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讲里对当代新型男女关系有段这样的描述:互有好感,互相关心,做彼此的“约会搭子”,却不会以男女朋友自居,也不会过度参与对方的生活,进可成为恋人,退则变回朋友。
那么,藏在“伪单身主义”保护壳之下,不愿走进婚姻的人,背后的真实心理到底是什么呢?
汹涌的情愫前竖着一堵墙,上面满是關于工作、未来、发展等理性和现实的考量。网红教授戴建业曾说:爱始于感性。如果从一开始就以极致理性的头脑来预判一段感情的未来,就会荒草丛生,被诸多不安绊住进入亲密关系的脚步。
电影《单身指南》里,工作狂女医生在圣诞节那天被比自己年纪小很多的男人表白,男人浪漫地提议一起买棵圣诞树,但忙着回去做手术的她冷冽地拒绝了:“我没有时间养树,我们也没有未来。就算我们在一起,我也会忙到没有时间见你,即使见到你了,我也可能因为太累倒头就睡。你会逐渐感到厌倦、无聊。”
冷酷转身时,她的脸上却掠过悲伤无奈。她并非不喜欢眼前这个积极的男人,只是害怕“高开低走”式情感的伤害。大学时,男友就是因为她太忙,劈腿了同实验室另一位奔放热情的女生。自那以后她就认为,两个人共享激情甜蜜容易,要一起度过平淡甚至疲惫的生活阶段是很难的。
很多单身朋友都是不敢相信对方能长久坚定地爱自己,而将好感拒之门外。
梁永安老师曾讲,对成年人来说,在进入亲密关系前迷惘、不安、惶恐、动摇,都是好现象,正说明我们在以负责、深刻的视角看待感情。拒绝其实是告诉对方“我不接受浅尝辄止的、轻率肤浅的喜欢”,这倒逼另一方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与之长久地相处”,能给彼此一个冷却期来确定内心真实的想法。
追求真爱的道路很难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为什么害怕进入亲密关系,要把这种恐惧摊牌,或许会有一个人在理解了你为什么退缩之后,仍旧坚定地走向你,就像影片里,年轻男人后来把一棵塑料圣诞树放在女医生的家门口,笑着告诉她“塑料做的,养不死”。如果有那一天,希望你也勇敢地回馈给他一个拥抱。
当同龄人陆续结婚生子,寒暄时的话题就绕不开“有男女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当周遭听说你还单身,安静下来的尴尬空气和大家略带同情的目光,或许会让平日里潇洒地高举单身旗帜的你感到一丝凄凉和焦虑。
社会习惯把成功幸福的人生和“有另一半”捆绑,但人的价值归根结底还是得聚焦在自己身上,即使没有另一半,也不要觉得自己可怜。
《单身指南》里的女主在和前任分手后,一个人走在人头攒动的大街上,看着情侣挽手走过,被艳羡和孤寂裹挟,她开始不加辨别地和不同异性暧昧,寻找被爱的感觉,遇到豆大的困难都跟他们发短信诉说。她迎合着别人的性格喜好,自己都感觉快不认识自己了。
从小被父母姐姐保护颇好的她,没有独自生活的经历,对男友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拉不到裙子后背拉链时让男友帮忙、电视语言模式不会切换找男友来调……当男友离开她,她的生活就像瘫痪的机器一样无法顺利运作,为了填补空虚和寂寥,她胡乱地把每一段浅薄草率的情感游戏当作拯救自己的浮木。直到姐姐告诫她“得长大了”,她才开始直面独立命题,以自己的喜好装饰出租屋和工作室,删掉和男人诉苦的短信,静下来一边看书一边消化情绪,努力健身为搁置很久的峡谷徒步计划做预热……
我们期待爱情,但也要游刃有余地面对单身状态。如果你现在单身,请告诉自己,你正在经历一段很珍贵的自我沉淀的日子,要为自己感到骄傲。
影片里的女生为了符合男友的期待,化精致的妆容,蓄起不爱留的长发,穿勒得血液不畅的塑身裤,即使如此,男友还是劈腿了。她拿起剪刀疯狂地剪着身上的塑身裤,咆哮说:“女孩不需要穿塑身裤,因为最后还是会被看到肥胖的肉。”当时身旁的男人虽然被她惊愕住了,但笑着称赞她:“你这样挺酷的。”后来,他成了她的丈夫。
大格局的爱情里,一个人会接纳另一个人的真实,给予对方自由。电视剧《知否》里,小公爷只欣赏得来温良恭俭让的小明兰,但顾二叔却告诉明兰:“你温柔的样子我喜欢,你与人撕破脸的厉害模样,我更喜欢。”
总有人会懂你奇怪下的那份可爱并视为珍宝。某站博主婚后不久,准备跟着摩托车队穿越甘南骑行,丈夫虽然舍不得,但无条件支持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说,“正是她看似天马行空、不合常规的那部分,成就了我眼里独一无二的她。”他欣赏她疯狂折腾自己的巨大能量,也会在她脆弱时分给予一个坚实的拥抱。
所以,不要急着否决或遮掩自己的特点,或许未来有一天,正因为你是你,对方才爱上你。
演唱会上,李健被粉丝问什么才是爱情,他淡然地说:“爱情有什么好解释的,因为,爱自有天意。”
如果你现在还单身,少一些恐惧或焦虑,试着享受眼下能和自己独处、与自己对话、充实自己的时光,同时抱着期待感——或许在未来路的那头,早有人已在等待。
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