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明
自从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茶就与这方土地的人间烟火、百姓生活分不开,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茶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使茶的色香味多姿多彩,精气神深厚高雅。一部茶史就是一部文化史,中华文化史的每一章节都有茶的颜色,茶的味道,茶的清香。
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是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晚期。这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是茶叶的故乡。自古以来,涉及茶事的典籍数不胜数,如《茶经》《茶录》《茶谱》《茶疏》等等,连宋徽宗也写过一本《大观茶论》。茶诗更多,有人统计,约一万七八千首,茶诗佳作亦不胜枚举。赵朴初先生有一首茶偈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诗里蕴含了佛教史上著名的“禅茶”故事,把饮茶提神与修行顿悟结合,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歌繁盛,茶也蓬勃。唐朝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除了诗,还有茶艺,把几千年的用茶习惯规范化和理论化,形成了中国的茶道,饮茶蔚然成风,出现了茶圣陆羽,诞生了世界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陆羽将“茶”字规范确定下来,对中国文字的发展作了贡献。“茶马古道”源于唐代与西北各民族的茶马互市,让丝绸之路茶香万里,使中国茶走向了世界。唐朝开征“榷茶”税,成为后来历代重要的税赋之一。茶和茶事成为诗歌常见题材,很多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茶人。其笔下茶香馥郁,茶韵无穷。茶与琴棋书画诗酒又成为文人七件宝。一部唐诗史实际也是一部茶史。
李白一生诗酒相伴,酒诗不计其数。但他写过一首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成就了湖北玉泉山的“仙人掌茶”。李白此诗大致与陆羽写《茶经》同时,为陆羽“上者生烂石”评价提供了佐证。王维晚年“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极简的生活里未离开过茶。“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好友来访不遇,王维事后得知,深感家人招待不周,写诗致歉。一件俗事写得文辞优美,茶香隐隐。白居易称得上资深茶人,一生与茶相伴,留有60多首茶诗。他的茶诗还记录了当时的茶事盛会:“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常州的阳羡茶和湖州的紫笋茶都是贡茶,顾渚山下金沙泉边有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常、湖两州刺史都要往山中祭拜,举办茶山境会,督办贡茶,品评优劣。
元稹与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同样爱茶。他写了一首“宝塔茶诗”,送白居易分司东都。“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既写茶的味香和形美,又夸饮茶的妙用。独特的诗体,加之他曾任宰相,這首诗影响颇广。卢仝是陆羽之后最著名的茶人,著有《茶谱》,世人尊为“茶仙”。他好茶成癖,其诗人称“卢仝体”。他的“七碗茶歌”,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首古风,抒发他饮茶的特殊感受,表现了茶饮的审美愉悦,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一种诗化概括,乃咏茶诗中经典之作。
皎然是唐代著名诗僧,也是著名茶僧,与陆羽同为中国茶道的“双子星”。陆羽著《茶经》前,皎然已撰《茶诀》,唐代不少典籍曾引用,惜已失传。他是高僧,名寺住持,倡导“以茶代酒”,最早组织 “品茗会”“斗茶赛”“诗茶会”,推广佛茶之风、佛禅茶道,是佛门茶事的集大成者。他比陆羽年长十三岁,是陆羽“缁素忘年之交”。陆羽曾寓居妙喜寺数年,皎然资助他完成了《茶经》。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当时就很有名。“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用一饮、再饮、三饮的不同感受,写出品茶的境界,浓缩表达了人生即一场修行。元稹“宝塔诗”和卢仝“七碗茶歌”都有这首饮茶歌的影子。皎然有多首与陆羽交游唱和之作。他感慨陆羽爬山涉水采茶的艰辛:“何山尝春茗,何处弄春泉。”“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陆羽晚年追忆亦师亦友的皎然,也情深意切:“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诀,归来黄叶蔽师坟。”
皇甫曾的诗《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对陆羽充满了钦敬。“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从皇甫曾的诗可看出,陆羽为订正皎然指瑕的“楚人茶经虚得名”,走千峰,上层崖,食野饭,宿烟霞,逢山采茶,遇泉鉴水,以亲历所见,亲手所采,获取翔实的资料,使《茶经》经千年检验,颠扑不破。
陆羽是湖北天门人,活动范围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晚年定居浙西。他将唐代茶区分为山南(荆州之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等八区,细叙所产茶叶的优劣。许多名茶为他首先发现,如紫笋茶,经他评定上品后列为贡茶,阳羡茶则是他直接推举入贡。湖南是中国四大茶区——江南茶区的重要板块。先后出现不少名茶,近年更在越城岭舜皇山一带发现大面积高山森林野茶。遗憾的是,陆羽没来过湖南。错过了神农采茶解毒的茶乡,遗漏了湖湘大地诸多好茶。《茶经》只提到“衡州茶”,还被判为“下”。这一错漏,使湖南的茶错失了一千年。
唐诗里还是有湖南茶味的。张谓大历年间担任潭州刺史,在道林寺以茶代酒,送莫侍御回长安,“饮茶胜饮酒,聊以送将归。”晚唐诗僧齐己听说道林寺僧友尝新茶,寄诗助兴:“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说明唐代潭州已大规模种植茶园。柳宗元贬任永州司马,有位高僧采来竹林新茶送他,他写诗酬谢:“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柳宗元应是最早称越城岭茶为“灵芽”的。澧州人李群玉与齐己、胡曾同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他的茶诗极力为南岳石廪茶执言:“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认为南岳石廪茶并不比紫笋茶和方山茶差,嗟叹没有得到世人赏识。齐己也为岳阳?湖茶代言:“?湖唯上贡,何以惠寻常。”可惜李群玉和齐己都比陆羽晚了几十年,晚唐风雨飘摇,民生凋敝,再好的茶,也难觅知音了。
《茶经》里的留白,给今日湖南野茶之乡的发展,潇湘五彩茶的兴盛,为当今茶人的奋起,留下了大有作为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