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冬
“双11”期间,头部主播和电商平台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混乱中卷入的品牌稍不注意就登上热搜。
11月初,电商行业最热的消息莫过于“辛巴低价卖慕思床垫,引起慕思股份全国经营商的声讨”。对于慕思来说,尽管辛巴能带来10亿元的销售额,但是对于品牌的损失同样是难以估量的。
实际上,慕思不止一次卷入舆论漩涡。
早在上市前,慕思股份便陷入了“假洋品牌”风波,好不容易上市贴上了光环标签,这次又被辛巴给揭下来。
经销商应该被线上渠道取代吗?从电子3C到居家小电器,所有品牌的崛起都离不开经销商分销。
而在直播带货的世界里,主播、品牌与经销商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
作为相对张扬的头部主播之一,辛巴的“狂”是有目共睹的。而辛巴直播间的风格,也延续了这种一贯的“狂”。
无论是此前包机去泰国卖榴莲时叫嚣“把价格打下来”,还是斥责抖音双标,辛巴的言行,都伴随着鲜明的个人IP属性。
在全民购物狂欢的“双11”,曾颇受争议的高端床垫品牌慕思,也趁热走入了直播间——知名品牌找头部主播带货,是毫无悬念的保障销量组合。
于是,当看到原价格25 099元的商品,在直播间的补贴价仅为4 980元时,众多老铁们有了秒赚2万元的狂喜。
短短2小时,在预约突破3 200万人次的辛巴直播间,来自慕思品牌的真皮软床,成为预售卖出超20万件的超级大单品,拿下10亿元销售额。据说,这打破了单品销售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果故事就此停住,这没准会被更多媒体夸爆:一场高端品牌与头部主播的双向奔赴。然而,这种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遭到了重击。
当慕思品牌单方终止合作的消息传出后,辛巴在直播间表达了不满。
“我卖个床你们告诉我影响了线下经销商,我没有卖的时候,你们生意就很好吗?”
从这些言论中,网友大概已经猜到慕思中止合作的原因:直播间的价格下来了,销量上去了,经销商们却不干了。
从面市那天开始就走高端路线的慕思,在走进直播间后,原本高高在上的价格只剩零头,让经销商和线下消费者们情何以堪。这事还没完,又有更多的“变故”浮出水面。
先是辛巴带货数据被网友质疑刷单。随后,有消费者发现慕思旗舰店根本没有售价两万多元的床,认为辛巴在带货过程中夸大其辞。
原本辛巴带货慕思破10亿元的捷报,让部分投资者对慕思股份的业绩满怀期待,但輿论发酵后,慕思股价反而一路下跌。
价格之外,这场风波又再次凸显主播和经销商的对立关系,直指品牌们都棘手的渠道问题。
与其他家居企业不同,慕思一直采用“经销为主,电商、直供、直营等多种模式并存”的销售方式。
根据慕思2022年年报,在上市之前的2021年,来自经销商渠道的营收贡献比就达到了68.61%。而据慕思在10月30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来自经销商的营收为28.9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仍达到了76.1%。
针对电商渠道,慕思布局了公司官方旗舰店模式与平台自营店模式两类。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其主要依托于天猫、京东、唯品会3个平台,其中来自京东天猫平台的销售收入占比常年在76%以上。
虽然经销商仍为慕思的创收主力,但其业绩增速已远不如电商渠道。
而慕思的线下渠道则一直在发展,2019年至2021年经销商由1 179家增至1 906家;2023年中报,其指出公司通过自营及经销渠道,开拓线下专卖店5 700余家,不断完善线下终端销售网络。
风波仍在,慕思如何选择?根据相关报道,慕思方面称,“公司在‘双11让利消费者,首次尝试由头部主播线上带货,目前与辛巴团队仍在合作中,会根据现有的订单,合理安排咨询、排产和发货。”
业内对慕思本次直播事件的看法不一,在一位家居大卖场从业人员看来,“线下的价格会有虚标现象,很多品牌都会打折,平台可能确实拿了很好的折扣,但或许不像表面上那么大。”
这便触及了品牌最敏感的问题:线上和线下作为不同的渠道体系,目标人群不同,产品或也有差异,如何定价才具有合理性?在直播中低价卖货,这对于品牌而言是一种伤害,还是一种增量?
很多人说,品牌方这次不厚道,和辛巴合作无异于在杀鸡取卵,把经销商全部给卖了。
在复杂多变的实体行业中,经销商作为中间环节,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面临利润空间受限、资金压力、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稳定、缺乏自主权以及成本压力等多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销商的发展和生存能力,使他们难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加剧。
品牌方把底价放出来,对于经销商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有经销商带头喊“要关闭直播带货”,说是直播让他们活不下去了。
做过实体生意的都知道,经销商要做市场分销、渠道管理和客户服务,产品的附加成本很多都会转嫁给消费者;直播带货能够直接面对接消费者,提供更为优惠的价格,这两者的矛盾在现有商业语境下难以得到平衡。
痛点,依旧存在。
经销商、带货主播与品牌之间的争端,归根结底是价格和利益的争夺,各方都希望能够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市场份额。同理,各大头部主播的纷争也源于此。
当今,直播带货已是品牌的必选项,但带货这事,似乎是一个“盲盒”,不一定会开出怎样的惊喜。
几年前,以薇娅、李佳琦、辛巴、罗永浩为代表的超级带货主播风生水起,“四大天王”长期主导着直播带货的江湖。这些超级带货主播的核心优势在于“全网最低价”。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背后,是高昂的坑位费和佣金,对商家以及供应链利润的侵蚀,导致直播带货生态向畸形化发展。
“底价协议”成了直播行业不成文的规则,这个规则应如何定性迄今仍难定义。但眼下,这个问题被放大,被称为低价的商品是否为真低价,便与直播间公信力和平台公信力挂上钩。
或许,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某个主播因为所谓的“底价协议”挑战了行业规则,或是引起其他主播的不满,而在于主播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上升到了平台博弈的层面。
商家的核心目标是达成交易,合作的主播对于他们而言,“底价协议”成为一种掣肘,本质上是主播话语权的流失。再加上平台竞争加剧以及伴随着对商家的抢夺,“双11”期间,各大电商平台都祭出流量、现金补贴等大力度措施拉拢商家。
从这个角度看,主播的议价权其实已经变相消失。背后的原因在于,平台扶持中腰部主播的大趋势下,在同体量的主播中,品牌可選择的空间变大。同时,商家以相对等价的方式合作多个平台的多个主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缩小因为依赖大主播而做出的让利,而让商家尝到甜头,与平台形成深层绑定,是各大电商平台当下的重中之重。
不知不觉间,直播电商市场出现这样的变化,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平台、商家、主播之间新的平衡。
简单复盘“直播带货”的商业奇迹,我们会发现,其似乎是有悖于经典经济学常识的。理论上,带货主播作为额外多出的“中间环节”,必然是会产生渠道成本,必然是会降低交易效率的。然而从实际反馈看,很多消费者却感觉“直播间更便宜”。理解这种“背离”,其实也很容易。首先需要追问的是,这笔多出来的成本由谁埋单?当下来看,大概率是由厂商特别是弱势的中小厂商埋单。此外,更应该厘清的是,所谓的“便宜”,到底是真的便宜还是固有参照系瓦解之下,局部的、短时的错觉?
“二选一”“底价协议”“挟持商家”之类的控诉,其实还是击中了某些头部主播的软肋。当议价权畸变为控价力,当渠道力凌驾于产品力之上,当消费者如羊群一般跟随价格信号选边站,电商江湖的多事之秋,或许才刚刚开始。
回看近来与直播电商相关的舆论事件,从李佳琦的不当言论,到小杨哥的直播风格遭到质疑,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消费市场对电商直播的理性需求在增强。同样,市场此次围绕“底价协议”是否合理的讨论,也是在探讨直播电商应该建立怎样的秩序。
整体看,直播电商如今已逐渐从“主播时代”过渡到“平台时代”,消费需求驱动下,博弈各方话语权的变化、新秩序的建立,都在助推直播电商迈向新阶段。
主播从靠低价转向精细化运营是必然趋势,低价可能不再成为头部带货主播吸引人的必然点,专业、人设或更为重要,比如章小蕙就是一个好样本。
直播带货的本质还是电商,比拼的正是电商生态系统的能力,消费者感兴趣的仍旧是货品的质量与履约体验。属于头部主播和机构的“长效”经营时代才刚刚开始。如何利用好电商的强大生态系统,协调好与各个经销商的关系,才是品牌建立全新护城河的关键。
对线上线下的款式进行区隔,是品牌保证调性、兼顾大众消费的合理举措。目前大多数品牌线上的促销款都是专供线上渠道,针对的是年轻客群。线下门店作为品牌形象、调性的展示窗口,把线上打造成引流、拓展客群、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方式,进而为线下引流,这是身处存量市场的品牌可以走通的方法。
慕思和辛巴的合作成了行业反例。他们拉踩得罪了话语权极重的经销商群体;过分强调低价,以至于淹没了对产品性能的介绍,进而损伤了慕思一贯高端的品牌形象。尽管卖够了10亿元,最后的结果却是没有一方满意。“不管我卖多少钱跟你没关系,我的客户不是你的用户!”辛巴歇斯底里的控诉,事实上直白地揭示了这次合作失败的根源。
在当下,直播带货似乎是品牌发展的必选项,但在一股脑拥入战场之前,品牌最好想清楚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别被流量冲昏头脑。
知名品牌找头部主播带货,看起来是个完美命题。
但从“吾日三省吾身”的角度出发,一场流量销量盛宴的结局大反转,必然得多问几问。
首先,与品牌调性是不是相符?
倒不是说高端品牌不应该走进直播间,而是走近之后的价格落差如何把握。如果只想通过“把价格打下来”,成就“把销量搞上去”,那么,高端品牌维护本身调性质感,让目标群体认为物有所值,远比以降价换销量来的更为重要。
其次,品牌声誉会不会受损?只能说,直播带货有助于推动销量,却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品牌的体质。
与其依赖头部主播的流量创造GMV,倒不如扎实搞好产品、提升服务。
如果品牌能有符合或超出价格预期的体验,又何必急于在直播间冲冲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