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研究

2023-12-20 18:39:24丁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摘           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改革,当前高职教育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加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受到高職院校的普遍重视。如何在新时代教育中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以此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多样的劳动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61-04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经济、科技等不断发展,为现代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而这正是由于前辈先人的辛勤奋斗打造的坚实物质基础。而如此富足的生活条件下,劳动教育的价值极容易被忽视,不少大学生受到外来文化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不喜欢劳动、抵触劳动,对于劳动存在负面评价,这导致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受到较大限制,不利于社会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概述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劳动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的劳动思想和劳动技能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劳动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劳动思想和劳动技能的融合,使其在今后的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价值。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劳动知识,从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并在日常生活中投入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和劳动习惯[1]。高职院校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重视学生对相应劳动生产技术的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劳动知识、技术等融会贯通,打造综合化的劳动技能人才。而劳动实践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通过直接参与的形式获取最纯粹的劳动经验,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并培养学生树立劳动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劳动实践,在树立扎实的劳动理念后积极创造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促进两者有机融合,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动思想,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今后自我发展和理想信念实现的重要性与价值,从而积极转变错误的劳动观念,主动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劳动主观能动性[2]。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一)培养笃实力行的做事态度

当下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一代,从出生到现在的生活条件相对富裕,一路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种种保护,没有独立面对过社会困境,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养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容易产生懈怠、放弃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3]。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世界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世界是由无数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劳动不仅能够创造物质世界,还能够创造出人文价值,对人类的精神世界造成深远影响。我国近现代史,是无数劳动者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劳动历史,正是劳动者的精神推动其不断适应艰苦的环境,最终为现代大学生创造出稳定、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养成笃实力行的做事态度,认识到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创造奇迹、创造历史。

(二)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教育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教育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教育需求,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劳动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肩负其社会重任,成为新时期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想深入了解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要求教育者对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内在联系进行把握,探寻最适合劳动教育的途径。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来实现对学生劳动素质的培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培育学生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意志。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价值观念[4]。

(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五育并举”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方向,而劳动教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为其他教育提供保障,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建设新时期,对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教育事业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特征,才能体现出教育价值。在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与社会、与岗位之间的契合度,旨在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而学生在职业生涯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成不变将无法适应形势和岗位的变化,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而通过五育并举,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等进行联合,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审美素养,对于整个职业素养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剥离,而是应当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多方面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中存在的问题

(一)育人理念缺乏人本性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育人理念中缺乏创新性,尤其是缺乏对人本性的尊重,成为影响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劳动育人过程中,缺乏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合理设置,导致一些隐性劳动教育课程相对缺乏,而是更多的以显性劳动教育的形式体现,长期在单一教育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反而不利于劳动教学的实施[5]。学生通过显性课程能够迅速掌握对应的具体劳动技能,但劳动意识却没有得到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对劳动的价值、意义等形成深层次的理解,难以在今后的自我发展中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作用,这就导致劳动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劳动教育模式单一,最终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抵触情绪[6]。

(二)育人方法缺乏融合性

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对于育人方法没有进行更新,育人方法与教学实际需求并不相符,最终影响到高职院校的育人效果。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前,需要对劳动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育人目标和育人方法,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实际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高校没能正确分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比例,导致理论与实践融合不当,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对学生教育和引导存在明显不足,学生对于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个体价值并没有形成正确认知,对于劳动观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学生对于融合实践的积极性不高[7]。高职院校不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志愿者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劳动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中学生对于志愿者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足,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

(三)缺乏协同教学机制

劳动教育不是某一专业或某一学段学生的专有教育,而是面向所有高职院校学生的普及教育,但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学生对于劳动教育认知存在明显偏差,劳动教育实践教学面临较大阻碍。首先,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许多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认为劳动会占据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而不让学生参与家务或其他劳动,使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略了,成为导致学生劳动价值观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其次,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以往的劳动教育中,并没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少、内容浅且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社会教育中,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效率更高,但对于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较好地辨别网络信息,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导致少数高职学生价值观趋向于功利化,出现了不爱劳动、排斥劳动的问题。以上三方面成为阻碍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显示出加强劳动教育的迫切性。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遵循劳动教育育人规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立足于自身教育基础上设定的教育总方针,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专业教育展开的依据。要想在高职教育中切实提升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效果,首先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发,结合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劳动教育育人规律,实现劳动教育的常态化。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在保留专业教学优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巧妙地融入其中,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落实。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中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立足于整个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制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学情的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为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借鉴[8]。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在实践中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例如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促进实践教学育人效果提升。其次高职院校可通过实习实训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在涉及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内容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理论进行丰富,而后结合专业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实训、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践模式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劳动教育的认知。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在校园内设定劳动周,组织各类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劳动中,并将劳动行为和体会记录到实践手册中,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实。

(二)规范劳动教育实践教学育人的过程管理

劳动教育课程在近几年才得到高校的普遍关注,这就导致开设专门劳动课程的院校较少,而学校管理人员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高职院校在树立正确的协同育人观念后,则要对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研究,从而对现有的育人体系进行革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9]。高职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更加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育,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劳动人才,这也显示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实践教学育人过程中,主张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搜集劳动教育的案例,寻找更多的教学灵感,以丰富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要强化对教学育人的过程管理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为目的,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劳动理念融入实践中,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提升。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參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良好助力。例如,高职教师可以将劳模作为实践教学的主题,选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与劳动相关的例子,或者大国工匠中的匠人,通过播放纪录片等形式,让学生对劳模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有深刻认识,明确是劳动价值观指引着劳模们不断前进,最终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还需要指导学生对市场进行分析,结合专业和企业实际需求,分析当下及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从而分析自身与职业之间的适配度,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技能,促进自我价值的不断提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通过社团组织、学生会等形式,让学生能够进入社会开展实践,将志愿服务纳入考核体系中,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的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学分奖励,以此激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10]。

(三)打造优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作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条件范围内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出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从而改变对劳动的看法,促进劳动观正向转变。例如,高职院校可将职场作为一个重点实践活动发展方向,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不同,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企业能够进入劳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打造出较为真实的职场环境。例如,通过在校园内举办面试比赛、招聘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模拟实践职场面试活动。在模拟面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社会职场环境形成一定认识,明确自身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同时企业也能够将职场文化引入校园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场文化。高职院校还可将社会发展作为背景,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在劳动过程中穿插一些红色故事、劳动故事等,使实践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不至于过于单调而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11]。而实践中学生能够对劳动理念进行检验,亲自参与过程中促进学生劳动意识进一步深化。除此之外,还可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实践载体,我国多样的传统节日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主题,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的劳动行为进行规范。例如,高职院校可开设文明寝室评比活动,对学生寝室的卫生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能够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同时将个人卫生纳入考评体系中,以此监督学生的日常劳动行为,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习惯。通过从多方面打造优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丰富现有的實践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实践需求,推动实践效果提升。

(四)形成特色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对院校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全面开展劳动育人。家庭教育中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社会要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氛围,通过宣扬劳动精神的形式,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助力[12]。而高职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设置合理的劳动课程与劳动内容,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中,并设计对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机制,形成完整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通过构建特色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将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探索新的劳动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实践机会,打造出可持续的劳动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理念和劳动行为的有效途径,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然而,当前在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机制和方法上仍然存在较大不足,需要高职院校及教师重视这些问题,通过强化育人管理、丰富实践活动等形式,打造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毛新.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J].劳动哲学研究,2023(1):259-266.

[2]宋利.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3.

[3]张新星.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展对策研究及实践[C]//中国智慧城市经济专家委员会.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论坛上海分论坛论文集,2023:86-87.

[4]邵玉伟,吴薇.“双高”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4):78-81,87.

[5]刘泽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劳动教育在线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0(3):86-91.

[6]贾磊.产教融合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探索[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2,21(8):37-42.

[7]金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2.

[8]赵鲜梅.高职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契合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8):190-191.

[9]鞠雨彤.基于实践教学视域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22.

[10]赵章彬,王力红.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77-83.

[11]徐东,邓昌大.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1(7):180-181.

[12]蔡杰.基于劳模精神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培育路径研究[J].教师,2021(16):25-27.

①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学科学研究项目“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22SJSZ0387)。

作者简介:丁彦(1984—),女,汉族,山西翼城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