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吉
(会宁县会师镇人民政府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甘肃会宁 730700)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重要的生态功能。然而,近年来,该地区的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森林健康、木材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森林病虫害呈现出不断蔓延、种类增多和频繁发生的趋势。为了有效应对甘肃省森林病虫害,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的防治对策。
我国拥有广阔的森林面积和多样的生态系统。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峻。甘肃省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森林资源储备基地,同时甘肃省的森林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峻。由于气候变暖和干旱化趋势加剧,一些病虫害的暴发频率和为害范围逐渐扩大,给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亟待加强,急需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保障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1]。
甘肃省森林病虫害种类繁杂。截至2021 年,甘肃省已经发现的森林病虫害种类超过200 种。其中,森林病害包括松材线虫病、杨树炭疽病等,森林虫害则包括松毛虫、杨小食心虫等。这些病虫害针对不同树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季节都会出现,给甘肃省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多重挑战。为了有效应对病虫害繁杂的情况,甘肃省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能够维持生态平衡,还能为人类提供众多生态服务。森林病虫害如果不加以有效防治,将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各类病原菌、病毒、线虫和昆虫的侵袭,会导致树木生长受限、树势衰退,甚至大面积死亡。这不仅影响到木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也会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破坏。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保护和维护森林资源的健康,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高速发展[1]。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其中栖息着大量的动植物。森林病虫害频发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某些病虫害过度扩散,可能导致一些物种数量激增,而其他物种则遭受威胁。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易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相对平衡,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不合理的防治措施。由于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不同病虫害的生态特性和传播方式各异,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然而,会宁县存在简单粗暴地使用通用性防治方法,未能充分考虑病虫害的特点和区域差异,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缺乏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也易导致防治措施的盲目性[2]。
森林病虫害防治需要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和实战经验的人才,即农业科技实战型人才。然而,会宁县在此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实战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技能训练,但目前缺乏相关培训机制和组织机构,导致防治工作中缺乏高水平的实战型人才,显著影响了防治效果的提升[2]。
有效的森林病虫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治技术研究、人才培养、防治设施建设等方面。然而,会宁县防治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全面有效的防治需求,尤其是偏远的山区,防治资金更加紧缺,导致防治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会限制防治工作的规模和效果,使得森林病虫害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及时准确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是实现有效防治的前提条件。然而,会宁县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完善。监测设施不足,监测手段简单,导致无法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情况,无法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此外,对病虫害预测预警的科学分析和研判不足,也使得防治工作缺乏针对性,防治效果不尽如人意。
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新科技应用不足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已取得显著应用成效。然而,在甘肃省的一些地区,新科技应用还不够广泛,防治工作仍然依赖传统方法,影响了防治效率的提高。例如,遥感技术、无人机巡检、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提供更精准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信息,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普遍。
针对不合理的防治措施,会宁县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采取了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对策。1)会宁县在森林周围布设了多个陷阱并设置了防护屏障,以物理手段阻止病虫害进入森林,从源头上减少害虫数量。例如,通过设置粘虫板和诱虫灯等陷阱,吸引并捕获害虫。2)采取篱笆、挡板等防护措施,阻隔病虫害的传播途径。3)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来捕食害虫,或者利用益生菌等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针对性的控制。4)将益生菌等生物制剂喷施在森林植被上,增强植物的抵抗力,减轻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这样的综合防治措施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同时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通过采取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措施,会宁县成功控制了部分森林病虫害的蔓延,为森林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应用综合防治方法不仅能在会宁县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也为甘肃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3]。
会宁县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重点采取了培训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的对策。培训专业人员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关键举措,会宁县通过开展多种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1)会宁县开设了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培训课程。对于基层森林管理人员,开展基础培训,包括病虫害的认识、常见防治方法等;对于专业防治人员,进行更加深入的技术培训,包括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设备操作规程。2)会宁县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讲座和技术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专家分享的前沿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成功案例,能让防治人员获得更全面的信息。3)会宁县还组织实地考察和模拟训练。通过实地考察,防治人员能够了解病虫害的实际情况和分布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模拟训练则能够让防治人员在仿真场景中练习操作,增强其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通过培养病虫害防治专业人员,能够提高会宁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专业人员的实战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威胁,保护会宁县的森林资源[4]。
1)增加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置防治设备、防治药剂,以及组织培训和推广宣传等方面。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提高了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使防治措施能够更好地落实到位。2)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对于病虫害防治设施,如陷阱、防护屏障等,会宁县选择高质量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确保设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此外,在防治设备的采购上,会宁县优先选择先进、高效的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例如,会宁县投入一笔专项资金,购置了高效喷雾器、激光定位器等。这些设备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覆盖大面积的森林,实现高效快速的防治。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会宁县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防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也为森林生态做出了积极贡献。
会宁县在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时,非常重视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尽早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防止病虫害的扩散。1)会宁县建立了全面的病虫害监测网络。通过布设监测点和设置监测装置,实时监控森林病虫害的情况。监测网络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森林,并在不同季节持续监测,以确保对病虫害的全面监测。2)会宁县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卫星图像等,用于辅助监测预警。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数据,有利于识别异常情况和辅助决策。卫星图像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帮助判断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生程度。3)会宁县建立了及时响应的预警机制。会宁县在春季到来之际,通过监测网络和遥感技术,发现了病虫害在森林出现的迹象,便立即启动了预警机制,通知专业防治团队前往实地调查,对病虫害进行确认和分析。随后,根据预警情况,会宁县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方案,采取了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成功地控制了病虫害的扩散[5]。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会宁县能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动态,做出科学决策,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会宁县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提高了防治效率。1)会宁县建立了大数据平台,整合存储各类病虫害的相关数据,包括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全面、多角度的病虫害报告,帮助防治人员深入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变化趋势。2)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学习和建模,人工智能可以预测病虫害的高发期和高发区,为防治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会宁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够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特征和类型。基于人工智能得出的结果,会宁县提前组织防治工作,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防止病虫害大规模暴发。3)开展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监控。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记录病虫害防治的全过程,包括监测数据、防治措施和效果评估等,实现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监控系统则能够实时掌握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策略,提高工作效率[6]。
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如防治技术滞后、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善及农业科技实战型人才短缺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科技措施,加强培训与技术支持,从而促进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效果与水平提升。其中,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及时掌握病虫害情况,提高预测预警的准确性;引入新科技,如使用生物防治、无人机喷洒等,能有效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要加强农业科技实战型人才培养,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病虫害问题,为甘肃省森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现有问题,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