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芝波
作文立意就是针对所要写的作文题目而确立的中心思想,全文的立意便是文章中心思想,也被称之为主题或者主旨,它是统整全文的一个纲领。作文立意须保证主题正确、深刻,作文的写作需要围绕立意展开,脱离立意的作文会导致内容总体分值下降。所以,无论任何作文题目,都需要围绕作文立意进行写作。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遵循立意新颖的原则,引导学生明确写作主题,做到立场鲜明,使其能掌握从不同角度立意的方法,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
审题是立意的第一步,也是确立作文题材与构思的关键。因此,教师可以从审题入手,指导学生分析写作要求,审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字词、对象、范围、文体、主题[1]。以2022 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目为例,要求学生按要求进行立意。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请以“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在学生作文前,教师需要引导其对作文题目进行分析,具体的审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第一,审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中的事实道理,对命题材料进行深入解读,以揣摩文本中心,保证下一步立意的准确性。第二,审字词。教师应对作文题目进行“拆解”,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紧扣主题要素指导学生分析材料内涵,让他们把握题眼,对命题结构以及题目内涵进行熟悉,使立意方向更加明确。第三,审对象。教师可以从人、事、物等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审题时分析材料中的关键线索,明确写作的主体、客体、受体、载体,从而把握材料的内涵联系,选择正确角度进行立意,保持清晰的创作思路和写作节奏。第四,审范围。教师应遵照作文题目中给定的材料范围,要求学生找出关键词,规划写作范围,如“青少年成长期”“三年”等。第五,审文体。教师可以利用列举常识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文体知识的基础性掌握,要求学生对材料作文文体形式、具体特征进行了解,通过阅读例文,熟悉写作要求,在审题中明确写作文体。第六,审主题。这是把握立意要点的关键一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与材料内涵相对应的范例,以题目、要求、角度定中心,为立意把握提供帮助。
2022 年安徽省中考作文以考查全命题作文写作能力为切入点。审题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透过题目进行分析,回顾自己三年间(七年级至九年级)的经历。题目限定了写作故事的发生时间,从“那个人”可以看出,作文以写人为主,体裁为记叙文,记叙内容是与学生相关的人物。“最近”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距离近,而且属于情感之中的亲密关系,也指代思想认识上与自己同频共振。作文应以记叙文写作立意为出发点,在审题的同时,需要在脑海中联系自我经历以及与写作人物相关的事情,由此确定立意方向[2]。
立意不定,则言多理乱。在初中语文作文中,立意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表达内在情感的象征。立意正确与否,能从文化价值的有效表达中进行明确。因此,教师应传授学生不同的立意方法,使他们能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而又与众不同的立意角度,突出作文立意的新颖[3]。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任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为例,教师应指导学生从观察和比较入手,立足事物的特点认真分析,坚持以小见大原则,通过小事物放眼世界,对事物形成宏观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蝉》,抓住蝉卵的特征,分析作者的写作方向,使学生能够形成主次分明的写作意识,懂得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把握住蝉的细节,才能写清楚作文。观察比较法是一种常见的立意方法,但不足以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教师要继续向学生传授立意方法,使他们能创新作文立意的切入点,使用生动形象的文学手法说明事物,增强说明的效果。
反向立意法是提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即在立意上要与普通的立意有所区别。前者立意与中心相反,后者立意与中心相符。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利用“斯是陋室”与“何陋之有”相呼应,使反向立意发挥作用,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欲扬先抑法是从反面论述,造成一种反差高度,后文再扬起,使得文势昂扬、波澜壮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阅读印象,使文中“扬”的内容更具说服力。与之相对的是欲抑先扬法,这种立意方法可以参考马克·吐温《竞选州长》一文中的辛辣讽刺内容。
初中作文立意一定要创新,不能随波逐流,否则难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不利于取得理想的分数。在众多立意方法中,“求同存异”是面对传统立意思路的一种创新与改变,教师应从创新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确定具有时代感的主题,打破传统的立意套路。如在以季节为背景的作文写作中,使用新颖的标题“这个冬天不太冷”“寒风刺骨,内心炽热”等,让语言更具活力、更加生动。同时,教师也要变换角度,指导学生在主题选择与内容编排方面,创新自己的立意角度。如在说明动物特点的作文写作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拟题为“红色的螃蟹”“不知疲倦的鸟”,为他们的作文添彩。
想象是提升立意层次和升华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横向想象、反向想象、延伸想象的方式,创新立意思路,根据写作任务“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进行想象,结合事物的特点,探寻新的观点,保证写作思维的独特性和个性化。如“蚂蚁世界的尽头”“牡丹想这样盛开”“沙漠中有多少粒沙子”等。审题影响立意,立意反作用于全篇,是检验学生语言能力的真实反馈。教师须重视审题的重要性以及立意的创新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立意策略,使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有所发展。
比较使作文立意走向深刻,能确立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凭借其独特性,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用比较思维考量,获得全新的发现。比较作为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可以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同质或异质比较,洞悉思想、立场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引发不同层面的深远考虑。中考作文评级标准要求学生的文章主题旗帜鲜明、观点集中,切勿含糊、模棱两可。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正确立意,记叙文要保证“思想感情健康”,而议论文要保证“观点正确”。教师可以提出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促使他们的立意走向深刻,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铺垫。
以2022 年四川遂宁中考作文题目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以及写作要求。
纯洁的白,是驿路梨花绽放的芬芳;荧荧的蓝,是居里夫人智慧的结晶;苍翠的绿,是牧羊人不灭的梦想……
世间五彩缤纷,你最爱什么颜色?请以“最美的颜色”为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书写工整, 卷面整洁。
通过分析中考真题可知,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以“最美的颜色”为题,作文材料为学生提供了立意角度。作为立意的表象,“最美的颜色”代表人之美、事物之美,应当体现人、事、物背后蕴藏的精神或价值。“最”强调美丽程度之深,写作应侧重于颜色美的原因,体现自己对不同人、事、物的见解。“颜色”是所写内容的外在特点,主要是表示抽象的精神品质,可以围绕“善良、坚强、梦想、奋斗”等进行立意。命题作文的本意是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命题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尽可能打开思路,从记叙文的角度进行写作,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颜色美的理解和喜爱。
教师要联系具体的事件,指导学生进行比较,确立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引发学生对“最美的颜色”进行深度思考。在这则材料中,最值得议论的就是“颜色之美”,材料中提供了“纯洁的白、荧荧的蓝、苍翠的绿”三种颜色,辅以对应的论述是“驿路梨花绽放、居里夫人的智慧、牧羊人不灭的梦想”,以展现颜色之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三种论述,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进行构思,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在立意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思维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准立意焦点,即“颜色、美丽”,在材料核心处聚焦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话题进行比较。
话题1:运动会中,拼搏得来的奖状是一抹鲜艳的红。
话题2:春雨后,绽放生机的小草是青翠的绿。
话题3:收获的秋天,苞谷成堆是代表丰收的金黄。
以上三个话题能表达积极健康的主题,在比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话题与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比较,也可以指导学生自由比较,提高习作立意教学的开放度,使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启示,懂得作文应体现自己由某种颜色引发的思考,以自身成长或受到的影响来深化主题,多以细节描写凸显中心。作文立意走向深刻,需要在审题基础上反复思考、对比,精心选择素材,最终确立文章写作思路。教师在比较引导中,应提出多种多样的观点供学生参考,让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有效组织材料,提升立意的准确性。
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因为立意是作文的中枢神经,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它决定着作文的谋篇布局、文采词句的安排。作文立意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文题目,抓住一点,深深开掘,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以及情感体验来进行适当取舍,确定与自己写作风格相符的立意,写出好的作文。立意已定,则文章主脑因之而立。学生在熟悉立意的方法后,所写文章才会有深度、有内涵。至此,教师应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在后续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模式,在写作中呈现自己的风格,提高立意准确性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