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教育视角下辅导员美育工作路径探析

2023-12-20 18:39赵博马健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美育辅导员工作

赵博 马健津

[摘           要]  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由于还处于发展初期,从实际成效上来看,仍有一些共性问题亟须解决,聚焦到辅导员美育相关工作中,存在观念理解狭隘、自身定位不准确、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因此,辅导员要转变认识,把握美育工作特点,科学地将美育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从隐性教育角度入手,通过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网络空间、宿舍文化等育人阵地的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和运用蕴含在其中的隐性美育元素和资源,探索出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美育工作路径,让美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育人效果。

[关    键   词]  美育;辅导员;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25-04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必须承担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其中,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的辅导员,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美育工作的基本内涵,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擅于将美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人格修养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

一、美育工作的基本内涵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者审美教育,即提高受教育者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这个名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提出的,该书较为全面地阐释了他的美学思想,即人性自由应该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而达到这种自由要依靠审美教育。

在我国,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意识和实践理论古已有之,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相关教育论述,强调“诗”“礼”“乐”三者对于人格修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即可总结为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到了20世纪初,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教育家尝试从西方美学理论角度探索研究我国美育工作。例如,梁启超从情感教育与趣味教育层面出发探讨美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以陶冶思想品格,丰富情感,使人的身体和精神同时得到和谐发展。而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蔡元培,他为《教育大辞书》所写的“美育”条目,从德育、智育和美育三者的关系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2]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人要有活泼敏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是人要有纯粹高尚的品格和精神境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育工作逐渐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的认可。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给美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变革。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美育工作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显现出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美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3]所以,当下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及创作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美育工作现状及困境分析

近年来,学生美育工作逐步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尤其是在高校,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形成了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高校在美育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经费保障、师资配比、艺术类场馆建设等方面也是逐年加大投入。但是由于工作惯性思维、考核指标体系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更多关注学术研究、技能培训、就业升学等教育显性成果,从实际成效上来看,美育还没有达到与德育、智育同样重要的位置。受共性问题的影响,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美育相关工作时也存在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美育的狭隘理解

部分高校还是将学生的“审美教育”片面地等同于“艺术教育”,认为学生的美育工作只能由艺术专业教师或者由有艺术相关学历背景的辅导员来承担,美育相关活动就是在特定场馆、教室对学生进行“书、画、音、舞”等艺术技术性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美育相关理论课程多以选修课为主,覆盖面过窄,还是被定位为辅助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教育,从而忽视了美育在提升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创造力等方面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

(二)辅导员自身定位不明确

当前,很多高校选择把辅导员补充到美育师资队伍中,缓解美育师资匮乏的问题。但是辅导员不能完全替代专业教师来承担相关教学任务,因为大多辅导员没有美育相关专业背景,高校也缺乏美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培训,导致辅导员在开展美育工作时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法和专业素养。虽然现在全国高校都已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 ∶ 200的比例”配备了辅導员,辅导员队列师资力量充足,可以说是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中走出一大步。但是今天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内容、要求和压力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既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既要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要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覆盖到了学生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压力较大、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多辅导员没有精力专门开展美育相关工作。因此,辅导员在开展美育工作时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

(三)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

高校在普遍意识到学生美育工作重要性的同时,已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性活动和艺术鉴赏类相关课程,但是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性,课程模式大多采用单向的灌输,从而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参与度低。很多学生即使参与也只是为了获得综合测评分数或者选修课学分,功利性目的比较明显。而且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会将大部分时间投入竞赛获奖、毕业就业、考研升学等显性目标上,即使遇到生活压力或者心理困惑,也简单认为只要坚持找到好工作或者考上研究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忽视了健康心理、品格修养、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

(四)美育工作成效难以量化和评估

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高校美育评价体系,把美育工作及效果纳入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办学评价的重要因素”。这从根本的制度评价层面对改变高校轻美育的顽症痼疾进行了针对性改革,但是制度真正的落地生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4]

据调查,大部分高校还没有科学、规范的美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只是统计艺术类课程开展数量、美育相关活动开展次数、学生参与人数等数据,量化考核方式比较简单,更没有注重美育过程及成效评价。聚焦到辅导员工作上,各高校通常是采用学生成绩合格率、获奖率、考研率、就业率等数据来考核和评价辅导员工作成效,在美育工作层面缺少明确的指标和标准来评价辅导员,这会导致辅导员认为美育工作不在主要职责范围内,工作上也缺乏动力和积极性。究其原因是美育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品格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上,这些成效难以用简单、直观的数据来衡量和评估,这给美育工作的推行和辅导员的工作评价带来了困难。

事实上,把美育狭义理解成艺术教育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一味地只强调艺术教育,会走上形式美育的道路。而美育工作的实质不只是艺术技能和素养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在认知能力、道德品质、人格修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工作都不是艺术教育相关学科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当下的美育工作应该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都参与的教育,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进行的教育。而作为高等学校,要基于“三全育人”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大美育”工作格局。在此构建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必须参与进来,因为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因此,探索出一条辅导员美育工作路径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

三、高校辅导员美育工作突破路径探析

探析辅导员美育工作路径,首先就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以美育人”中“育”这个字。辅导员育人方式有别于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尽管现在很多辅导员有胜任课堂教学的能力,但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主要还在课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基于第二课堂开展相关活动完成育人目的。

如今,辅导员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开展活动时采用单向式、灌输式的说教,学生不易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学生抵触,而适当采用一些符合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认知方式、个性需求的隐性教育活动,效果反而更好,在美育相关活动中亦是如此。而且,审美这种特殊的认知形式,本就不能像概念、公式、定理那样直接传输给学生,而要营造浓厚的美育氛围,吸引学生来共同参与完成,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自觉获得审美体验,心境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从而激发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是一种自我升华的过程。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遵循美育工作规律和特点,科学地将美育相关工作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在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网络新媒体、宿舍文化等路径的重点突破,深入挖掘和运用蕴含在其中的隐性美育元素和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精神的浸润、感染、熏陶。

(一)着力构建美育环境,引导学生发现校园的美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校园环境可以说是学生接触美的第一场所。大学美育环境的构建可以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校园楼宇建筑、园林景观、艺术文化场馆等方面的硬件环境,二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环境。

学生入学后,校园里的建筑设计、景观布局、装饰艺术等方面美观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第一印象,也会影响学生形成审美意识的程度与框架。当下有部分学生几年都是“两点一線”的生活方式,到毕业时整个校园都没有走完,这对学生和学校来讲都是十分遗憾的。作为辅导员要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将参观校园标志性建筑、体验教育教学重要场所、感受校园艺术文化氛围等活动贯穿于学生入学整个阶段,让学生在校园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沉浸式审美体验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实现身心和谐发展。而且校园环境中的启发式教育布局、创新空间设计、创意文化氛围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5]

在学生参观体验校园文化场的同时,更要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教学楼前的校风校训、园林湖畔的名言警句、艺术文化馆里的雕塑建筑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几十年甚至百年传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感染和艺术熏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立自强的学习态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学校、爱生活、爱一切美好事物。所以,校园美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美育环境的设计与营造,让学生在发现校园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深入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探寻文化的美

美育不仅是依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全方位教育。而辅导员更应该关注隐性教育的育人成效,采用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方式将“真、善、美”的理念传递给学生。所以,辅导员的美育工作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教育,要在开展文化活动上下工夫,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

校园中辅导员一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美育文化资源,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好迎新季、毕业季、传统节庆日、重大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艺术价值的文化活动,如开展“我与大学的故事”分享会、“我的青春梦”主题宣讲、“我和我的祖国”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受教育,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文化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爱校、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二是精心组织策划“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校内外优秀艺术家、民间手工艺人来校进行演讲和专业指导,探究艺术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感受艺术和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三是举办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类比赛和展览,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如通过举办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迷你音乐节、廉洁文化书画展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美育工作更有成效,还要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在实现中國梦的生动实践中欣赏美、创造美。辅导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校外考察调研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戏剧院等艺术场所,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利用假期与学生一起游览祖国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引导学生用审美的心态去感受中华大地的历史文化变迁,汲取其中的文化艺术精髓。辅导员要积极探索、促进与校外文化研究机构、历史文化馆、非物质文化工作坊的交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美育的相关实践活动中,深入走近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辅导员还要积极组织好暑期“三下乡”“返家乡”“手绘乡村”等社会实践活动,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教育与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激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民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担当,树立家国情怀。

(三)主动用好网络新媒体,引导学生创造精神的美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而成长的一代,所以他们对互联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移动互联网依据其便捷性、实时性、丰富性、开放性等特点,显然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获取知识、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丰富生活的重要渠道。但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开放互动性强、多元化的特点,海量信息的背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各种消极、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网络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力和审美鉴别力,明是非、辨美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侵蚀。所以学生大学几年的价值观养成至关重要,这也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辅导员要尊重学生与网络的那份亲近感,转变过去教育学生“远离网络、远离手机”的工作思路,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新媒体,使其为自身学习、生活服务,为自身成长服务。其实,今天的辅导员工作同样也离不开网络新媒体,因为网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借助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地开展学生工作,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辅导员也不能完全依靠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辅导员工作简单来讲就是做人的工作,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适当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环境开展工作。辅导员要积极推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与传统辅导员工作高度融合,可以在与学生网络聊天、学生群发通知、朋友圈分享文章时,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和审美教育,通过内隐、渗透的方式去激励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兴趣广泛,自主性强”是“00后”大学生的特点,“多愁善感、易情绪化”也是“00后”大学生的特点。造成这种思想的复杂化、多元化是因为他们出生并成长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新的时代背景对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有系统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辅导员要善于把握学生兴趣点和困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整合、运用各类教育资源的美育元素,在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生境界。二是扎实建设好各类主题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营造出积极向上、格调高雅、充满朝气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如撰写网文分享青春故事,摄影记录大学美好生活,运用快闪、短视频的方式向祖国献礼,并将学生的这些作品及时进行转载、分享,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三是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激励学生去创造精神文化的美。

四、结束语

做好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是完善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作为学生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辅导员,必须承担好学生美育工作,要努力提升美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擅于将美育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充分挖掘和运用蕴含在校园环境、文化活动、网络空间、宿舍文化中的隐性美育资源。基于隐性教育视角下探析辅导员美育工作路径,可以将美育精神实质“春风化雨”式地“滴灌”进学生心里,真正使得美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其持久且深刻。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51.

[3]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4).

[4]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68-75.

[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2023-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项目(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018SJSZ174)。

作者简介:赵博(1990—),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马健津(1980—),男,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美育辅导员工作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选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