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晗
常见的新闻角度包括领导角度与群众角度、工作角度与生活角度、表扬角度与批评角度、正面角度与侧面角度、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对内角度与对外角度、宽幅传播角度与窄幅传播角度等。不同的新闻角度,呈现的新闻作品具有不同“色彩”,这种色彩不仅会给新闻价值带来“高低不同”的影响,也会给广大受众提供“由内到外”的影响。
新闻角度对新闻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具有多面性,反映新闻事件的角度存在多样性,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角度都是可以“点燃”新闻“亮点”的最佳角度,有的角度稀松平常,有的角度思维老化。因此,不同新闻角度给新闻价值带来不同结果。
《新闻文体与写作技巧》一书中介绍:什么是最佳角度?一是突出新闻的个性特征,二是涉及事物的本质属性,三是展现内容的生动活泼,四是呈现形式的巧妙新颖。通过分析以上几点,最佳角度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可说明问题,二是能让受众接受,三是被受众关心,四是会体现人情冷暖,五是能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新闻工作者通过采访实践,选取最佳新闻角度。采访前期,要做好充分准备,列出采访提纲、解读相关资料、熟悉现场环境等,这些都是选取新闻角度的前提。采访期间,要根据新闻事件找寻素材,遵循“可能不用,不能放过”的原则,尽可能大量获取相关信息。采访后期,要从大量的新闻素材中进行筛选,抓住与受众相关的线索,选取有价值的内容,为撰写新闻稿件打下良好基础。
撰写稿件期间,要从某个角度出发,尽量抓住新闻重点和亮点,契合社会热点和难点话题。在素材选取方面要有所取舍,切不可“贪得无厌”全部都要,“一锅粥”似的新闻会让受众无法理解新闻要表达什么。新闻稿件从标题到内容,从“框架”到“内涵”要做到有主有次,划分逻辑和层次,稿件整体要尽量迎合受众需要,简洁凝练地将新闻事实呈现出来。完成稿件后,要客观地看待新闻内容为受众提供的实际意义,以及新闻报道在广泛传播后产生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困在自我欣赏的认识范围里。
不同新闻媒介面对不同受众,承担的传播任务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任何一家新闻媒介都要确定自己的传播方向,从而吸引相对稳定的新闻受众。“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传播方向是新闻报道的灵魂,优秀的新闻作品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赋予精妙的主题,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并撰写稿件期间,要确定立意、精心设计、构建框架、细致刻画等,经过反复打磨呈现出具有冲击视觉和震撼心灵的新闻稿件。
聚焦传播方向,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新闻受众是哪类群体,同时根据自己所负责的新闻类型来选择最佳角度。对于受众关注度较高的民生新闻而言,“贴近生活”无疑是传播方向的关键词。受众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抱有一颗好奇的心,他们希望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更多民生工程的相关进度,切实感受到群众生活水平在提升,在这些惠民行动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笔者曾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主题,走访市内多个老旧小区,了解它们的改造进度和改造效果。采访期间,老旧小区的居民纷纷上前与笔者交流,告知他们的所知所看所想——曾经的坑洼道路,如今是板油马路;曾经的断裂水管,如今是全新设备;曾经的脱落墙面,如今是彩色水泥;曾经的破损楼门,如今是防盗钢门;曾经的老旧小区,如今是幸福家园……居民的耐心讲解,为笔者撰写新闻稿件提供了大量真实素材。
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受众确定新闻角度,不是单纯以“政府推进民生工程落地见效”为切入点,而是将“小区居民从一筹莫展到喜上眉梢”作为新闻角度,撰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稿件。此新闻报道刊发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报道被多家官方媒体转发,公众号点击量突破10 万人次。这篇新闻报道的价值在哪里?就是因为它以精准的传播方向,亲民的新闻角度,收获广大受众的认可和关注。
把受众关心的新闻内容,结合正确的传播方向,以朴实无华的文风和夹杂新意的内容如实地呈现出来,既可以获得受众认可,也能够提高新闻价值。
在新闻素材面前,如何找寻最佳新闻角度,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期间借助创新思维加以琢磨。在收集新闻素材期间,以事件本质为“圆点”逐渐向外延伸,将与之相关的内容加以挖掘和汇总。在此期间,不仅要改变对新闻事件的看待角度,也要改变自己所处位置的角度,两者相结合构架采编框架,从而扩展采编思路。
在新闻报道中,每年都会遇到如“中秋节”“丰收季”“环境日”等题材,还会遇到一些常规话题,例如“交通安全”“企业生产”等。在这类新闻报道中,如果只是按照之前的形式进行报道,那么必然不会提起受众的兴趣。因此,在“陈旧”题材中提炼出“新鲜”内容,赋予新闻稿件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从而给新闻报道增添一份“特殊”,而这份“特殊”无疑会给新闻带来社会价值。如何能够在“陈旧”中提炼出“新鲜”?新闻角度恰恰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改换不同角度,剖析深层内容,结合当今社会背景和发展进程,在陈旧的题材和话题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和形式。
身为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多用双脚走,多用眼睛看,多用嘴巴问,多用脑袋想。通过环境描写、场景设置、深刻寓意等,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新闻报道的生动内涵。以“中秋节”商家销售月饼为例,每年中秋时节,商家都会以各种方式搞促销,以此激发广大市民的购买热情。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因商家的促销方式变换而有所不同,但是在受众眼中显得“千篇一律”。笔者在采访期间,走访多家商场了解到,不同商家的月饼促销活动各异,其中个别商家引进特殊味道的月饼,与此同时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向购买月饼的市民讲解月饼的由来。而购买与未购买月饼的市民,对特殊口味月饼的理解不同,对商家促销活动的态度也是各异。
笔者经过一番了解,在新闻稿件中不仅叙述了商家的促销方式,还加入了商家如此搞促销活动的初衷,例如,为什么要搞这样的促销活动?与往年相比,今年促销活动的特殊之处是什么?同时,在稿件中加入对月饼相关内容的解读,让受众不是单纯看到一篇关于“月饼促销”的商业性新闻,而是通过该报道了解一些与月饼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微小角度切入表现宏大主题,这就是新闻的“寓微于宏”,宏大处着眼,微小处着手。撰写新闻稿件时,选取一个微小角度,像一根蜡烛一样,点亮之后可以照亮整个房间,如此一来能够以点带面、深入人心,将内容呈现得更加具体。
新闻报道要呈现出真实细致、典型深刻、意象深远,就需要在选定新闻主题时立足社会、把握当前、胸怀大局,拥有一份“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敞开怀抱的同时,善于从“细微小事”着手,捕捉细腻精彩的瞬间,把这些小事写得朴实无华、深入人心。
笔者曾撰写一篇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稿件,当时前往盖州市万福镇苇塘村采访了解到,该村自然资源禀赋差,生产基础条件差,发展产业难度大,全村730 余户2600 多人,主要由老人和妇女种植和生产玉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平均每个家庭背负两万多元外债,是一个远近皆知的“穷困潦倒村”。2017年,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选派工作队,驻扎该村开启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20 年底,工作队累计协调各方投入资金540 多万元,主营或推动发展9 项产业,该村贫困户均实现稳定脱贫,其中产业大户家庭年收入超过两万元。
这个新闻报道的主题相对较大,因此,笔者以微小角度为切入点逐渐展开叙述,分别描写工作队的三个人做了哪些帮扶工作,最终组团帮助苇塘村实现脱贫攻坚。在撰写该篇新闻稿件时,对真实事例逐一进行细致描写,找出多个相关的分支事件,随后根据不同事件采访当地村民,听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自己如何从“贫困村”村民变成“致富村”村民的。
该篇新闻报道契合党的十八大关于“脱贫攻坚”的宣传主题,以典型深刻的真实事件为新闻素材,使得新闻稿件一经刊发,便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不仅被多家官方媒体转发,还引来多家爱心单位前去投资。由此可见,一篇由“细微小事”而起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还拥有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的新闻魅力。
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选取最佳新闻角度与自己的政治高度、知识素养、思维模式、业务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关联。每天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新闻工作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不同行业的人群,在与之接触期间需要有识别事物真伪的能力和对新闻影响的判断。在采编工作中,新闻角度可以丰富自己的工作内涵,提升自己的学识水平。
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各家媒体都希望刊发与众不同的“独家报道”,从而增强自家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遇到一个重大新闻事件,往往会吸引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这种情况下,各大媒体之间往往存在竞争关系,面对相同事件,如何能够将自己的新闻报道“一炮打响”?这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想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必然要从新闻角度入手。借助精妙的新闻角度撰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其“内在”便已经拥有与众不同的元素,以此作为“加分项目”可以让自己的新闻报道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抢占赢得受众关注的“先机”。
变换新闻角度呈现出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的新闻报道,不仅使新闻报道具有实际意义,也让新闻工作者增强信心。经过日积月累的打磨,新闻工作者会对新闻角度愈加重视,努力让自己的脑筋时刻活络起来。每次外出采访期间提醒自己创新思维,根据采访内容寻找最佳新闻角度,填充颇具特性的真实内容,力争让自己的新闻稿件显得与众不同。“花若盛开蝶自来”,经过长时间的循环往复,这种新闻角度充满“变数”的新闻报道,也会吸引越来越多受众的关注。这对新闻工作者本人乃至其所在单位都是一种“良性循环”。
一篇优质的新闻报道是由新闻工作者的“主观思维”,与新闻发生地的“客观事实”相结合产生而来。新闻工作者置身于新闻发生地,无论接触到哪种新闻事实,采访之后都需要将新闻素材加以筛选、整理、总结,然后经过新闻工作者的深刻领会,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呈现出一篇相对简洁精练的新闻稿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种提升业务能力、丰富自身内涵的过程。
笔者曾撰写过多篇以“基层故事”为主题的新闻稿件。走访基层、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挖掘出有价值的线索,撰写出有意义的故事。在这些基层故事里,可以看到很多“最可爱的人”的身影,包括讲述温情故事弘扬雷锋精神的“银发讲师”;舍己为人勇救30 多名落水市民的“辽河英雄”;义务帮助同村居民种植农作物的“最美夫妻”;定期为患眼疾老年人提供义诊的“爱心医师”;不辞辛劳为创建文明城市日夜奋战的“城市美容师”……他们是生活在基层的普通群众,却拥有最值得敬重的高尚精神,这是基层故事的内涵部分。
拥有平凡工作和普通生活的人们,都能够呈现出精彩且感人的真实故事。面对一份具有深刻意义的新闻素材,变换不同的写作角度可以使报道更加富有内涵,不能让每个故事都是同一个角度、同一个温度。记者不仅可以借助宏观的“大角度”开篇,还可以使用微观的“小角度”切入,前者可以提纲挈领,给受众提供赋予主题阅读的感觉;后者则浸润心田,给受众带来夹杂情感阅读的感觉。变换角度的同时,要注重深入挖掘情感层次,如果每篇报道都走“感人至深”的路线,那么几篇下来就会让受众觉得“味道平淡”。
通过灵活多变的叙事手法,捕捉平淡细腻的精彩瞬间,让新闻报道犹如一掬清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缓慢流入受众的心中,相信如此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更值得受众去回味和思考。新闻工作者用不同的新闻角度表达情感,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还能够养成优秀的新闻习惯,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变换新闻角度、创新思维模式,深入新闻现场采访进行细致挖掘,收集的新闻素材尽可能“有个性”“有分量”“有意义”。之后结合自己的新闻主题拓展撰写思路,努力将具有特殊性质的真实新闻元素加入其中,让自己的新闻报道“有亮点”“有思想”“有内涵”,从而激发起受众的阅读兴趣,并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