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路径研究

2023-12-18 14:55:15陈绍珍陈爱生高银舒长江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路径政治认同对策

陈绍珍 陈爱生 高银 舒长江

摘 要:本文面向全国53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分析了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的现状,梳理了高校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政治认同为牵引、以“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三维度为核心教育内容的新型统战工作模式,并围绕夯实组织建设、加强联络服务、推动政治参与三个方面为高校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3-0049-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人员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1]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近年来,中共中央统战工作要点中都强调了留学归国人员的思想引领工作,表明党和国家对留学人员的关心重视程度呈不斷强化的态势。

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使关注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点[2]。在此背景下,开展相关统战工作的学理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强化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团结广大高校留学归国人员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聚焦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群体,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该领域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其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深化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新路径的思考,为今后高校强化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提供参考,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进行了相当深度的探索,既有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实际问题剖析,启迪了研究思路,拓展了探索视角。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的研究,如张楠的《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研究》,认为该群体年轻有活力、价值观多元、民主意识强烈[3];二是关于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存在问题的研究,如孟祥韵提出的平台管理层次不齐力量分散、统战对象信任感较弱、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统战工作标准较为模糊等问题[4];陈晓萍和史明霞、刘小峰提出“目前在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管理服务中还存在派出留学人员出国前重选拔、出国后缺管理、回国后轻考察”[5]等观点;三是关于高校留学人员的调查分析和对策研究,如北京某课题组对北京近50所高校中的归国留学人员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和个别深度访谈,对群体特征、人才引进、作用发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6],冯宁则提出了“加强思想引领、增强文化认同,完善政策制度、搭建发展平台”的思路[7]。此外另有一些研究以地域为视角,如叶继红认为要加强对江苏留学归国人员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进一步落实和提升留学归国人员的福利待遇[8]。同时,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高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路径进行了研究,如杨洋将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有效路径,试图对加强高校统战工作进行路径创新[9]。

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学界已开展的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相关研究成果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研究的针对性上多为海外留学人员的整体研究,对高校领域留学归国青年的个性化研究相对缺乏;研究体系较为零散或偏重于某一局部的研究,如以某一省域市域范围或某大学为例的个别研究,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总体进行宏观审视较少,面不够宽,点不够深;研究多以问卷调研、文献研究或案例分析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论证不足等等。本研究以当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以政治认同教育为牵引的新型统战工作模式,并在策略上为高校加强该领域统战工作提供路径参考,有鲜明的应用价值。

二、群体“画像”:当前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及统战工作现状分析

为深入了解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及相关统战工作的现状,笔者于2022年5月至9月期间通过网络平台开展了线上问卷调查,并同期开展了“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以“关于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思想政治状况”为主题,通过微信APP和“麦客表单”平台在线发放问卷,被访问者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发放的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30日至9月30日,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共433份。问卷围绕“基本信息”“国(境)外留学情况”“政治认同情况”“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服务情况”“政治参与情况”“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服务的意见建议”等六大部分,共设置问题47项,其中选择题46项(单选题44项、多选题2项)、开放题1项。

(一)调查对象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覆盖全国53所高校,其中公办本科院校46所、民办本科院校1所、高职院校6所;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以及不同学历、年龄、学科领域的留学归国人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数据统计显示,被访问对象在区域分布上以华东地区高校居多,占总数的52.66%;性别比例方面,男性占比为53.58%,女性为46.42%,基本相当;年龄分布方面,36—45周岁人员占比最高(54.17%),其次是45周岁以上人员(24.07%),而30岁以下青年占比最低(7.18%);学位分布方面,以“博士”和“硕士”为主体,占比分别为68.98%和29.86%;学科背景以“理工农医类”和“人文社科管理类”为主,占比分别是46.88%和38.80%;专业技术职称方面,正高、副高、中级职称人员占比分别是29.33%、29.10%、35.57%;政治面貌方面,以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为主体,分别占61.43%和18.48%;留学目的方面,以“访学”和“攻读博士”为目标者占多数,分别为48.27%和31.87%;留学国家和地区以“北美”和“西欧北欧”为最主要目的地,比例分别为36.11%和20.60%;在国(境)外的年限经历3年及以上的占比为30.48%。总体上看数据符合预期,呈现的数据分布能够逻辑自洽与耦合。

(二)调查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分析

1.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度高

数据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对党和国家在政治与情感上予以高度认同,具有很强的政治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如关于对祖国发展变化的感受,有87.99%的受访者表示“祖国越来越强大,更加热爱祖国”;对“身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光荣和自豪!”予以“强烈认同”或“认同”的,占比分别为88.45%、10.85%;关于“祖国日益强大,让华人在世界各地都更受尊重”选项,分别有79.21%、19.40%的表示“强烈赞同”或“赞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有88.45%和10.8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坚信”或“相信”;对于中国的发展变化和悠久历史文化,曾“非常积极”或“较为积极”地向外国友人推荐介绍过的总占比为66.74%;而关于“若看到对中国消极评价或负面情绪时”选项,有68.82%的受访者表示会“尽量说服,正面引导”,27.02%的表示会“展开辩论,维护国家尊严”。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有71.5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熟悉”,27.71%的表示“基本知道”;对习近平总书记5月18日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精神表示“完全赞同,深受鼓舞”的比例达90.30%,说明该群体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普遍熟知;对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选“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分别占90.99%、9.01%;同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与成果,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等观点表示“非常赞同”的比例分别达89.38%、84.53%;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选项,认为“符合中国国情,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贡献”的达99.07%。以上数据表明,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清晰明确,对党的领导及中国制度显著优势的理解具有显著的正面性,政治认同度高。

留学人员在海外学习经历情况,关于“留学期间融入所在国家(地区)”,“迅速融入”“较快融入”和“没怎么融入”的比例分别为12.70%、57.51%、27.02%;关于“留学期间主要接触的群体”,45.50%的受访者表示是“中国留学生”,另有22.86%的是“海外华人”,而选“当地外国人”或“其他国家留学生”的仅分别占26.56%和5.08%;关于“与外国人交流的内容”,占比较高的选项为“专业学习”“历史文化”“艺术与生活”,分别为40.19%、20.57%、20.15%,而选“政治经济”的仅占4.67%;关于“参加当地的群众集会或教堂礼拜活动”,表示“经常参加”或“偶尔参加”的比例分别为3.00%和29.33%;以上表明,我国高校留学人员的接触群体以华人为主体,在融入所在国家(地区)上尚不深入,以专业学习为主,参加集会或礼拜活动的较少。

2.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初见成效

一是组织工作的覆盖面。数据显示,受访高校中已建立欧美同学会(留联会)组织的比例为63.89%,建立其他组织的有19.44%;受访者中表示“已加入”相关组织的占比为61.20%,“正在考虑”的有18.24%,表示“无此打算”的比例为20.55%。关于是否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表达“非常愿意”或“有时间会考虑”的占比分别为50.81%、46.19%。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已建立留学归国人员的相关组织,近八成人员已加入或有意向加入组织,绝大多数留学归国人员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活动。但高校在实现对留学归国人员组织工作的全覆盖上尚有差距,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二是组织服务工作成效。关于“学校重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作用的程度”的评价,认为“很重视”或“较重视”的分别占28.41%、38.80%,还有13.39%的受访者认为“形式上重视”;关于“学校关心帮助留学归国人员的程度”,认为“非常关心”或“还不错”的分别占31.41%、37.64%,感到“一般”或“不关心”的占比为20.09%、10.85%;关于学校为留学归国人员贡献学校、服务社会搭建载体情况方面,认为“丰富且效果好”或“丰富但效果一般”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32.56%、23.33%,而认为“较少”的达39.95%;关于学校服务留学归国人员的信息平台建设,有37.64%的受访者表示“较多”,45.03%的表示“很少”或“没有”,17.32%的表示“没印象”;对“遇到困难或烦恼时首先想到的寻求帮助或倾诉的对象”,选“学校或院系领导”或“自己解决”“同学或朋友”的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29.79%、26.79%、25.64%,而选“所在组织”或“统战部门”的仅分别占10.16%、6.24%。以上数据表明,高校总体上较为重视留学归国人员且提供了积极的关心帮助,搭建服务贡献载体上较为丰富,但同时存在着统战部门及相关组织作用发挥不显、服务对象满意度不高、工作成效欠佳、信息平台建设不够等不足。

三是推动政治参与和公共服务成效。数据显示,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总体上政治参与意愿和公共事务奉献意识较强,乐于展现个人能力、体现自身价值。如关于政治参与的意愿,受访者表示“非常愿意”“有意向但要看精力”的占比分别是37.41%、49.88%;针对“为学校事业发展或公共事务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意愿”选项,表示“非常愿意”或“有意向但要看精力”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66.74%、32.33%。关于公共事务参与的途径方式,占比最高的选项分别是“提案或建议”“参加座谈”“承担课题或调研任务”“志愿服务”,其占比分别为20.01%、19.35%、18.48%、14.81%,而选“担任职务”的占比为13.20%。上述数据体现出高校教育工作者突出个人智力贡献的特点,与该群体知识结构与职业特征相吻合。关于政治安排的现状,受访者中已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事的占比分别为7.85%、6.24%、4.85%,有其他安排的占16.40%,而没有相关安排的占比达64.67%。说明当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总体上政治参与率偏低,与其较强的参与意愿存在较大落差。同时也表明,在如何更好地发挥该群体作用上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

3.受访者建议与诉求概述

通过梳理发现,受访者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服务意见建议主要集中在强化学校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职业发展、推动服务贡献等五个方面。

一是建议强化学校重视。包括各级领导主动下基层走访调研,深入了解留学归国教师内心诉求,关心其思想状况,真诚相待、正面引导、凝聚人心。二是建议夯实组织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留学归国人员对口管理部门,健全和加强留联会等专门组织建设,强化对在外留学人员的联系和沟通,积极联系留学归国人员加入组织;设立专门经费,为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三是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包括微信群、QQ群等线上平台,以及面对面交流等线下平台,定期开展学术沙龙、讲座论坛、座谈会或聚会等活动,加强情感联络,促进共享与合作。四是建议促进职业发展。重视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培养,建立对留学归国人员的发展支持机制,包括在教学、科研项目和职称评审等方面出台倾斜政策,做好面向留学归国人员的优惠政策、制度的落实,提供更多与国外教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的机会。五是建议推动服务贡献。对政治立场正确、业务能力突出的留学归国教师加强引荐推荐和宣传报道,为其发挥聪明才智、服务贡献社会提供更多平台和渠道,不断强化留学归国教师归属感和价值感。

三、困境与挑战:当前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和访谈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受访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状况总体良好,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与发展成就予以高度认可,受访者所在高校普遍建立了留联会等专门组织,且在信息平台建设、联络联系等方面也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广大留学归国人员发挥智慧才干支持学校发展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较强,政治参与的主观意愿明显。然而,高校在规范组织建设、主动联络服务、助力职业发展、推动政治参与等方面与留学归国人员较强的内在驱动和实际需求上还不相适应,信息畅通度、信任构建度、交流平台建设度、建言献策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短板,高校在决策层重视度、中间层执行度、基层参与度等三个维度上存在一定不足,是影响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重视不足,组织覆盖不全不宽

数据显示,高校未建立任何留学归国人员相关组织的占比达16.67%,同时,在已建立留联会等组织的高校中,依然有近四成的留学归国人员未加入到组织中来。由于组织工作的覆盖不全、面不宽,导致不少留学归国人员脱离于组织之外,处于自发的、零散的无组织状态。尤其是部分高校重视不足,未将该群体纳入到全校统战工作的整体格局中思考和安排,影响了留学归国人员的稳定性,从而使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打了折扣。

究其原因,一是留学归国人员中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居多,占比近八成,导致许多高校建立专门的留联会等组织的驱动力不足;二是留学归国人员的群体意识较弱,零散性、随机性较为凸显,建立组织、加入组织、奉献组织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三是留学归国群体多为教学科研岗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课题项目压力较重,具有政治诉求不强的特点,因此高校在加强留学归国人员组织覆盖面上的主观迫切性不突出;四是形式上关心重视留学归国人员,但在发挥其作用上存在不足,有超三成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学校“形式上重视”或“不重视”,对学校给予的关心帮助情况评价为“一般”或“不关心”;五是高校在搭建联系平台和服务载体上成效不显,有39.95%的受访者认为学校为留学归国人员贡献学校、服务社会搭建载体方面“较少”,45.03%受访者表示学校“很少”或“没有”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六是高校有关管理者在强化与留学归国人员的情感联络与服务上效果不佳,表现在留学归国人员遇到困难或烦恼时首先想到的是向领导、同学朋友寻求帮助或倾诉,而选“所在组织”或“统战部门”的比例不足两成,说明高校统战部门和留学归国人员专门组织在日常工作的沟通、联系与服务上尚不深入,双方情感纽带织得不够紧密。

站在统战部门角度看,一方面是高校统战部门对留学归国人员群体的关注度不高,开展的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活动较少;另一方面,高校统战部门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编制紧缺等困难,亦导致其无足够精力开展相应的联络与服务。

(二)院系参与度偏低,职业推动力度不大

通过访谈发现,高校各院系普遍未建立对留学归国人员群体职业发展的建设规划或帮扶机制,院系未建立与统战、人事、教务、科研、国际合作交流等部门的沟通协商机制,总体上缺乏对该群体在职业发展上的宏观指导与政策倾斜,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留学归国人员的集体归属感不强、组织认同感不高,不少人员处于自发成长或少数“抱团”发展的状态。分析其原因,一是高校院系和各职能部门主观上对留学归国人员缺乏整体分析和了解,认知上的不全面导致了工作重点的偏离或缺位;二是留学归国人员总体上的松散状态导致发声不够,未能积极主动地向学校提出高质量建议与可行方案。

(三)留學归国人员政治参与度偏低

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在人大、政协等组织担任职务的比例不足两成,没有任何政治安排的占比近三分之二。可见,对于有海外留学背景、学历职称层次相对较高的留学归国人员来说,其现实中的政治参与度总体偏低,与该群体突出的贡献服务意愿不匹配。推进留学归国人员政治参与,对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亦是高校统战部门应加强关注、着力改善的重要着力点。关于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高校统战部门普遍更为关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参与情况,更加积极主动举荐或推动;二是海外归国人员总体上工作忙碌、压力大,在政治参与上一定程度存在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四、路径与启示:做好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的对策

围绕党的统战工作目标任务,聚焦当前我国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存在的“痛点”与不足,高校应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重点是加强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从而推动该领域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解決思路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导下,围绕如何强化对高校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探索构建“以留学归国人员政治认同教育为牵引的新型统战工作”模式。此模式的关键点是强化留学归国人员的政治认同感,通过建立一套务实管用的服务体系和联动机制,增进留学归国人员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教育包括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三个维度,三者呈由浅入深、逐层发展的逻辑关系。以政治认同教育为逻辑前提,贯穿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全过程,以政治认同为“粘合力”,推动高校统战工作走深走实,形成层次分明、多维联动、前后关联、耦合度高的工作体系。

(二)对策建议

1.夯实组织建设,加强行为认同教育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高校统战部门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应进一步夯实留学归国人员的组织建设,落实关于建立留联会组织的精神要求,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吸纳留学归国人员加入组织,实现组织工作的全面覆盖。二是提升组织活跃度。要通过开展会员走访座谈、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加强统战部门、留联会组织与留学归国人员的密切联系,增强组织工作“显示度”,通过密切的沟通联系强化组织与个体的“粘合度”。三是建设组织行为文化,提升行为认同教育实效。要通过入会仪式、例会、年会、“以老带新”结对子及其他富有组织文化色彩的团体活动,不间断地影响和带动新成员的组织行为认同,进而提升行为认同教育的“粘合力”。

2.加强联络服务,强化情感认同教育

一是要注重过程联系。高校领导和统战、国际合作等部门要加强对留学人员“国内国外”的双重视和双引导,加强在海外留学人员的全过程管理和互联互通,将联络工作“前置化”,筑牢政治认同教育的情感基础。二是要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无缝化”对接服务。包括为留学归国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沟通平台和生活服务平台,重视该群体的思想动态、价值倾向和合理诉求,为他们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和职业成长助予一臂之力。三是密切情感沟通联系。高校层面可经常性地举办留学归国人员茶话会、团拜会,了解和掌握该群体的普遍性诉求与困难;院系层面可设立留学归国教师联络站,安排人员接待来访,及时解决留学归国教师在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真正做到排忧解难;留联会层面可建立“点对点”的联络服务,如在会员生日、节日等时节送祝福,为面临困难的会员送温暖等等。通过以上多种途径深入、连续的沟通、联系与服务,在润物无声中不断增强组织与会员之间的情感纽带,从而逐渐强化对留学归国人员的情感认同教育,使他们对党组织的情感认同更为牢固。

3.推进政治参与,深化价值认同教育

一是促进公共服务参与。高校各级组织要重视发挥留学归国人员的积极作用,在政策研制、智库建设、课题立项等各项事务中通过专题座谈、专家咨询、专项委托等形式吸纳留学归国群体的智慧力量,为其参与学校公共事务服务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二是畅通参政议政渠道。为已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事等职务的留学归国人员做好沟通对接服务,为他们参政议政畅通渠道、推动积极履职尽责。包括尝试建立重要建议“直通车”制度、24小时线上联络站服务等举措。三是加大举荐推荐力度。高校和院系党组织要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开展政治举荐,将政治可靠、政治参与意识强、专业能力突出的留学归国优秀人才纳入培育库,加强对他们参政议政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并择优向各级人大、政协举荐推荐,为其实现政治参与、贡献智慧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创造有益条件,从而不断强化对留学归国人员价值认同教育的实效。

总之,面向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开展政治认同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行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维度之间相互影响且有机统一。行为认同是构建情感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情感认同在进一步深化后又构建最高层次的价值认同,并反过来强化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高校开展好政治认同教育工作要树立服务式引领的工作理念,运用好“三聚”(聚合、聚焦、聚微)工作法,使政治认同教育横向到边形成合力,纵向到底聚焦目标,重在落实细处聚微,杜绝流于形式和场面化的“秀场”,真正将政治认同教育落实到全链条、各要素和各环节当中,让高校全体留学归国人员从知到信、从信到爱、从爱到行,真正维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各项事业,共同促进新时代高校党的统战工作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3-10-22(2).

[2]谭铁牛.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N].人民日报,2023-07-31(5).

[3]张楠.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研究[J].公关世界,2021(2):63.

[4]孟祥韵.新时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的问题分析[J].西部学刊,2019(6)下:26.

[5]陈晓萍,史明霞,刘小峰.新形势下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统战工作探微[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33.

[6]北京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研究课题组,汪远航.北京高校归国留学人员有关情况调查分析报告[J].北京教育(高教),2017(12):119.

[7]冯宁.新时期加强高校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64.

[8]叶继红.江苏留学归国人员国情认知状况调查与思考[J].统战理论与实践,2019(3):18.

[9]杨洋.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统战工作的路径研究[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24.

[10]彭万.新时期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现状、特点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6(10):106.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hen Shao-zhen, Chen Ai-sheng,Gao Yin,Shu Chang-jiang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 330063)

Abstract: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in 53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overseas returnees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relevant work in universities,and proposes a new model of the United Front Work which takes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as the guide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behavioral identification”,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value identification” as the core educational contents. Meanwhile,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methods for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overseas returnee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s, enhancing the communication and services, promo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Keywords:Overseas Returne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al Methods;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
教育路径政治认同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8:52:42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2:05:16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41:30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路径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3期)2016-09-29 11:30:43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3: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