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曰文,戴国钢,廖仕川,夏姣,杜万里,田国刚,文江,李涛
(四川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二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颈部疾病,也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占颈椎病所有类型的60%~70%。该病主要由于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侧后方突出及椎体、Luschka关节和小关节骨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导致,临床常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肩部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及感觉异常等症状[1]。近年来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且有逐渐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带来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生活健康[2-3]。中医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项痹”范畴,患者由于体虚卫外不固,久坐失枕,导致寒邪侵体,医家认为血乃气之母,气阻则血瘀,因此神经根型颈椎病多属气滞血瘀证候[4-5]。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病机主要是患者经络气机不畅,经络不通而痛[6]。按摩推拿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广泛而有效的手段,其中郑氏经穴按摩以揉、揉捏、摩擦、推压、摇晃、提弹等手法为主,主张筋骨并重、内外同治、功能为上,具有疗效有力、轻缓柔和的特点[7]。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够有效解除颈部肌肉痉挛,促进颈椎力学平衡恢复,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颈部病变组织血液供给,从而减轻颈部神经根水肿[8]。本研究拟探讨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收治的151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和对照组(n=76)。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诊断标准[9]:患者出现颈肩部疼痛,且伴有上肢麻木或放射性疼痛,在颈部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皮肤感觉衰退,并伴有肌肉收缩能力减退,肌腱反应减弱等症状。CT检查可见颈椎出现骨质增生现象,压迫颈椎神经根,臂丛牵拉试验阳性;(2)符合中医诊断标准[10]:符合气滞血瘀证相关证候特征,主症为患者颈部受损发病,颈项出现强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痛点固定;次症为患者上肢出现麻木,颈部僵硬,活动不利,舌质淡红有瘀斑,脉弦或涩;(3)年龄20~70岁;(4)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1)椎管狭窄者;(2)脊髓型颈椎病者;(3)其他病变如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引起颈部疼痛者;(4)颈部出现严重皮肤病者;(5)合并心、肝等严重器官衰竭或血液疾病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镇痛、抗炎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1)揉:患者坐位,操作者使用掌根紧贴患者皮肤,从头部沿斜方肌、背阔肌纤维方向,作直线来回或圆形回旋的揉动,同时分别向颈部外侧沟以及背部分筋,手法由轻到重,2~3 min/次;(2)揉捏:患者坐位,操作者四指并拢,拇指外展,手呈钳形,将大小鱼际、掌根及各指指腹紧贴于患者皮肤上,拇指和四指均匀用力,于患者颈部后两侧,上下来回揉捏,3~5 min/次;(3)摩擦:患者坐位,操作者手掌自然伸开,五指伸直并拢紧贴于患者皮肤上,沿斜方肌、背阔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走行区作直线或回旋形的摩擦,均匀发力,力达深部组织,动作快而灵活,连续不断,2~3 min/次;(4)推压:患者俯卧位,头转向患侧,操作者手掌自然伸开,四指并拢,拇指外展,以掌根和大小鱼际紧贴于患者皮肤上,沿寰枕部至颈根部、斜方肌区、背阔肌区作单向推压动作;对侧同理;每侧推压10次左右;(5)摇晃:操作者一手扶按患者枕后部,另一手扶托下颌部,轻轻地作左右旋转、前俯后仰的屈伸运动,1~2 min/次;(6)提弹:操作者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将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肌肉(腱)提起,当放开时用手指弹动肌肉(腱),一波一放,每束肌肉拨动10次左右;(7)经穴按摩:选取郑氏伤科经穴鬓角、耳上、府外、池旁、肩三对、岗下1、岗下2、肩背等,采用郑氏伤科揉、揉捏、提弹等手法进行操作,患侧多做,两侧协作,1次/d,5次/周;(8)定点旋转复位:患者坐位,操作者一手拇指放于颈椎棘突顶部,其余四指张开扶持患者颈部,另一手扶托下颌部,轻轻地作左右旋转,待肌肉放松适应后,稍向上垂直牵伸,同时将头向患侧转至最大;操作者一手拇指向前轻推颈椎棘突,同时另一手突然用力向患侧扳动,此时可感觉到棘突有移位感,同时听到复位声响,2~3 d/次,2次/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个月。
(1)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患者颈肩部疼痛、颈肩部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麻木及感觉异常;症状分为正常、轻、中、重4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0分、1分、2分、3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疼痛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11]评估,总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3)颈椎活动功能: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评估患者颈部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转、右转活动能力。(4)颈椎神经情况: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臂丛牵拉实验检测,统计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率。(5)生活质量: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表(ADL)评分[12]评估,包括10个条目,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各项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各项活动能力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臂丛牵拉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7%vs.13.16%,χ2=5.679,P=0.017)。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低于对照组[(26.33±4.51)分vs.(30.62±5.45)分,t=5.265,P<0.001)]。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中医学属于“项痹”、“骨痹”等范畴,主要与患者劳作体虚,易感寒邪有关。患者正气不足,气血两虚,筋脉失养,因此造成不荣则痛;患者由于长期伏案劳作及不良习惯,导致颈部过度劳损,损及筋脉,筋脉受损而致气滞血瘀,易感受风邪寒湿,因此气血不通则痛,主要病机为筋脉失养,经络受阻不通,易感寒邪而致[13-1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研究中郑氏经穴按摩采用揉、揉捏、摩擦等手法一方面可调整患者颈部肌肉紧张,循经理筋,改善局部及深层组织代谢微循环,促进颈部软组织炎症的消除,以及使神经根周围炎性粘连得到释放,进一步缓解神经根水肿;另一方面通过郑氏经穴按摩可调整颈椎关节紊乱,以筋带骨,借骨调筋,释放局部压力,从而解除或减轻神经根压迫以及肌肉紧张的恶性循环;此外定点旋转复位手法通过纠正颈椎椎体及小关节的异常位移,恢复颈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力学特性,改善椎间及椎管内外的高压状态,稳定颈椎内外平衡,缓解神经根紧张,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压迫,进而恢复颈椎动静态平衡,最终消除临床症状[15-16]。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由于颈椎退变、椎间盘突出、关节骨质增生使局部负荷过载,压迫神经血管,气滞血瘀,导致大量炎性物质堆积,从而出现根性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转、右转活动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可有效改善颈椎活动功能,促进神经根修复。郑氏经穴按摩使用武医伤科手法力达患者颈部筋骨,待颈部肌肉松弛后,进一步对颈椎错缝小关节进行复位,有效减轻颈椎压力。郑氏经穴按摩通过调整患者颈部生理曲度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根据骨痹宜以正骨复位,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最终得以缓解颈部放射性疼痛[17-18]。
综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郑氏经穴按摩联合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颈椎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