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桥1935年7月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53年~1959年就读于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机械系焊接专业,1963年获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毕业后分配到原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第九研究所(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桥是我国航空焊接工程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多项特种焊接技术的奠基人,在焊接力学与焊接结构完整性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一批开拓性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
1963年4月,关桥带着“发展我们自己的航空焊接技术”的远大抱负学成归国,踏入航空焊接领域。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研究生院的留学生活,使他深刻领略到苏联学者创新的思维、严谨的治学、诚实的为人和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风。
他丰富了焊接力学学科的内涵,发展了在焊接局部高温、大温度梯度、大应变梯度特殊条件下的“焊接瞬态热应变高温云纹测试技术”;颠覆了“焊接变形不可避免”这一传统认识,解决了航空航天板、壳、壁板类典型构件焊接压屈失稳变形这一世界性难题,创建了“低应力无变形焊接理论和方法”。
他负责完成了诸多技术基础研究课题,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主持了一系列开拓性工程应用研发项目,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为攻克新材料、新结构设计与制造中的关键难题,率先开发了基于脉冲钨极氩弧焊(TIG)、脉冲熔化极氩弧焊(MIG)的悬空焊接技术和焊缝滚压及预变形方法,并用于新机薄壁机匣制造;指导了扩散连接技术与超塑性成形/扩散连接组合工艺技术 、空心阴极真空电弧焊接/钎焊技术 、搅拌摩擦焊接等新技术的预先研究与工程应用开发;研制了相应的装备,对航空宇航制造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取得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先后获国家发明奖,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他基于对国际学科前沿发展态势的分析,適时建议并领导组建了国防科技发展急需的专业重点实验室和专业研究方向,促进了基础研究的深入、带动了行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应用,在国防武器和航空装备的设计与研制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在担任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理事长期间,他注重引导学科发展,繁荣焊接科技,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提升我国焊接科技水平,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和产品展览活动;多次率团参加国际焊接学会(IIW)年会和国际专业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促进交流,为我国焊接科技走向世界不懈努力;领导我国焊接学会,作为东道国,邀请国际焊接学会(IIW)于1994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IIW第47届年会,为我国焊接科技走向世界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和地位。
他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青年科技骨干多已肩负重任,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高素质的专业科研队伍。他要求年轻人不断创新,要拿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论文不仅要论理充分,数据可靠,而且还要字斟句酌,这些近乎苛刻的要求使他的学生在科研的征途中步子更坚实,学风更严谨。
他先后获得多项国内国际大奖和荣誉称号:全国科学大会奖、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全国先进工作者、航空金奖和光华科技基金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国际焊接学会(IIW)终身成就奖——Y.ARATA奖、日本焊接学会(JWS)荣誉会员、中国焊接学会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英国焊接研究所BROOKER奖章、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乌克兰三级功勋勋章、航空工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2017年,关桥院士成为首位荣获国际焊接领域最高荣誉“IIW FELLOW AWARD”的中国专家。
科学技术永远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像关桥这样的科学家,也正是推动中国科技走向繁荣昌盛的担当者和领军者。关桥所做的一切,源于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首先是一名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