的号码。这样,每张卡片实际上都给一个谓语派定了一个主语,换言之,每一个大构成单位的性质都是一种关系[9]。首先把一个神话故事分为单独的事件或短篇,从中寻找有意义、可以起到概括全义作用的句子,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用事件或句子构筑结构明确、逻辑合理的关系图表。然后,按顺序说明图表中出现的结构关系和意义。

《红楼梦》神话世界中主要发生的事情是女娲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没有用,石头听说人间的繁华,便想下凡体验。在仙话世界中主要讲述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姻缘。由此用表1来表现其中对立的矛盾。

表1 三个世界中对立的矛盾

个人的

意志 世俗的

意志 符合社会的变化 不符合社会的变化

神界 石头下凡 弃石 石变玉

仙界 绛珠、

神瑛下凡

人界 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 神瑛变宝玉、绛珠仙子变黛玉 癞头、跣脚

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对矛盾是个人意志与世俗意志的矛盾。第一回便交代出石头的身世,原来女娲补天时,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之下。这块石头对于世俗是没有用处的,弃石可以看作是世俗意志的体现。第一回后文中又写道,当这块顽石听到一僧一道提到红尘中的繁华富贵不由动了凡心,也想到人间享一享荣华富贵。这块石头被世俗遗弃,但它自己又很不情愿,希望可以在世俗中起到作用,所以当它听到世俗中的事情时,即使一僧一道警告它凡世间之事,好事多磨,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它也不管不顾依然希望来到世俗中而得到用处,与世俗不需要它的意志形成了第一对矛盾。这一矛盾也体现在仙界与人界当中,仙界中的绛珠仙子为了还泪下凡与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下凡体现了个人的意志,这样的个人意志在人界中的表现正是木石前盟,即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因缘。

第二对矛盾是符合世俗变化与不符合世俗变化。当顽石想要下凡体验人间荣华富贵之时,一僧一道把这块石头变为了通灵宝玉,石头是自然的,玉代表的是世俗,只有变成了玉才能得到世俗的认可与喜爱。仙界中的神瑛侍者为了来到人间化身为宝玉与绛珠仙子化身为黛玉,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符合世俗的变化。而在不符合世俗的变化中,则反映在一僧一道身上。第一回中,顽石见到“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骼不凡,丰神迥异”,而当甄士隐梦醒之后一僧一道的形象变成了“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这与石变玉,神瑛绛珠化为宝玉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神仙世界与世俗世界的矛盾。神仙世界中觉得好的事物到了世俗世界成了人们所不喜欢的,一僧一道口中的“蠢物”到了世俗世界反而成了賈母口中的“命根子”。

个人意志与世俗意志之矛盾,神仙世界与世俗世界之矛盾贯穿了整部小说。第一对矛盾,木石前盟是前世在仙界注定的,因为种种原因在世俗世界就不能实现。弃石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自喻,希望自己可以像补天的石头被社会所需要,但是石是天然的,玉才是社会的。也正是这对深层的矛盾推进小说的发展,在小说的最后通过宝玉的出家解决了个人意志与世俗意志的矛盾,宝玉出家是这对矛盾的中间项。

第二对矛盾中,世俗世界反映着儒家思想,神仙世界反映着道家思想。石头本是自然之物,玉却是人为的,石头为了下凡体验世间繁华而变为了玉,玉是神界石头的幻化之物,玉是相,石是本。在世俗世界看来,石头是无用的,而道家却是崇尚“无用”,认为“无用”反而是最自然、最本真的。其实生命很难从别人的立场来判断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某些人看来是不成材的,但也许它会是一个生命另外的特点。

再回到通灵宝玉上来,通灵宝玉是假玉真石,它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本质,正如一僧一道在答允顽石下凡时所说,“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在神仙世界与世俗世界的矛盾中,一僧一道起到的正是中间项的作用。当这块顽石处在世俗之中渐渐被利欲、情欲所困之时,也正是一僧一道的出现帮助它摆脱出来。最终,当顽石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后,还是一僧一道把它重新带回了神仙世界中的大荒山。通过三个世界矛盾的解决,曹雪芹用高超的写作技法呈现了《红楼梦》的艺术之美。

四、结语

仙话世界有机地把神话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同时控制着另外两个世界的发展和运行变化。三个世界的有机融合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效果,“石头”的双重身份,暗示了神话世界与仙话世界的密切关系。这三个世界构成了《红楼梦》的整体框架,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在这一大的框架中发展进行的。

神仙世界的构建让小说产生了个人意志与世俗意志的矛盾,从而产生符合社会变化与不符合社会变化的矛盾,第二组矛盾中又隐藏更深层的矛盾,即神仙世界的矛盾与世俗世界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促使着小说剧情不断发展,最终小说通过宝玉出家来解决第一组矛盾,用一僧一道来串起整部小说,从而最终化解神仙世界与世俗世界的矛盾。《红楼梦》中所刻画的神话世界与仙话世界对于整部小说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2]   宋广波.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2005.

[3]    茅盾.节本红楼梦导言[N].申报,1936-l-1.

[4]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    袁柯.中国神话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   梅新林.生命的渴望与超越——中国仙话研究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7]   Frye N.Fables of Identity:Studies in Poetic Mythology[M].New York:Mariner Books,1963.

[8]   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    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10]  余英時.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1]  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张祖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夏  波)

作者简介:曹蕴然,韩国延世大学大学院比较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化比较。

曹继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处理、文化教育。

猜你喜欢
结构主义神话红楼梦
东方神话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结构主义文论回望与再探
别样解读《红楼梦》
《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的结构主义解读
“神话”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