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坤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指出,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近年来,泰兴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号工程”,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强市战略,持之以恒育主体、强载体、优生态,创新关键变量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先后入选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市建设名单、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上榜省“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2022年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第29位。
坚持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把产业链作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和龙头,既立足产业需求布局创新项目,又注重以创新引领产业链延伸拓展,同步提升区域经济密度、产业高度、创新浓度,更大范围汇聚创新动能,更大力度激发内生动力。突出科技元素,做实项目支撑。坚持把科技元素融入项目招引全过程,同步招引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和科技项目,以及总部经济、区域中心、研发中心等高层次项目,着力提升项目含金量、含新量。深化“以赛招商”,常态化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更多优质科创项目在同台竞技中脱颖而出、加速落地。2022 年,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0个,其中10 亿元以上11 个;开展科技招商活动30 场,引育科技人才项目72项。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研发+原料药+成品药”全产业链,成功引进药明康德、凯莱英等CDMO 领军企业。突出科技引领,做大产业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谋划拓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前沿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支撑,进一步拉长接粗产业链条,构建形成了化工、医药、机电、节能环保、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等六大特色产业。2022 年,全市工业开票销售超2000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9%。同时,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大力培育生物基材料、未来食品产业,延伸发展工程塑料、新型显示材料、电子新材料产业,着力开辟新的竞争赛道。突出科技赋能,做强企业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扎实开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育苗工程”、“小升高”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构建大中小企业梯次并进的创新矩阵。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9家,累计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省级瞪羚企业5 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2 家。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引导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升“数实融合”水平。累计创成省级智能工厂3家、示范智能车间23 个、星级上云企业316 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8个。
坚持载体建设和能力提升“双管齐下”,提升创新效能。始终把科创载体作为集聚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构建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创体系。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公共平台方面,既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新孵化等有形平台,又积极承办全国行业性论坛、展会等无形平台,促进创新资源与能力互补共进。企业平台方面,实施研发机构提升行动,着力构建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的企业研发体系。积极推动泰兴经济开发区纳入苏州国家实验室应用网络体系,获批建设省化工中试基地,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中工高端研究院、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上海(虹桥)离岸创新中心稳定运转;累计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9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 个。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瞄准“从1 到10”的应用创新和“从10 到100”的产业创新,聚焦“基础”和“关键核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市场化开展各类研发创新活动,争取更多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落地实施。坚持“项目孵化+企业加速+产业化”路径,培育双创主体,实现“孵化—加速—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全周期链式孵化育成”。发挥“科技特派员”“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纽带桥梁作用,开展“校企合作恳谈会”“企业院校行”“大院大所泰兴行”等活动,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近三年来,累计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22 项,获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3000万元、获省科技进步奖8 项,济川药业、宏大特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建设高层次人才矩阵。始终把人才作为提升创新效能的最大能动因子,创新实施人才新政“双十条”政策,健全靶向招才、企业荐才、柔性引才机制,发挥“科创泰兴·智赢未来”“学习归巢”等活动效应,培养引进更多“高精尖新”人才和高素质人口。更加突出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的带动作用,加大政策、资金、资源支持力度,做到顶尖人才顶格支持、特别贡献特别褒奖,先后引入18 名院士、48 名国家级人才参与产业化项目建设。高效运转人才服务中心、青年人才一件事专窗、“青才泰兴”智慧人才平台,擦亮“泰优才·兴有你”品牌,让各类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坚持生态优化和要素配置“双轨并进”,打造创新高地。强化制度供给,优化要素配置,积极构建竞争力强的创新生态。制度上突出集成创新。发挥科创委统筹作用,健全风险发现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创新主体发现机制,推动形成“大科技”发展格局。发挥科技政策推动作用,强化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协同整合,设立创新型县(市)建设专项资金,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引导作用,完善科技政策发布、创新活力积分、科技项目申报、科研诚信管理等功能,推动科技政策精准匹配、高效落地,提高市场主体获得感。要素上突出精准供给。开辟创新发展绿色通道,对创新型县(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行政审批、水电气使用、用地计划、人力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保障。设立总规模20 亿元的双创引导基金,撬动形成多方位的科创投入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流向创新研发。丰富科创信贷产品,用好“苏科贷”,拓展“高企贷”“科小贷”等创新贷业务,探索成立科技银行,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依托泰兴高新区“三基地五中心”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科技服务帮办员、技术经纪特派员队伍,系统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环境上突出一体建设。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3090”工程,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办事“不求人、不找人、不烦人”逐渐成为泰兴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识,“三信地”模式全省推广,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强化诚信泰兴建设,促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获评省知识产权建设示范(县域)。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就业友好、创业友好、成长友好、生活友好、人文友好“五大工程”,“创业券”“购房券”刚性兑换,城市环境、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企业人才生产生活更加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