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疆”民族电影创作培训的思考

2023-12-20 13:37
新疆艺术 2023年6期
关键词:润疆新疆民族

□ 杨 军

科普微电影《暮雪谣》剧照

2023 年8 月,由中国电影家协会、新疆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新疆电影家协会承办的2023 年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化润疆”民族电影创作培训班在乌鲁木齐举行。本次培训课程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观贯穿始终。通过培训为少数民族地区电影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创作的平台,为学员在民族电影的创作领域多创新、出精品,不断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承担着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党的统一战线,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近年来,中国民族电影的内容不断被充实,内涵不断被深化,审美不断被提升,逐渐形成了依托本土文化特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基的民族电影表达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新疆电影工作者必须在电影创作中不断增强新疆各民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起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生产出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要完成这些目标,笔者认为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文化润疆”为契机,进一步彰显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风采

进入新时代,新疆电影表达形式开始转向类型化与民族风格化,创作人员开始追求影片的文化景观塑造,在叙事表达上力求宏大视野和民族特色的真实记录,话语内容上则力求反映当代新疆各族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真实展现“民族团结”“护边”“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

影片《真爱》以“2009 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尼帕·阿力马洪为原型,讲述了一位维吾尔族母亲,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和丈夫除了养育自己的孩子,还收养了十多名不同民族的孩子的故事。用影像传达了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故事。

影片《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山村的维吾尔族女孩阿依古丽的舞蹈梦展开,讲述了阿依古丽在“访惠聚”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了舞蹈梦想。全片以纳格拉鼓作为独具民族特色的电影元素,从偷偷摸摸敲击到万鼓齐鸣,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远去的牧歌》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跟随时代的发展,由过去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定居的生活方式。全片用纪实风格描写了哈萨克族四季轮回的草原迁徙生活,全片落笔于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

影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以“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见义勇为、英勇牺牲的真实事件为创作蓝本,展现出“时代楷模”一家三代守边护国的爱国奉献精神。

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电影工作者应持续加强正面宣传,展现新疆开放自信的新面貌、新气象,多渠道、多形式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有针对性地批驳各种不实信息、负面舆论、有害言论,在电影中进一步鲜明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电影《真爱》剧照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剧照

二、进一步丰富民族电影话语内容和叙事表达形式

中国民族电影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叙述的落脚点始终是在中华文化根脉上。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时代的新疆民族电影创作,应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挖掘真实素材,全方位、多层次地讲述好中国新疆故事,让更多国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让更多国家和人民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去。

科普微电影《大篷车》剧照

科普微电影《大风车》剧照

近年来,《真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远去的牧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电影,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等各类奖项。多部电影还参与了国际评奖和展映,成绩斐然。电影《真爱》荣获第7 届俄罗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入围第45 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电影《远去的牧歌》荣获第22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媒体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电影《歌声的翅膀》入围摩洛哥杜坎达音乐、电影、戏剧节,获马德里国际电影节外语长片最佳女配角(古丽迪娅尔·阿纳依提)、最佳原创音乐、评委会大奖三项提名,入围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剧情长片单元,入围欧洲日内瓦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22 年,新疆尚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短片《劳动改变生活》和新疆爱森公司制作的短片《我在油田当班长》,分别荣获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第三届短视频大赛暨第一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一等奖和三等奖。

近年来,新疆电影人、国家一级作家李丹莉作为总制片人,用文艺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开启了全新的视觉感受模式,创作的系列科普微电影作品《暮雪谣》《保鲜风波》《大篷车》《红柳情》等二十余部作品,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影视类银奖、海峡两岸微电影大赛“金飞燕”奖、第四届亚洲微电影节二等奖、“第二届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一等奖等各类奖项,李丹莉本人被全国多项微电影大赛授予“最佳编剧”称号。

新疆光亮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微电影《火焰蓝的光》获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优秀作品奖,微电影《我叫尤良英》获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乡村振兴优秀作品奖、“影像·新疆”首届微电影大赛最佳人气奖第一名,微电影《你是我的眼》获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好作品奖、“影像·新疆”首届微电影大赛最佳人气奖第三名。

这一大批真实反映当代新疆人民生产生活的影片,是当代新疆发展的真实记录,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电影人用电影、短片、微电影、微视频构建起新时代新疆电影话语内容和叙事表达范式。

三、以“文化润疆”为引领,多层次拓展中国民族电影宣传渠道,讲好中国新疆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电影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新疆电影作为大众化、通俗化、普遍化的信息载体,应更深层次挖掘本土真实的人物、故事,并以此作为创作的灵感。真实才能感人,才更能让国内外观众产生精神情感的共鸣。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任仲伦在培训班上说道:“电影语言可能会变化,但电影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与表达是不变的,在民族电影的表达上,要将创作的目光始终聚焦个体的人性表达上,才能诠释与释放人类共有的美好情感。电影只有拥有了人性共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它才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只有走出去,通过电影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才能被更多人看到。”这就需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

发挥好官方组织和机构引领作用,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经贸活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传播推送“中国声音”,在宣传中重在以事实为依据,生动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大各类非官方组织机构和个人话语影响力,创新表达形式,重在以情动人、以趣引人,打通与国内外受众的共情通道,用短片、微电影、短视频去引起共情共鸣,推动非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与话语对象建立良性互动,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中国话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在“文化润疆”引领下,广大电影工作者应积极拓展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渠道,用更加真实、生动的新时代中国新疆故事,打动更多的观众。发挥新疆地缘优势,积极推进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适时开展新疆电影评选、展映活动,以“电影援疆”模式带动新疆电影作品走向世界,用国际视野展示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

四、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民族电影采风、创作机制

中国民族电影的根本属性在于全方位深刻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反映时代精神。这就需要民族电影工作者沉下心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并将之升华,创作出真实感人又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电影作品。

制定新疆少数民族电影人培训计划。在天山南北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采风创作活动。采风选题和故事线索以采风地为主,围绕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戍边护边、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功勋人物等主题开展采风创作活动。

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人培训为契机,推进新疆电影创作、生产和宣传全面发展。通过系列培训和采风活动,产出一批优秀剧本和电影作品,挖掘一批能干事、敢干事、爱干事、干成事的新疆电影人,培养一批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疆影评人。集中授牌一批“影视创作基地”(含影视城、影视创业园区、自然生态影视基地、两新组织影视创作基地、影视人才培训基地)形成电影品牌活动,增加行业交流,促进高峰作品创作。

五、结语

新疆作为“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新疆电影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任务,在“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电影创作者应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用真实感人的故事、精彩动人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展现真实、美丽的新疆,实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猜你喜欢
润疆新疆民族
文化润疆内涵要义研究综述*
乌鲁木齐文化润疆出版物的调查研究
推进全民阅读 助力文化润疆
我们的民族
基于当前环境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几点思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