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顾志能
在某地讲课的课间休息时,几位教师急匆匆地走到台上来找我。她们说:“顾老师,有一道题目,我们教研组里争执不下,想请教一下您。”
“你们请说吧。”我欣然应允。
“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这道判断题,对还是错?”
又是判断题!和判断题打交道,我自己都有点怕了。
“你们是不是在纠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六个面算不算都是长方形?”我猜测他们的想法。
“是呀,我们知道正方形也是长方形,但是教材上说‘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句话和教材讲得不一样,而且说了‘一定’,所以我们意见不一样了。”一位教师解释道。
“我觉得这样的题目真是没啥意思!学生都认识长方体,看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也知道它是长方体,这就够了。这种题目,咬文嚼字的,对数学学习没什么帮助。”我表明我的态度。
“出题的教研员或者教师,真不应该出这样的题目。这种题目,除了折腾师生,让学生讨厌数学,实在没有其他的价值。教师都有争议,让学生怎么做?”每次看到这样的题目,我总是会忍不住发点牢骚。
“顾老师,您讲的我们认同。不过,您跟我们表个态,这道题目到底是对还是错?”几位教师以执著的眼光看着我,我不禁无言以对……
这几年,常有教师通过我公众号后台留言等方式联系我,请我“裁定”某道判断题究竟是对还是错。比如说:
◆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积一定是两位小数。( )
说明:按计算法则是对的,但积的末尾如果撇0 后,这种情况怎么算?
◆个位上是1、3、5、7、9 的数一定是奇数。( )
说明:这个数是整数当然对,但如果这个数是小数,不就错了吗?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 倍。( )
说明:没有强调“在同一个圆中”,这句话对不对?
◆木箱的体积一定比容积大。( )
说明:一般都是对的,但木箱如果是无盖的,它的体积是不是也可指去掉空心部分以后的木板的体积?如果这样,它的体积就比容积小。
……
说句真心话,我很反感这样的题目,更不希望教师把精力耗费在这种无意义的思考上。我常表达这样的观点:
“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学生会不会计算?正确率高不高?(师:都会,正确率很高)学生既然都会算了,还要做这道题目干啥?”
“学生会不会判断奇数和偶数?(师:会)书上有提供小数来让学生判断吗?(师:没有,数论好像是在整数范围里讨论的)那为什么还要学生做这道题?”
……
每当我这样说,教师都是一脸委屈:“顾老师,没办法啊,作业中或者试卷上有,我们难道让学生不做吗?我们难道能像您一样去批评出题人吗?”
我非常理解一线教师的无奈和怨愤,不必怪他们,要怪就应该怪这些折腾人的数学判断题,怪那些喜欢折腾师生的出题者。
在我看来,数学(至少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出判断题来考学生,意义并不大。原因如下:
1.判断题对学生的检测效果不佳
我们都知道,判断题或对或错,答题正确的可能性是50%。换而言之,学生乱猜,也有50%做对的可能性。相比之下,选择题(如四选一),乱猜做对的可能性是25%,而填空题(解答题),没法乱猜,必须得填出(做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填空题(解答题)是最有说服力的,选择题次之,而判断题则是效果最差的。
有教师曾这样“指导”学生:判断题,实在判断不出来,就打“×”,因为错的题目比较多。还有教师这样“指导”学生:题目中有“一定”两字,往往是不对的,你就打“×”吧!做判断题的这些“技巧”,反映了判断题检测效果的不佳——很难准确地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懂。一道检测题,倘若不能精准地捕获学情,说明其形式本身就有问题。
好的教学检测,一般是不会出判断题的。笔者随手一翻,2016 年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命制的监测卷,只有选择题、解答题,没有判断题;2018 年、2021 年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卷,有选择题、解答题等,也没有判断题……
事实上,小学数学的教学检测不出判断题,几乎已是共识。比如说笔者之前工作过的浙江省嘉兴市、目前工作的杭州市,多年来就未曾出过判断题。
2.判断题易让数学教学偏离方向
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与否,最重要的就是看其能不能运用知识来解决(解答)实际问题。如学习了“圆的认识”有关知识,会不会画(找)直径半径,会不会利用直径半径画圆,会不会利用两者关系换算后计算周长面积或服务于其他实际问题的解决等等,这些才是值得检测的内容。但如果换作判断题,因为其出题形式的局限,很难向上述有意义的方向走,往往就会偏离轨道,走向狭隘的概念辨析,且靠一些文字上的“变化”来检测学生,如前文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 倍”“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等等。(如果判断题不是指向于概念的,实际上就相当于填空题或解答题了,那就更意义不大,对此本文不作细述)
所以,常做数学判断题,学生要关注的是“小心文字陷阱、注意关键字词”,他们会形成“学数学需要咬文嚼字”的错误意识,甚至会觉得有些数学题目就是“脑筋急转弯”(如上文木箱题)。同时,教师也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让学生熟背概念、牢记关键字词,或者是挖空心思改变文字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接受各种“变式训练”,如故意把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改成“一定都是长方形”,故意省略“在同一个圆内”来说“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 倍”。这种玩“文字游戏”式的编题方式,人为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不仅无益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反而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心生抵触乃至恐惧,显然是要不得的。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呼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顺应教改潮流,不要再出判断题来考学生了。即使要出(判断题的确也有逻辑思维训练的价值),题目也要尽可能少一些无谓的争议。因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可做的有意义的事情非常多,我们不必以这样的方式来折腾学生,为难自己,既耗费精力,又缺少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