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余璇 曲艺 通讯员 丘雨晨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连日暴雨冲刷过后的福建宁德三都澳港口平添了几分清爽。
远航一晚归来的渔船疲惫地停靠在港口,深谙“爱拼才会赢”的渔民边卸货边交流着收获情况,守候在岸边的水产加工厂门庭若市,门前的传送带动力十足地咆哮着,一筐筐海鲜正井然有序地被运送进加工厂……一时间,深深浅浅的气味混合着熙熙攘攘的声音,港口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眼前这幅画面,只不过是福建众多海岛中的一个缩影。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从南到北海岸线长达3752千米,位居全国第二,散落着2200余座海岛,遍布着120余个大小海峡,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拥有丰富的海岛资源。除了发达的海洋渔业,福建对于海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与发展理念。
夜幕降临,海面缓缓归于平静,平潭跨海公铁大桥却流光溢彩,宛若长龙横卧海中。极目远望,月光下星罗棋布的风电机组缓缓转动,强劲的海风在此被转化为优质的“绿电”哺育着整个岛屿。
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与海坛海峡之间的突出部位,由于“狭管效应”影响,岛上的风力资源格外富足,全年平均风速6.5—8.5米/秒,8级以上大风日大于90天。
夜幕下,点亮整座平潭跨海公铁大桥的能量正是来自于此。
平潭跨海公铁大桥照明工程是基于分散式海上风电项目,通过配套风电装机供电,采取“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对大桥全线公路层两侧、主塔和拉索等关键位置进行景观照明,实现清洁能源就地利用。
从“狂风为患”到“化风为宝”,平潭对于海上风电的探索不止于此,在这里,“绿电”既要“发得出”又要“供得上”更要“用得好”。
为满足“绿电”全量送出需求,国网平潭供电公司全力推进配套电网工程建设,2012年以来累计投资19.06亿元,新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座,形成贯通平潭岛南北的220千伏双电源链式结构,与福州新区电网一起形成坚强环网。初步形成了以海上风电开发项目为龙头,拓展风力发电上下游产业,完善风能产业配套的风能产业体系。
“随着风电快速发展,新能源年发电量超过年用电量,实现大型岛屿‘全绿电’运行,也积累了不少平潭经验。”国网平潭供电公司发展部副主任杨晓翔表示,电网为平潭绿色能源的全量输送提供条件,优化了平潭主干电网的网架结构,在满足本地用电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岛外输送绿色电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截至目前,平潭岛已实现“全绿电”供应,风电年利用小时数接近4000小时。今年1—8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清洁能源发电量共计12.56亿千瓦时,是全社会用电量(8.46亿千瓦时)的1.48倍,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100%,可每年节约碳排放近204万吨。预计“十四五”期间,平潭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187.83万千瓦。
放眼福建,类似平潭岛一样具备优质风能资源的岛屿不胜枚举,对于海上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样“风”头正劲。
截至5月底,福建省总装机容量7673万千瓦,其中,风电总装机745万千瓦,占比9.7%;海上风电装机321万千瓦,位居全国第三。2022年,福建风电利用时长2758小时,连续12年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第一,海上风电利用小时数3733小时,位居全国第一。
亮眼成绩的背后,得益于一系列顶层的规划部署。
据介绍,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福建电力”)充分依托清洁资源禀赋优越、电源结构多元灵活、电力系统供需平衡、供电区域场景多样的特征和基础,提出打造“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建设路径,高标准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建设。
何为“三大三先”?“三大”即打造东南清洁能源大枢纽、高能级配电网大平台、“数字闽电”大生态;“三先”即实现清洁发展水平领先、安全稳定水平领先、效率效益水平领先。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网福建电力正依照“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目标,积极推动“六个基地+六个通道”建设。其中,六个基地中包含1个亿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福建沿海风电基地),六个通道中包含2个清洁能源汇集送出通道(闽东北和闽南清洁能源送出通道),皆与风电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据测算,福建海上风电理论蕴藏量超1.2亿千瓦,发电利用小时数可达近4000小时,年发电量可达4908亿千瓦时,海上发电仍具备较大潜力。
“未来,我们将推动打造北连长三角、南接粤港澳、西通华中腹地、东牵宝岛台湾的能源大枢纽,支撑海上风电、抽水蓄能、核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加速壮大,拉动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运维等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助力清洁能源大范围配置、高水平消纳。”国网福建电力发展部四级职员曾振松表示。
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海上漂浮式光伏微电网。(余璇摄)
行走在厦门鼓浪屿的小巷里,“红砖白石”交相辉映的特色建筑随处可见。在鼓浪屿第一座开关站——大德记开关站,一面20多平方米的闽南红砖式薄膜光伏幕墙不仅能发电,还能与鼓浪屿岛上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完美兼顾了清洁低碳与文化遗产保护。
该开关站系集光伏建筑一体化、台区柔性互联、分布式储能、直流供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项目,既是福建首个“光储直柔”低碳建筑,也是厦门投运的首批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之一。
事实上,想要在鼓浪屿上探索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建设并不是件容易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前瞻性提出“鼓浪屿整体保护”的理念:“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2017年,鼓浪屿正式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实现更加清洁、安全的能源发展模式,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图3示,以0加药组为标准,OPC处理组(20~40 μg/mL)LC3-Ⅱ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2.58±0.12、3.64±0.60和5.72±0.10,高于0加药组,F=1 688.710,P<0.001;0加药组分别与20、30和40 μg/mL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OPC处理组(20~40 μg/mL)p62相对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0±0.08、0.51±0.06和0.42±0.04,低于0加药组,F=73.875,P<0.001,其中0加药组与20、30和40 μg/mL 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据介绍,在白天阳光充裕时,大德记开关站光伏可自发自用,余电则利用储能设备自动储存,夜晚再反向对建筑进行供电。据测算,该项目分布式光伏总功率为3000瓦左右,气温不高时,基本可实现自发自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近20吨。
此外,记者注意到,大德记展示馆内的插座都是直流圆孔,与传统的交流扁孔插座不同。原来该项目在凭借直流供电系统降低电力传输损耗优势的同时,实现了新能源就地消纳与用电设备的“即插即用”,从而打造安全、可靠、高效的多电压等级直流用电场景,并运用柔性用电管理系统实现建筑用电的自我调节和自主优化。
大德记项目作为厦门投运的首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在推动鼓浪屿实现零碳排放、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等方面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样本。
然而,优秀样本的背后,是从“缺乏指引”到“大胆前行”无数次的投入与探索。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着眼长远,这是电网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国网厦门供电公司鼓浪屿供电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方颖颖介绍。
“对于示范引领者来说,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做一些技术探索,也是有必要的。”在提到项目成本时,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发展部主任林宇锋告诉记者,“每一步探索都是在为未来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转化成一些无形的资产,包括运维规范、品牌效应等,这些资产是不可估量的。”
林宇锋认为,作为先行者,在缺乏比较具体的指引、标准的情况下,探索的过程是比较艰难的,但是紧紧抓住降碳和安全这两件能源大事,探索的大方向应该是不会错的。
在谈及大德记直流供用电项目是否值得复制和推广时,林宇锋坦言:“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是具备可行性的。项目的推广建议分为两步走,第一步证明技术上可行,第二步考虑是全面可推广,还是局部可推广,或是不具备推广条件。实际上哪怕论证出局部推广或不具备推广条件,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以为后续精准投资、提质增效提供实例验证。”
在福建,类似大德记这样大胆探索、求实创新的项目还有许多,相较于其他省份,福建在海岛场景应用上较为丰富,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对于海岛能源多层次开发利用的底气,还来源于国网福建电力的整体规划布局支持。
据介绍,依照“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整体规划,国网福建电力将进一步合理布局海岛电网侧新型储能,支持系统友好型储能电站建设,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加强分布式电源接入馈线的孤岛保护和黑启动辅助功能建设。构建零碳、低碳型海岛微电网示范,推动陆上、海上充电网络建设。
“在前端布局的时候,要针对整体资源禀赋来进行更深入的规划。”曾振松坦言,在海岛微电网建设方面,对电网末端状态、资源、通信的数字化感知能力要求非常高,这与传统配电网规划是倒过来的。虽然福建海岛微电网技术跻身全国前列,但在智能化建设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下一阶段,国网福建电力将依据“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规划部署,加快将配电网升级成为高能级能量配置枢纽和高能级能源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配电网安全保供、灵活接入、智慧运营、优质服务能力。
乘坐快艇从三都澳码头出发,沿途可见整整齐齐的新型环保塑胶渔排,俯瞰整座三都澳岛,一簇簇海上渔排鳞次栉比,一尾尾大黄鱼活蹦乱跳,万亩养殖区已悄然化身为“海上牧场”。
大黄鱼是宁德的骄傲,在中国人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三都澳拥有全国最大的大黄鱼养殖基地,但此前也因海洋污染、粗放养殖等问题,导致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渔民损失惨重。
这些伤痛都是渔民心中最深处的记忆,也成为下定决心转变的动力。
如今三都澳焕然一新,在“颜值”重回巅峰的同时,生产生活理念也更加科学环保。通过养殖设施升级、清洁绿色用能改造等一系列措施,三都澳海上渔排现代化养殖更加绿色、生态、安全,大黄鱼产量、质量以及渔民人均收入均大幅提高。
“我们海上渔排用上了风电和光伏发电,有太阳用光伏发电,没有太阳,有风照样也能发电。”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向国告诉记者,“渔排上生活办公用电一年大概需要4000至5000度电,富余出来的5万多度电就可以供给生产用电。我们专门购买的电动搅料机已投入使用,生产成本比使用燃油机下降60%以上。”
2020年6月,福建首个海上渔排风光储微电网示范项目在三都澳投运。“这个集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储能、数字能源管理系统等技术为一体的智慧化项目,可实时监测各能源子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源网荷储优化协调控制、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和优化管控,实现海上渔排不间断供电。”三都澳海上渔排风光储微电网项目负责人陈思伟介绍。
不仅是三都澳,国网福建电力结合宁德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海上宁德”的实际,在福安、福鼎、霞浦等地的大型养殖基地、小型养殖基地、海上社区、海上娱乐民宿和旅游观光区等4个区域,推广海上“风光储充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助力宁德打造成为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的示范区。
记者了解到,国网福建电力还将践行“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建设路径,持续推动新型电力系统、“配-微电网+储能”融合发展,通过加快开展海上渔排“风光储充用”技术应用试点,结合电动船舶替代,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未来海岛微电网期待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国网宁德供电公司发展部副主任柳卫明表示,现在海岛微电网技术相对成熟,但整体发展仍受到缺乏统一标准的掣肘。
在谈及海岛微电网进一步复制推广时,柳卫明认为:“一定程度上成本价格成为制约大规模推广发展的主要因素,渔排用电还是参照这种大陆公网用电价格的话,成本很难回收。”对此,他呼吁,期待有关部门推动补贴政策落地,进一步理顺价格机制。
“从海岛微电网建设角度来看,海岛的电价肯定不能与大陆的电价一样,这个是要去突破的。实际上,除了技术上实现之外,还要再去推动机制的建设。”曾振松也表达了近乎相同的观点,现行的电价政策不支持海岛微电网电价,需要进一步因地制宜优化推动。
据介绍,福建电力还将进一步深化政策、电价、电碳协同等方面研究,促进新能源度电成本降低,保障电网企业输配电准许收入合理,避免用户承担过多新型电力系统成本,形成推进新型电力系统良好发展机制。
矗立在海岛上,海风轻柔拂过,浪花接踵而至,仿佛诉说着福建海岛这些年的变化。没有“建”难得“福”,未来,国网福建电力将持续锚定“三大三先”省级高质量发展示范电网目标,加速推动福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