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向阳区教育局关工委 刘丽
采访者:本刊记者 唐子韬
如何在一所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让一颗颗民族团结之心在孩子们心中孕育生根?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关工委与向阳区关工委的指导协助下,佳木斯市第一小学关工委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创建“石榴籽+”特色品牌,打造出省级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本期,我们记者专访了向阳区教育局关工委的刘丽同志,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思路和具体做法进行了深入了解。
记者:咱们学校关工委是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
刘丽:学校关工委把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纳入“党员服务+网格,民族团结护成长”工作体系中。党员教师在党建活动中,通过倾心教育“宣讲学”、课堂交流“互动学”、主动探索“自主学”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感受到民族团结就在身边。关工委在学校“文化立校,和美育人”的办学理念下,用“和美教育”的文化融合民族特色,让其“和而不同,各美其美”。此外,我们特别注重民族共享文化符号的宣传教育,学校还成立了“佳木斯市361工程刘丽名校长工作室”,以民族团结建设与提升为研究方向促进学校发展。
记者感受:在一所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针对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其中,党员的作用、宣传的作用、教师队伍的培训等等,都是这个体系中的要素。
记者:听说咱们学校关工委创新了“石榴籽+”的系列工作品牌,请问具体是哪些工作内容?
刘丽:主要有“石榴籽+文明家风”、“石榴籽+主题活动”、“石榴籽+志愿服务”等。比如,我们开展“石榴红”家长学校,从优化“队伍建设+资源整合+服务途径”出发,以专业赋能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打造多种形式的家风家训、民族团结为内容的活动。在品牌活动方面,我们完全打破各民族节日壁垒,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并使之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记者感受:用“石榴籽+”去拓展多样的工作形式,是一种有益的创新。“+”什么,不仅是概念的延伸,更是需要在工作品牌的多样性、内容的融合性、效果的叠加性上做好功课。
记者:您能着重介绍一下“石榴籽+志愿服务”的工作情况吗?
刘丽:我们学校关工委组建成立了“石榴籽志愿服务队”,旗下培育出“社区石榴籽家园服务队”“民族团结宣讲服务队”“石榴籽文体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开展民族政策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心送温暖”等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广大“石榴籽”服务队员成为志愿服务的践行者、民族政策的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者。
记者感受:民族团结教育并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教学与宣传这样简单地灌输之中,更是在志愿者服务队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无私奉献的过程中,达成不同民族间的尊重、理解、信任,乃至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种做法,无疑拓宽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也加深了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