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慧(博士) 孟雨晴 赵梦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北京 102249)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和光荣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对提升全民低碳意识的认知和理解水平意义深远。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扮演着引领未来、奠定基础的重要角色。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推进科学研究、传承和创新文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等重要使命,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育和科研至关重要。因此,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新时期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呈现出过于偏重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对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缺乏足够关注的局面。会计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商业经济建设者的一部分,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经管人才,从而推动社会向绿色生产生活转型。
(一)会计专业培养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依据。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解决生态问题,而生态问题的实质在于人类行为所带来的外在影响。外部性影响的消除,可以通过多种措施。例如建立生态环境质量交易市场(包括但不限于排放权)、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主体征税以及向产生正外部性的主体提供补贴等。从经济学角度看,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环境资源价值最大化和经济效率最优的重要途径。排放权市场的价格形成主要取决于排放权价值评估方法和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原则两个因素。确定排放权交易价格时,必须对排放权和生态资产等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解决负面外部性问题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积极外部性,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取决于对生态资产和生态服务的定价,而生态系统会计则提供了生态补偿标准的计量技术,为发展生态补偿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关于环境税,2007 年我国首次提出征收环境税,环境税法立法和实施试点期间,主要由企业承担,忽视了消费者排放生活污水和塑料容器等直接或者间接的环境污染行为。我国环境税立法和执行也需要借助于会计原则,不断完善征收主体范围。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在专业课程体系和相关学术研究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学科基础。一方面,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深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体系,将能源转型、企业低碳管理、可持续发展准则、碳会计等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培养具备生态文明素养的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学术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研究,集中力量对能源经济管理问题协同攻关,将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
(二)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困难。会计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也是不容忽视的。会计专业在融合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存在着培养方向不够明确、培养方案不够契合、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方法不够创新、国际视野培养不足、实践实训环节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方面均存在一定阻碍。首先是内部障碍,由于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的深入理解,会计专业教师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很少接触到相关知识,这导致他们对社会和环境问题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其次,在管理层面,缺乏对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领导和全面支持,这一问题亟待解决;最后是外部障碍,社会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存在障碍,财政激励、资源限制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思维。
(二)会计人才培养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体系。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有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整合两种路径。
1.多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指学生分别学习多种学科的不同课程,以实现多学科知识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通过将生态文明类课程设为必修课与选修课等,以固定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实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会计专业中的目的。尽管多学科路径具有易于实践的优点,会计专业学生只需选择生态文明类课程即可,但其劣势在于,学生很可能无法将所学的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与其会计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学习的知识层面相对较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水平。
2.跨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是将会计专业的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有机组合,根据会计专业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水平,来设计合适的课程。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生态学知识,全面提升个人生态文明素质。这种整合方式可以根据融合程度分为部分整合和完全整合两种类型。
(1)部分整合。两个学科有所融合,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开发,但仍根植于原来的学科。例如近几年来热点——涉“碳”研究,包括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碳排放权交易、碳核查、碳会计等。碳会计依据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对特定主体碳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会计核算、控制、评价与鉴证,提供碳决策相关有用信息,为碳排放交易法规及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支撑,为我国参与碳排放权国际规则的制定争取到话语权,有利于实现低碳减排的目标,促进人类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碳会计推动了会计学科向跨学科领域的拓展,涵盖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个方面,为传统会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补充和创新。
(2)完全整合。不同学科的专家以及非专家共同协作来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通过一些媒介,探讨现实背景下的问题。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经济专业的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简单组合。生态经济学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以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为对象,建立多学科交叉的能源经济科学理论,熟练运用多维度的科学方法,培养在能源经济管理领域出色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学科理论方面,不但要掌握经济管理类基础理论,而且需要掌握能源资源工程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等理论;在方法方面,既要熟悉经济评价方法,还要掌握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优化方法。
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战略不仅限于个别课程的变化、孤立的环境实践和环境政策,还需要对组织结构、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使用多种实施手段,促进两个学科更好地融合。
(一)修订培养方案。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实践者,课堂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阵地。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必须对会计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完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和教学方式,通过多学科融合与跨学科整合,开发全新的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会计专业课程。
除了现有专业课程,增设其他生态学或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会计类课程,纳入专业主干课或专业选修课中。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相关的学科基础和交叉性知识,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革新教学内容。为适应碳中和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可适当引进碳会计、碳金融、碳审计、碳税和ESG等前沿领域专业知识,革新教学内容,顺应时代潮流。
68 纳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E 性能评估 曾万杰,樊一笋,耿春松,赵 虎
碳会计作为一门会计学科,以环境法律法规为基础,运用货币、实物单位计量方式或文字表述的形式,对企业承担的低碳义务、节能减排的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并对企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以实现企业社会效益和自然资本效率的共同披露。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碳会计作为一种拓展和创新,将碳资源的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中,打破了传统会计体系的束缚。随着低碳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实践的不断深入,碳会计的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其目标和原则体现了对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
碳金融也是可以融入的内容。广义的碳金融是一种金融服务,旨在提供资金和支持服务,以推动实体经济向绿色化转型;而狭义的碳金融则是一种资金融通行为,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或提高碳汇能力,以碳配额和碳信用为中介或客体。碳市场所带来的碳资产,通过法律规定的抵押、质押等担保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参与企业绿色减排进程的机会。
碳审计是指在界定的时空边界上计算碳足迹的一种程序,是指审计机构受政府授权或者其他相关机构的委托,按照国家政策、法律及相关规章、制度、标准并遵循审计准则对所审计的单位或者部门在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以及职责履行方面所实施的专门管理。
碳税是指以二氧化碳排放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其宗旨是环境保护,期望通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延缓全球变暖。碳税是以燃煤及石油下游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及其他化石燃料产品为课税对象,按照其碳含量比例进行课税,以达到降低化石燃料耗损及二氧化碳排放之目的。
ESG理念引导企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落实社会责任,提升治理水平。ESG投资通过评估企业的承诺、业绩、商业模式和结构如何是否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对各基金及投资组合的企业进行甄别或者评价。
(三)丰富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满足碳中和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专业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
1.问题导向教学。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会计专业以经济生态问题为导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学科知识和生态学科知识,共同分析这些情境,实现生态文明知识和会计课程知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使学生更全面掌握低碳经济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进行问题导向教学的同时,必须不断探索相关案例和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不可再生资源问题、气候变化给公司造成的风险及对现金流的影响等。在这些问题分析中,会计专业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对企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树立起生态文明观,深入学习相关的生态知识,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2.虚拟仿真教学。为了在会计专业充分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在企业运营背景中加入符合生态文明的条件,如让学生设计符合生态文明的产品、外部性产品的定价、符合生态文明的营销方式、进行碳会计核算等,或将相关生态文明案例应用到实践平台中进行虚拟仿真分析,可以使会计专业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实践中,建立融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模型,借助沙盘推演企业经营管理思路,更好地应用生态文明知识。
(四)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通过让学生参与生态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感受自然的魅力,亲身体验自然之美。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责任感,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了解大自然,认识和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开展生态实践活动,从而增强环保意识。会计实习基地可以选择美丽乡村建设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来帮助学生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更好地理解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也可以选择那些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的地区进行实践。第二课堂要加强专业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到生态实践活动中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参与生态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学习中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知识的学习,培养对生态文明的热忱和责任感。
(一)改变传统思维习惯。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促使这一理念与会计专业教学理念深度融合,而改变传统思维非常重要,包括四方面。
1.专业价值取向。在会计学科的课程体系中,涵盖了大量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主题。从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变过程中,人们对会计专业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为了实现会计专业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对会计专业的价值进行修正。在技术水平不发达的年代,工业世界观在会计专业占主导地位。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业越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越多。会计专业需要修正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生态文明意识。另外,思维导向有利润导向和社会导向。在利润导向中,生态文明教育仅仅作为会计专业的一个独立主题被纳入到课程中,转化为获取利润的另一种路径或者高效管理的问题。而在社会导向中,企业是建立在生态文明目标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优先于企业利润。这种思维导向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左。碳中和背景下,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终极目标,会计专业应当以社会为导向,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2.领导政策导向。在推动文化、结构、价值观和思维导向改革方面,会计专业负责人和直接领导应该积极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会计专业中,例如在培养计划纳入更多类似于碳会计与财务的课程,发布更多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激励政策,以营造会计专业生态文明的氛围,同时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积极响应学院的政策和号召,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理念。
3.教师价值引领。教师的参与可以推动社会学习和知识的变革。在学术诚信的基础上,会计系教师应积极承担相关责任,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利用生态文明理论指导日常教学和科研,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将会计课程与生态文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生态文明理念,达到会计专业与生态文明教育融合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学院也可以多聘请多学科跨专业教师同堂讲授,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分析事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无论是学院价值取向、学院领导政策导向还是任课教师价值引领,终极目标都是激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学习相关生态文明教育知识。学生作为自上而下改革的重点,应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中去,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做贡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的人才培养,离不开思想先进、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因此,要从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入手,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会计队伍,为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专业学生提供保障。为了构建复合型师资团队,促进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建设,高校需要对会计专业教师团队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引进国际化理论先进人才师资。目前,国内高校会计专业的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正处于萌芽阶段,可以借鉴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培养理念,引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人才,并根据国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将其应用于会计专业融合生态文明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三)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加强产学合作,建立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竞赛平台,促进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融合,推动会计专业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协助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学生可提交与能源经济相关的研究论文、调研报告、政策建议、创新创业设计、泛能源大数据模型等参与比赛。该项赛事现已成为提升能源经济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能源经济与管理领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高校也可自行举办类似比赛,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主办的国际能源青年大会“能源与气候变化”国际大赛,旨在鼓励全球青年关注和参与能源与气候变化话题,话题包括但不局限于能源经济、能源金融、能源贸易、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等,提出青年关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思考、行动方案和观点见解,凝聚青年智慧,共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高校通过搭建创新实践平台的方式,打好学生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进而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