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而行的写作

2023-12-17 01:41阎真
阅读时代 2023年12期
关键词:晶晶年轻人现实

阎真

2014年我写完长篇《活着之上》,感觉头脑被掏空了。休整了几年,2022年我完成了新的长篇《如何是好》。写作的动因,是儿子的就业经历触动了我,还有我带的几十个硕士研究生、几个博士研究生,他们毕业后的去向,大多与考进这所985大学时的理想并不一致。生活对那些没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有着更强烈的挑战。

我愿意做年轻人的朋友,我理解他们人生道路上前行的艰难。《如何是好》书写的是年轻人在困顿中的执着与前行。它没有特别着意性别符号,选择女主人公,是因为生活在当下的青年女性知识分子比男性更难;用第一人称写,是想更贴近当代年轻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我以前住在湖南师范大学,楼下有一位天文学家。我觉得他心目中的世界和我们心目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那里有一个浩渺的宇宙。但好多次看到他提着菜篮子买了些小菜和肉回来,我就在想,他心中的世界虽无限宽广,但最后还是要回到最世俗的现实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我的小说也是照着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呈现,这是贴地而行的写作。

《如何是好》的主人公许晶晶没有令人惊艳的颜值,没有出众的才华,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她对生活的向往与实现向往的可能性之间的鸿沟,也比很多人更深更广。我看着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四顾茫然,就想起当年的自己。那个时候,我在株洲拖拉机厂当工人,每月工资三十多块,我的目标就是考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我也很矛盾和犹豫,就写信问我在湖南师范大学工作的妈妈。妈妈回信说我已经二十一岁了,劝我安心当个国营厂的工人。我看了信,大哭了一场,但我没有放弃,咬紧牙关冲过了那几年,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

我非常感谢自己当时的执着。我希望我笔下的主人公也不要放弃,要对自己的将来有所交代,失败的交代也是交代。我没有把她的不放弃写得多么浪漫,她就是为了改变命运,并没有多少形而上的意味。我的几部长篇《曾在天涯》《因为女人》《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包括现在的《如何是好》,都写了成长的困境,精神的磨难。只是每个主人公所对应的时代氛围不同,他们的思想动态对社会现实就有了不同回应。

我写作很慢,也很真实,是那种会心的慢,生命的真实。我要写出现实生活的痛感,要从这个方面去寻找创作动机和灵感,这是我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我的写作经验就是向生活取经,在生活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我的观察中,生存现实与尊严对抗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挑战。《活着之上》的主人公聂致远,基本上还没有物质性生存的问题,所以他的焦虑的重心所在,还是比较精神性的、形而上的。而对《如何是好》的主人公许晶晶来说,生存现实就更严峻。她是一个在大城市几乎活不下去的女孩,更不要说发展。所以她的焦虑就很现实,至于诗和远方,更是无暇顾及。

在《如何是好》中,面对诱惑,我给许晶晶设置了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我就像一个又饥又渴的人站在苹果树下,轻轻一跳就可以摘到红艳诱人的苹果,跳,还是不跳?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很多年轻人,特别是女孩儿要面对的现实。《如何是好》中的许晶晶想要的东西很多,什么都放不下,很是苦恼和矛盾。但后来还是放下了很多东西,目标一再降低,最后她说“我实在不能再降了”。我有几次写到她说“不甘心”,这也体现了当下的女性受教育程度水平越高,生活中的困扰反而越多的现实。高学历给女性带来了人生自信,她们不必像传统社会女性那样,依附男人生活。可同时,当她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也就有了更沉重的命运需要承担。

“男人要努力,女人要趁早”,这句话是《如何是好》中冷眼看世界的“小吕”说的。如果我是一位有一定年龄的女性,我对这种表达就会很反感。一个男性,他对“男人要努力”这句话,也可能有反感。为什么我作为一个男人,就必须更努力呢?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无意得罪任何一个读者,但如果我们面对生活现实,男人努力,他会有更好的机会,女人趁早,同样也是如此。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承受着更大的时间压力,比如,生孩子这件事,就不能推到太晚。如果说上帝造物不公,这也是有点不公吧。但男性承受着更大的事业压力,这或许也是一种平衡吧?我不是生活导师,没有资格对年轻人提什么建议。如果一定要说,对男性,我想说,你没有资格躺平。对女性,我想说,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在小说中,我通过主人公的选择,主张了女性做母亲的价值。也许是我有点传统。但世俗的生活,就是真正的生活,需要积极地投入其中,而不是对抗的生活状态。

由此,在《如何是好》的尾声中我给许晶晶安排了一个相对如愿的结局,让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在职场有了一席之地,也给她找到了一个不够“上进”,但和她心意相通的爱人。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偶尔仰头看看星空,也许能让我们领悟到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某种神秘使命。

因为时代格局的不同,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与尴尬。《如何是好》某种程度上寄托了我对普通知识女性的理想,许晶晶在社会上遭遇了种种碾压与诱惑,她最后还是没有成为一个“愤青”,而是对生活、对世界、对周边的人,都抱善意的、积极的态度,这也是我的小说想表达的一种价值态度。

我想,艺术地呈现时代中的“大命题”,体现对这个世界的“大悲悯”,是离不开痛感元素的。所谓大境界、大格局,才会有“大文章”。比如《红楼梦》《哈姆雷特》《安娜·卡列尼娜》《悲惨世界》等等,几乎所有的名著,都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生活的痛感。他们的情怀与使命感让作品有了足够的力量与光芒,因而能够经历时间与历史的选择。

在對时代的不同表达上,我已经写了五部长篇。五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可以是时代中的某些群体,也可以是极具个性的个体。我想,他们无论是沉沦还是奋进,都是有温度的,是活着的。因为“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每个人。

(源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责编:潘茜

猜你喜欢
晶晶年轻人现实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Digging for the past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炎热的夏天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
银亿股份: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