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福州市马尾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福建 福州 350015)
通过整治国土空间,可以优化农村地区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首先,通过有效的整治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在过去的开发利用中,农村地区的环境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问题。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恢复植被、治理水污染等,从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其次,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在调整农村地区的产业布局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通过实施综合整治,可以合理规划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此外,还具有促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通过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的人口回流到农村地区,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乡村发展重要性基础之上的,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发挥农村的潜力和优势。
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环境、人文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统筹规划,以实现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和治理的目标。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涉及多个领域,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其核心理念是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精细化治理需求推动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而整治规划的成功实施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和保障。两者都致力于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构建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精细化治理涉及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都需要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和落实。在实施乡村振兴精细化治理和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乡村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规划策略。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推动乡村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了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效益。其次,政府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政府对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发展。例如,在一些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提高了农村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然而,当前所开展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的整治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需求;一些地区在实施整治措施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一些地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支持,无法有效推进工作。
基于乡村振兴精细化治理背景,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规划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通过对农村地区的国土空间进行全面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其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再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等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打造宜居乡村。此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最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和指导,制定科学可行的整治规划,规范整治行为,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资金支持。同时,农民也需要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过程,发挥主体作用,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科学规划原则。规划应以科学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考虑地理、环境、经济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实际的规划方案。
(2)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注重长远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资源节约、生态保护和环境友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3)精细化治理原则。规划应注重精细化治理,对国土空间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明确各类用地的性质和功能,制定出分类细致、操作性强的发展策略。
(4)以人为本原则。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土空间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1]。
(5)动态调整原则。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6)多方参与原则。规划应鼓励多方参与,充分听取政府、专家、居民等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和措施。首先,要明确土地资源的权属关系。通过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等工作,明确土地的权属关系,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有助于减少土地纠纷和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次,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对农村土地的利用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和发展。例如,在适宜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避免浪费和低效利用。再次,要加强土地整治和修复。通过实施土地整治、修复工程,改善农村地区的土地质量和水土环境。例如,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项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此外,要注重土地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土地资源,如古村落、传统农耕用地等。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行为对土地造成损害。最后,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过程中,要注重合理配置城乡之间的土地资源,推动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2]。
总之,开展具体综合整治规划时,需要重点关注乡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明确权属关系、优化利用结构、加强整治和修复、注重保护和传承以及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合理布局生产空间。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对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和发展。例如,在适宜的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避免浪费和低效利用。通过加强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在乡村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产业园区,吸引优质资本和人才入驻,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发展。
(2)合理布局生活空间。通过修建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水利等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为了打造宜居乡村环境,需要加强对乡村环境的综合整治,提高乡村环境卫生水平,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环境。此外,需要加强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加强对传统建筑风貌的保护和传承,保留历史文化和乡土特色,推动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
(3)合理布局生态空间。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推动生态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3]。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乡村环境、保护传统建筑风貌、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促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这需要政府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和支持。规划应注重长远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
(1)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善农村道路,提升路网密度和通达深度,提高农村交通条件和物流水平。加大修复和新建农村水利设施力度,提高抗旱抗涝能力,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水。不断优化农村电网布局,提高供电质量,推广新能源电力应用。加强农村通信设施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
(2)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配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农民健康保障。及时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多元化养老服务。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生活需求[4]。
(3)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互联互通,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此外,需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保护范围和管控措施,对生态空间进行严格保护和管控。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和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改善和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实际情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发展绿色产业,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对农村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的行为,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安全。对农村地区的发展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确保项目实施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素养,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需要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组织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守护农村生态环境[5]。
总之,基于乡村振兴精细化治理下的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等措施,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