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明洁 张嘉昕
(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00)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都是经济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具有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等职责。市场与政府的相互作用,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塑造着经济和社会的格局。
过去的研究关注市场与政府的对立和协调,探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变革和全球化进程,市场与政府关系研究呈现新趋势和新议题。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我国需要更关注市场与政府的协同和互补效应,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机制。本文旨在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关系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探讨两者的角色和功能,探索不同情境下的协调与平衡,讨论新时代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特征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指示突出了现代经济体系中市场与政府互动的重要性,并要求进一步发挥两者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通过供需关系自主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提高效率,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意味着要赋予市场更大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鼓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和竞争,激发经济活力和效率提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观点对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和科技创新多重挑战和机遇,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强化政府职能,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
汪同三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首先,正确认识市场的规律,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本原则。其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林毅夫强调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重要性,强调这两个要素需要保持有机统一。厉以宁指出,民营企业和政府应建立合作和透明的关系,政府官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理解民营企业的困难,并真正提供支持。同时,官员应避免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如索取财物或个人利益。钱颖一认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中国体制改革的五大关系之一。维迎强调,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政府应避免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随意干预。
长期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过去的研究强调了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宋磊和谢予昭(2019)认为,中国式政府与市场关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进:从行政思维解读市场逻辑到行政手段培育市场机制,再到政策调整引导市场主体,最后以行政力量补充市场作用。黄先海和宋学印(2021)提出了赋能型政府的概念,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政府应中立地提高市场主体的资源配置能力和动态竞争力,以推动市场发展、优化资源分配和实现可持续增长。程承坪和朱明达(2019)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大数据有助于改善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之间的关系。时家贤和袁玥(2019)认为,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已从政府替代市场发展为互动关系。新时代,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王佳菲(2016)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性,这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具有重大贡献。张明澍(2014)认为,政府应通过法律规范微观经济,防止市场主体损害他人利益,确保市场秩序良好。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公共政策管理宏观经济,解决市场缺陷,促进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刘凤义(2020)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发展公有制经济、优化国有企业和资本,制定经济规划和发展战略,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优势相结合,这种独特组合确定了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张晓晶等(2018)认为,中国要过渡到高收入阶段,关键是消除扭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克服扭曲、找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既是所有经济体面临的重大挑战,又是体制发展的关键目标。
本文选取樊刚市场化指数中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分析我国大陆当前各省份的政府市场关系现状,如表1所示。
政府市场关系指数越高,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越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越少,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我国大陆各省份政府市场关系的现状。
首先,江苏、上海和广东是政府市场关系最好的省份,指数持续增长。原因包括:(1)经济实力强大,吸引外资和人才,政府提供市场自由度。(2)积极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自由化市场政策,减少政府干预。(3)政府改革意识强,注重市场机制运行,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发展。
其次,北京、重庆、天津和福建等省份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较高,保持高水平。原因包括:(1)经济发展快速,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政府提供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吸引投资。(2)政府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改革,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减少干预,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和创新。(3)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突出,吸引投资和具有高市场竞争程度,政府发挥地区优势,提供自由市场环境,吸引企业和人才。
然而,一些省份如西藏、甘肃、吉林和黑龙江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较低,且波动大,反映了市场经济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原因包括:(1)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倾向通过干预稳定经济。(2)区域发展不平衡,西部和东北相对滞后,政府加大干预以促进发展和实现区域均衡。(3)政府角色认知差异,有些省份认为政府应在经济初期或特定行业中扮演主动角色,通过干预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此外,湖南、河南和湖北等省份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在某些年份出现波动。原因可能有:(1)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导致指数波动。(2)政府政策变化,不同年份采取不同政策措施影响指数波动。(3)地区发展差异,导致政府干预程度和方式不同,引起指数波动。(4)外部环境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和全球经济形势等影响指数波动。
最后,从全国整体趋势来看,政府市场关系指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6—2022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地区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可能反映了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理念转变,从重度干预转向更加注重市场自主和竞争,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有助于提升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公平性。另外,值得关注的是,2016—2018年全国各省份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整体呈现稳定上升趋势,说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逐渐增强,但在2019—2022年,不同省份的趋势开始分化。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和广东的政府市场关系指数保持较高水平,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如甘肃、西藏和新疆的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可能与全球经济形势和新冠疫情等因素有关,面临大环境的变化,各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环境等基础不同,政府在特定时间点可能采取一些干预措施来稳定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市场指数分化情况的出现。
当前我国政府市场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政府及政府市场关系三大方面。
3.1.1 市场方面
(1)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执行不够完善等,可能导致纠纷增加,阻碍市场信任和合作,市场参与者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增加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2)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抑制创新动力,限制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提高。
(3)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完善。监管机构职责不清、执法手段不强等,导致市场秩序混乱,无法有效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3.1.2 政府缺位问题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不够积极或有效,未能履行应有职责和责任。
(1)市场监管不到位。监管机构职能不明确、监管力度不够强有力、执法不公正等,导致市场乱象、违法行为和不公平竞争,对市场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市场准入限制过多。行政审批繁琐、准入门槛过高、限制不合理等,过度干预市场准入限制竞争,阻碍创新和资源的高效配置。
(3)政府产业政策干预过多。给予某些产业或企业优惠政策、准入限制不平等,破坏公平竞争,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和市场扭曲。
(4)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短缺等,影响市场主体发展和社会公平性,阻碍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3 政府—市场角色错位现象
政府—市场角色错位现象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应有的职责和功能不相符,导致市场运行不顺畅和经济发展面临问题。
(1)过度干预与不足干预的错位。过度干预限制市场自由度、扭曲资源配置和市场竞争,而不足干预导致市场乱象和不公平竞争,缺乏有效调控和监管。
(2)市场准入与产业政策的错位。过于重视特定产业,给予其优惠政策和准入限制,导致竞争不公平,阻碍其他行业和企业发展。
(3)政府职能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过多关注宏观调控和大型项目,忽视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导致市场主体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合理。
(4)政府补助与科技创新的错位。政府在创新方向和重点领域选择上与市场需求和科技趋势不一致,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效率低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追赶先进国家,寻找发展之路,然而仅有日本和韩国等少数经济体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东亚经济体经历了起飞、金融危机、深化发展和政府与市场关系演变的历程,理解这一关系对我国实现党的二十大目标至关重要。
第一阶段,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弥补市场失灵。日本支持相关产业,引进技术和外资。韩国以制造业出口为关键,制定经济计划,扶持产业,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新加坡基于港口城市,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开放贸易,吸引外资,发展外贸型经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日本GDP年均增长率近10%,韩国和新加坡在70年代年均增长率超9%。此阶段证明政府干预对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维持长期增长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政府过度干预和新的市场失灵。长期政府干预阻碍市场健康发展,日本未意识到70年代的经济转型,继续追求高速增长,加上石油危机,经济进入下滑和滞胀。80年代后,韩国社会矛盾暴露,重工业化政策导致产能过剩,缺乏适应能力。此阶段各国对投入驱动型增长的依赖成为缺陷。
第三阶段,出现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揭示政府干预可能成为问题根源。日本启动监管改革,转向市场导向经济模式,通过创新政策推动技术创新。韩国培育高科技产业,制定科技政策。此阶段,金融危机的爆发强调了政府与市场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3.3.1 市场
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力度,加强合同的解释和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和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和执法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尊重。
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划分监管机构的职责,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性和执法能力。
3.3.2 解决政府缺位问题
简化市场准入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监管机制。
平等对待各产业和企业,避免偏袒和优惠政策,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市场竞争扭曲。
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求。
加强政府的自身建设,提高政府部门的责任和服务意识。
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推动公众参与市场监管和政府决策的过程,加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3.3.3 解决政府—市场角色错位问题
平衡政府干预和市场自主,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给予市场主体一定的自主权。
协调市场准入与产业政策,确保两者的协调一致,避免过度偏袒特定产业或企业。
聚焦市场需求与政府职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政府的职能和服务重点,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加强与科技创新企业的合作和沟通。
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征求市场主体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监督和问责机制。
研究市场与政府关系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我国政府市场关系的现状、问题及推进新发展方式、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建议,对实现党的二十大经济目标具有参考价值。通过政府与市场关系指数分析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前形势,并进一步认识市场问题、政府缺位和角色错位等问题。因此,建议平衡干预与自由市场,协调政策,支持创新,以协调政府和市场的角色,贯彻这些建议将促进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