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激发感觉系统,让情绪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

2023-12-18 06:38阮琳燕王曦影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绘本

阮琳燕 王曦影

摘 要|近年来,绘本(Picture Book)作为儿童读物和教学补充资料,受到越来越多家长、教师、作家和插画创作者的关注。本研究以《当害怕来敲门》为课例研究对象,呈现了教师运用绘本促进儿童情绪发展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具身体验的深度解读。研究者发现:我国的儿童情绪发展的政策和课程以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导向,国外的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社会情感为导向,具有文化差异性。因此,我国教师在设计中小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时,需要立足国情,找准我国儿童情绪发展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绘本;儿童情绪发展;中外比较视角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近年來,绘本(Picture Book)作为儿童读物和教学补充资料,受到越来越多家长、教师、作家和插画创作者的关注;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绘本纳入了第一学段课程内容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姚颖,2022),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也将“看图画书”写入1~2年级学生习得情绪能力的教学建议中。

一般而言,阅读者更加重视绘本亲子互动对儿童语言发展、习惯培养的意义;然而,也有教师开始注意到绘本对儿童人际交往发展的作用,通过结构化地绘本教学设计,润物无声地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还有作家和插画师捕捉到绘本所产生的情绪价值,图文并茂的立体化表达,能够使得阅读最大程度地刺激感官,帮助儿童觉察情绪,关注身心,体验换位思考,同时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研究以《当害怕来敲门》为课例研究对象,呈现了教师运用绘本促进儿童情绪发展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具身体验的深度解读。研究者发现:我国的儿童情绪发展的政策和课程以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导向,国外的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社会情感为导向,具有文化差异性。因此,我国教师在设计中小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时,需要立足国情,找准我国儿童情绪发展的目标定位。

2 绘本刺激感官,帮助情绪辨识:以《当害怕来敲门》为例

《当害怕来敲门》是一部脑洞大开的绘本作品,集情绪体验、性格品质、思维状态、抽象艺术于一体,既天马行空又行文缜密,可谓故事情节、图画形象与教育价值高度融合的神来之笔。一种种难以描述的情绪、品质、状态,以抽象简笔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当害怕来敲门,勇气打开门,发现——门外没有人”为剧情线索,拟人化地描绘了每一种情绪、品质、状态所独有的内涵特点,有趣而生动,悬疑而深刻。

一直以来,情绪习得的难点在于觉察和辨识每一种基本情绪及其组合派生的复合情绪。情绪潜藏于身体之中,不同的情绪会引起身体特定部位的震动和频率,给人带来不同的知觉感受。情绪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动机和行为,但是我们却难以用丰富的言语表达情绪带来的复杂体验。《当害怕来敲门》的四方面创意,实现了情绪的立体化表达,帮助儿童建构情绪可视化的初印象,如图1所示。

2.1 拟人化,简笔人物凸显抽象特点,让情绪“看得见”

绘本依次涉及“害怕、经验、狡猾、夸张、紧张、实在、美丽、财富、生气、冷静、智慧、勇气”等情绪、品质和状态。这些抽象的情绪、品质和状态被幻化作一个个生动简笔画人物,抽象艺术的呈现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表现为更具有视觉艺术想象力的拟人形态。例如,安培借鉴了克利的油画,把“害怕”刻画得很可爱,是一个因为性格比较着急狂按门铃以至于让屋子里的各位害怕的形象。由于大家没有为“害怕”开门,在门铃声的一次次狂轰下,屋子里各位的心中逐渐生长出了害怕和恐惧,这种本能情绪其实来源于未知,源自每个人看不见事情全貌的想象。随着故事的推进,“害怕”的具象化形象,从无脸到具有面部表情的特写,吊起眼尾的双眼和裂开的大嘴巴,生动地营造出“害怕”的既视感,真正让情绪“看得见”,如图2所示。

2.2 戏剧化,悬疑剧情加快语速心跳,让情绪“听得到”

在接二连三给“害怕”开门失败的戏剧化冲突中,每一种简笔画人物为“害怕”开门的顺序、轮到开门后的挣扎和开门失败的原因都被安培以各自对应的情绪、品质和状态所独有的特质描绘和展现了出来,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令人印象深刻捧腹大笑的一幕是在“美丽、实在、智慧、冷静和财富”都因为害怕不敢给“害怕”开门后, 书卷左页的“生气”吼着说:“他到底来干嘛!”如图3所示,紧着书卷右页,“紧张”隔着一大段距离对“生气”结巴地说道:“你……你别生气,你一生气我就……就更紧张了。”

绘本故事的张力和画面冲击力在大家一次次尝试为“害怕”开门但失败之后达到顶峰,阅读者全神贯注、聚神屏气、心跳加速,朗读绘本的语气随着剧情的悬疑推进发生着跌宕的变化。原本抽象的情绪在阅读者此起彼伏的声线和加速的心跳中被听见、被觉察、被辨识。

2.3 书面化,前后翻页回味故事意涵,让情绪“摸得着”

当情绪被书写、被绘画之后,显性的视觉和波动的听觉让阅读者翻阅纸张的触觉感知更加敏锐。一方面,是由于故事和简笔画的抽象性特点,阅读者需要反复来回翻阅绘本;另一方面,也是封面标题的凹凸印刷质感,以及横向拉长的排版印刷效果,让阅读者能够更容易地大面积连贯地触摸画面上的故事,就像揭开一出出戏剧的幕布一般,如图4所示。

“勇气”在“夸张”开门失败后站起来说:“要不,我去吧。”所有的情绪、品质和状态在这一长卷中再次集合,担心“勇气”还没长大,会害怕。“勇气”在大家的注视之下翻页,整整一页长卷,它从刚孕生的一颗小球和简易四肢,慢慢发展出了更多的肢体动作,表现出丰富的心理过程,边走边说:“毕竟,我是勇气啊。”最后,“勇气”打开门,门外没有人,如图5所示。

2.4 开放式,故事结束延续科普游戏,让情绪连接艺术

绘本的最后,故事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情绪、品质和状态的深度认知才刚刚开启。安培通过科普游戏的方式,介绍了本书创造的灵感来源,是借鉴了20世纪三位抽象主义绘画大师米罗、克利和康定斯基的作品。安培提问“你能在上面这些画里找到刚刚那些角色吗?”,引导儿童观察28幅大师绘画作品原图,既是艺术审美的熏陶,更是情绪艺术表达的融合,为儿童释放情绪提供多元化的表达渠道,具有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影子。

3 儿童情绪发展的目标与导向

目前绘本作品对于情绪的关注,也可以从国内外学前阶段和中小学阶段儿童/青少年有关情绪发展的政策导向、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等一窥究竟。通过对儿童情绪发展目标与导向的梳理,关注儿童情绪发展的绘本创作者可以在艺术灵感中寻找儿童情绪习得的成长节点和关键;尝试运用绘本发展儿童情绪的教师则能够据此系统性或针对性地设计绘本学习目标与情绪习得策略;喜欢购买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家长也能够有主题式的选择倾向。

3.1 我国儿童情绪发展的政策和课程:身心健康导向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健康领域和社会领域均对儿童情绪的发展界定了具体的阶段目标并提出教育建议。例如,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方面,目标2指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部分,《指南》表明家园社应共同努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社会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从而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并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根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其一,课程目标提及积极的心理品质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之一。就情绪发展来说,要求1~2年级的学生能够感知自己的消极情绪,知道可以向老师和家人寻求帮助;3~4年级的学生则能够识别消极情绪,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5~6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调控情绪,掌握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7~9年级的学生能够自主调控自身的情绪波动,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二,在课程内容方面,情绪发展的习得从属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1~2年级的学生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化解自己的情绪。教学提示包括看图画书、听故事,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会用恰当的方法应对消极情绪,遇到问题和困难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3~4年级的学生要了解自己,学会悦纳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增强抗挫折能力;5~6年级的学段目标中没有直接提出与情绪相关的学习目标,开始了解性侵害、欺凌和拐骗行为的危害并学习预防的基本途径;7~9年级的学段目标也未直接聚焦情绪习惯,而是进一步关注学生的青春期身心变化,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

由此可见,幼儿园时期和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和第二学段(3~4年级)是我国课程体系中学生习得情绪能力的关键期,为一生的发展奠基。

3.2 国外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社会情感导向

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瞻佩里学前教育项目开展长期追踪研究,许多学者得出了优质的学前教育方案对人的一生有深远影响的研究结论(施瓦因哈特、蒙铁,2005)。随后,高瞻课程模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幼儿园课程模式,该系列16本丛书之一《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便聚焦儿童情绪发展,帮助儿童形成对自己的积极态度并学会调节情绪,培养儿童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并向他们学习的能力(爱泼斯坦,2018)。20世纪90年代,塞拉维和梅耶将情绪智力(Motional-intelligence)从人类的智慧中分离出来,将它定义为人的社会智能的一种类型,包含“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五个方面(彭聃龄,2010)。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校园危机和青少年的情感荒芜,美国的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界定了青少年需要习得的社会情感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包含五组核心能力——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关系技能、负责任地决策,具体是指“个体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建立社会关系、履行社会义务、完成社会工作而进行的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其主要内容指向从事这些活动所必备的情感行为和情感技能(石义堂、李守红,2013)”。近年来,英国教育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DES)實行了一个名为“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aspects of learning,SEAL)项目,将社会情感学习定义为“帮助我们有效管理生活和学习的起支撑性作用的素质和技能”,包括“自我意识、管理情绪、动机、移情、社会技能”五个维度。与美英不同,澳大利亚关于社会情感学习使用的术语是“社会情感健康”(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SEWB),将学生的社会情感分为了“社会情感健康、回复力、积极的社区指标、积极的工作取向、积极的社会取向、积极的家庭指标、积极的学校指标”七个相关联的维度(孟思欣,2018;杨传利、毛亚庆、林丽珍,2020)。

3.3 中外比较视角下儿童情绪发展的设计思路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课程体系中,幼儿园阶段的儿童情绪发展归属于健康领域,义务教育第一和第二学段的学生情绪发展归属于生命安全与健康领域,具有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体化设计思路,侧重于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导向。与此同时,儿童情绪发展与幼儿社会领域发展和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道德教育主题中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齐头并进,强调与集体生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而美、英、澳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和实践导向则侧重个体为了获得和谐人际关系、履行社会义务、有效管理生活等而习得情绪,直接将个体情绪与社会情感进行整合,且从幼儿至青少年所有阶段均如此。

4 結论

本文以绘本《当害怕来敲门》为例阐述了中外绘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教育价值,体现了绘本创作者结合文学和艺术审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整体考量,是对“大写的人”的关怀。

本研究发现我国的儿童情绪发展的政策和课程以儿童身心健康为目标导向,国外的儿童情绪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以社会情感为导向,具有文化差异性。因此,我国教师在设计中小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时,需要立足国情,找准我国儿童情绪发展的目标定位。

快节奏时代,学习为自己按下积极的暂停键,是一种照顾自我的方式;学习将心比心地理解他人,是一份深度共情的同理心……这些都是人们获得幸福的能力,可以从小培养。一段段阅读时光、一幅幅动人插画,让情绪自然流淌,让想法安心表达。当我们因为绘本阅读凝神几分钟,恰恰是关心自己的片刻,哪怕只是停歇一小会,也是倾听内心声音地活在当下。这是绘本送给儿童和成年人的一份神秘礼物。

参考文献

[1]安·S,爱泼斯坦.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安培.不一样的小G[M].北京:海豚出版社,2020,

[3]安培.当害怕来敲门[M].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

[4]孟思欣.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现状及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石义堂,李守红.“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发展及其对基础教育变革的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6):46-50.

[7]杨传利,毛亚庆,林丽珍.西部民族地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困境与对策[J].基础教育,2020,17(4):93-104.

[8]姚颖.从“图画书”“绘本”的角度解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J].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2022(Z1):4-9.

Picture Books Stimulate the Sensory System, Allowing Emotions to be Seen, Heard, and Touched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Ruan Linyan1 Wang Xiying2

1.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2.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picture books, as childrens books and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parents, teachers, writers, and illustration creators. This research takes “When Fear Knocks on the Door” as the lesson study case, presenting a deep interpretation of the visual, auditory, and tactile experiences that teachers use picture books to promote childrens emotional ability.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Chinas policies and curriculum for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re oriented towards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hile foreign theories and practices for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re oriented towards social emotions. Therefore, when desig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or integrating interdisciplinar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s, Chinese teachers need to base themselves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identify the target positioning for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猜你喜欢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