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杰,何杨华,郝 皓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 201209)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构成的重大威胁,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气候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重视的问题之一,“碳中和”逐渐成为众多国家的国家战略。2020 年,中国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与发达国家现在由解决环境污染转变为控制碳排放所不同的是,当前我国同时面临实现经济发展和缓解气候变化双重挑战,任务稍显严峻。“双碳战略”的提出,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双碳”目标的实施需要经济社会体系中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双碳”对普通人而言其实并不遥远。2021 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5.4%。在消费逐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时,由消费带来的碳排量也不容忽视,我国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53%(中国科学院),大约有26%的能源消费直接用于公众生活,由此产生的碳排放占比超过30%。据统计,全球72%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家庭消费决策有关,消费行为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甚大。不可否认的是:未来,居民生活消费将是减碳的重点领域。如何有效地实现个人家庭领域的碳减排,将是我国实现2030 减排计划的重要补充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地均有推动个人生活低碳化的探索,碳普惠便是其中一项试验颇久、成效有所展现的制度设计。所谓碳普惠,其实质是一项自愿减排机制。它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碳金融”的方式,通过构建公民碳减排“可记录、可衡量、有收益、被认同”的机制,具体量化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的行为并赋予一定价值,是一种融合了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的正向引导机制。其本质便是通过参与者的低碳行为实现碳减排。
近年来,地方也在积极开展碳普惠的建设工作。至2023 年,已有20 多省市发布了《碳达峰实施方案》,几乎所有发布方案的省市都有提出将建设碳普惠机制,并将其作为碳达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5 年由广东省最先开启碳普惠的试点工作,广东省发改委为广东碳普惠平台的主管单位,用户可通过碳普惠平台以其低碳行为所折算的碳币兑换相应的优惠。2017 年,广东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将PHCER(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2022 年4 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广东省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使得碳普惠交易更加规范。现今,广东碳普惠有24 项减碳项目,累计减碳量23 280.29吨。2023 年3 月1 日起,《广州市碳普惠自愿减排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行,《办法》中更是积极鼓励碳普惠方法学的申请以及碳普惠自愿减排量的申请以达到碳减排、碳中和的目的。成都市人民政府于2020 年发布《关于构建“碳惠天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和“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除建立碳积分体系之外,还鼓励与低碳场景有关的单位通过认购“碳惠天府”产生的碳减排量来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让碳减排量的市场价值通过市场充分显现出来。2022 年3 月9日,浙江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平台,该平台应用接入蚂蚁森林、浙商保险、虎哥回收、菜鸟等五大类20 个场景,与银联、中石油、机场集团、吉利汽车等开展联名合作,累计发放碳积分2 亿分。上海于2022 年2 月印发《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将建设碳普惠平台作为2025 年上海实现碳达峰的重要补充之一。山东、安徽等地也陆续出台相应政策,启动碳普惠平台的建设,力求在近几年形成规则清晰、场景多样、发展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让更多社会公众参与减碳[1-5]。
国内现有的碳普惠机制主要有三类:一类为政府主导的碳普惠平台建设;一类则由企业作为主导,建设碳普惠平台;另一类由金融机构进行建设。碳普惠建设形态各异,但其核心逻辑大多表现为低碳行为+权益激励的形式来推动公众采取低碳生活。企业发起的碳普惠大多是在服务企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围绕其业务开展低碳行为,推动用户进行碳减排。蚂蚁森林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项旨在带动公众低碳减排的公益项目,用户通过低碳行为获得由减排量换算的绿色能量,并在积累之后可将其捐赠用于公益事业[4];美团外卖于2017 年发起青山计划,致力于推动外卖行业环境问题的解决,通过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生成相应积分,由此来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进而推广低碳的外卖方式;成立于2014 年的飞蚂蚁创立了全国免费上门收衣的服务,通过与各相关方的合作建立可循环的旧物回收与综合处理体系,用户可在订单完成后获取“环保豆”用于兑换平台内的商品。除飞蚂蚁外,白鲸鱼与闲鱼等平台在旧物回收等方面也与飞蚂蚁类似;2020 年9 月8 日,北京交通委、北京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在MaaS 平台的基础上开展“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这也是国内首次实现以碳普惠方式,鼓励市民全方式参与绿色出行。值得一提的是,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会收集用户绿色出行的减排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会作为绿色出行碳交易的代表把这些减排量在北京碳市场进行交易,所得金额返回用户。这种激励方式无疑是对目前单一激励机制的一种有效扩充。2020 年11 月,碳阻迹科技有限公司在微信上开发了一款名为低碳有你的小程序,与以往用户进行低碳行为获取积分不同的是,用户可以通过拍照或扫码来获得产品的碳足迹信息并由小程序给出相应的碳减排量,探索这些信息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积分。以趣味方式鼓励用户探索身边的事物,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低碳,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创新。此外,多家金融机构也已开始布局,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推出类似于个人碳账户的相关产品,通过绿色出行与线上消费、缴费来赋予碳积分,通过碳积分来兑换消费优惠或升级信用卡额度等差异化金融服务。
韩国环境部从2011 年开始引导全民积极减排,制定并实施了包括“碳积分”在内的“绿卡”制度,旨在鼓励民众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能源节约。由全国各大银行和专业网站发行绿卡,对乘坐公交车、购买环保绿色产品的民众提供诸多优惠。2023 年,韩国环境部又宣布了新的环保项目,通过以“碳中和积分”兑换现金的方式来鼓励民众进行环保消费。如在购买食物时自带容器、外出租用零尾气的汽车或回收旧手机等均可获得相应的碳积分用以兑换现金或商品。日本环境省也曾推行过环保积分制,国民进行各种减碳行动的同时,可以获得积分来兑换实惠。该制度前期由政府推动,但自2011 年后改由民间事业者进行运营。此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国也都曾计划或短期实施过类似的碳普惠机制,开设有部分试点,大多通过发放个人碳配额的方式进行碳交易。但最终多数试点都由于资金成本等原因,或未能付诸实施,或未能持续性开展[6-7]。
第一,减排量核算方法尚未统一,相关场景无法打通。目前我国碳减排量方法学、碳减排量核算机制与标准体系等尚不成熟,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发起的项目都有进行碳减排量化的核算,但核算方法并不一致,缺乏完整统一的核算体系,消费端的碳排放量核算相对零散。政府的项目以个人的绿色出行为主,其他生活场景则较少涉及,企业方面大多从企业本身业务出发,信息无法做到与其他企业互通,不统一的核算方法阻碍了碳平台间的互通,还有可能造成同一低碳行为重复计算的情况。第二,缺乏足够的减排激励。碳普惠属于自愿减排机制,公众的低碳意识尚在培育当中,实质上还需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由于个人产生的减碳量相对较小,价值实现方式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个人减排价值实现方式有限,无法纳入碳市场交易,不足以对个人形成有效激励,难以激发用户热情。第三,项目常缺乏可持续性。政府发起的碳普惠项目公信力高,有着天然的政策优势,但缺少客户黏性与盈利点,在缺乏持续的资金后,常常使得项目难以为继,如武汉的“碳宝包”以及国外的诸多项目等;企业方面发起的项目多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有着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商业运行为主,更吸引用户,能够持续发展,但由于核算方法不公开统一,信息联通受限,无法打通诸多生活场景[8-9]。
第一,尽快推动碳普惠相关标准建立,做好碳普惠制度发展规划。目前国家在碳方面正在大步迈进,制定了诸多标准,但制定的标准里大多不涉及碳普惠相关内容,加快制定碳普惠标准,将相关经验与方法学进行转化提炼,使碳普惠工作更科学、合理,同时明确碳普惠机制的定位,规划好碳普惠制度的发展方向,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发展碳普惠制度。第二,积极拓宽碳普惠场景。目前有关碳普惠的方法学不够丰富,大多方法学还覆盖在林业碳汇、光伏发电等方面,对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的方面还有待扩展。方法学是碳普惠的基石所在,唯有方法学的不断拓充,才能更好地丰富碳普惠场景。近年来,各地政府也在积极鼓励碳普惠方法学的申报。碳普惠涵盖面极大,当前碳普惠体系尚未贯穿人们的生活场景,多数碳普惠平台以绿色出行、公共缴费为主,场景单一。回收、绿色办公、低碳餐饮等领域都含有广阔的减排空间,如何将尽可能多的企业平台信息并入由政府主导的碳普惠体系中,逐步扩充碳普惠场景,使之伴随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民众成为减碳的主力,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是未来应当持续考虑的问题。第三,建设统一的核算体系。核算体系的不统一,对场景的打通与信息交流带来了诸多困扰,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核算体系,提供统一的核算方法,避免碳减排量的重复计算,保障碳核算的公信力。畅通碳普惠体系,确保碳普惠公平透明,同时保障碳普惠体系个人数据信息安全,推动碳普惠机制健康发展。第四,构建多主体的碳普惠模式,加强宣传推广,提升公众参与度。政府主导与企业主导的项目之间各有利弊,多主体共同合作实现各碳普惠平台间的数据联通应是未来碳普惠建设的发展方向。要建立整体性的碳普惠框架,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定位,明晰不同主体间的联系。应由政府发挥主导功能,建设碳普惠顶层内容,引领碳普惠发展,以企业为着力点发展,引入成熟的商业模式,使得碳普惠平台能够持续发展,保障项目平稳运行。在构建多主体的碳普惠模式时,作为碳普惠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公众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对碳普惠机制的实施成效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当前社会公众对碳普惠政策的整体认知水平还相对有限,公众了解程度不足。因此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年龄段或某一群体也是一项道阻且长的工作。第五,探究更多的激励机制。需要足够的激励来驱使个人用户由高碳消费转向低碳消费并最终成为习惯。当前的激励机制以碳积分兑换物品为主,形式单一。应考虑将碳普惠的个人减碳量与碳市场进行对接,可以将个人碳减排量交由企业打包,统一交易,将个人碳减排贡献变为实际的经济效益,由市场实现减碳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参考目前诸多的信用激励手段,将碳减排生成相应的碳信用,从而获得金融机构的相应支持。个人与企业的征信系统也可将碳普惠平台中的碳积分转为碳信用收录到信用报告中,作为贷款依据。发掘新的激励模式,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保持用户黏性,从而实现多元化发展。
为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除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外,我国民众众多,降低因民众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对我国达成3060 目标至关重要。作为碳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碳普惠在激励个人降碳减排方面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如何让碳普惠贯彻民众生活,使碳普惠惠及更多的参与者,让政府与企业也能从中受益,实现互惠互益,应是未来不断改进的方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