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丽燕,杨东孝,徐晓霞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四省边际中医院肺病科,浙江 衢州 324001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西药虽能部分控制哮喘症状,但全身激素治疗具有消化道、骨骼代谢等诸多不良反应,寻求中医学的替代疗法或与中医学特色疗法联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1]。穴位注射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在临床治疗中已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通过药物、腧穴、经络等发挥综合作用,在临床各领域发挥着很好的治疗作用[2-4]。本研究采用甲泼尼龙穴位注射联合基础药物治疗哮喘急性重度发作,观察其疗效及对肺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 年版)》[5]中的诊断标准。突然发作的喘息、气喘、胸闷、咳嗽等症状,容易伴有呼吸困难,一般不能平躺,有痰鸣声,严重者全身大汗淋漓,被迫端坐呼吸,头向前倾,两肩耸起,用力呼吸。
1.2 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18 岁≤年龄≤65 岁;入组前2 周内无丙种球蛋白、激素、白三烯拮抗剂等药物使用史;对本研究所用治疗及药物无禁忌证;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好,能配合完成治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伴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支气管扩张或其他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有肺部占位性病变;非哮喘急性发作期导致的感染;精神或神智异常不能参与本次治疗;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肝肾功能不全。
1.4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四省边际中医院肺病科收治的80 例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3~65 岁,平均(56.38±4.23)岁;病程3~18 年,平均(9.92±3.68)年。试验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1~63 岁,平均(55.76±5.86)岁;病程3~19 年,平均(9.13±4.33)年。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四省边际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2-05-103)。
2 组均维持常规中西药治疗方案,常规西药方案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0 年版)》[5],中药方案参照《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6]。
2.1 对照组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南光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C20160039,规格:40 mg/支)静脉注射,每次40 mg,每天1 次,治疗3~5 d,若给药完成后症状未控制,则继续给药1~2 d。
2.2 试验组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碱珀酸钠(同上)穴位注射,每次40 mg,隔天1 次,共治疗3 次。注射穴位:第1 次双肾俞,第2 次双曲池,第3 次双定喘。
3.1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治疗1 周后评价2 组临床疗效。②肺功能指标。治疗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2 组呼气峰流速(PEF)、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③生活质量。采用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评估2 组哮喘控制情况,总分25 分,25 分为临床控制,20~25 分为部分控制,低于20 分为未控制。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对2 组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总分100 分,评分越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④哮喘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⑤不良反应。于干预过程中观察2 组生命体征,记录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以及皮疹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2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疗效标准临床控制:哮喘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或轻度发作但无需药物缓解,FEV1(或PEF)增加>35%,或干预后FEV1(或PEF)≥80%预计值(正常男性为3 062~3 269 mL,正常女性为2 266~2 362 mL),FEV1/FVC 均>80%;显效:哮喘发作较前显著缓解,25%≤FEV1(或PEF)增加≤35%,或干预后FEV1(或PEF)达到预计值的60%~79%;好转:哮喘临床症状较前缓解,15%≤FEV1(或PEF)增加<25%;无效:哮喘临床症状和FEV1(或PEF)测定值均未发生显著改善甚或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控制+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3 2 组治疗前后PEF、FEV1、FEV1/FVC 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PEF、FEV1、FEV1/FVC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PEF、FEV1、FEV1/FVC 均升高(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PEF、FEV1、FEV1/FVC 比较(±s)%
表2 2 组治疗前后PEF、FEV1、FEV1/FVC 比较(±s)%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 别对照组试验组t 值P 值例数40 40 PEF治疗前50.70±5.79 51.35±5.28-0.524 0.602治疗后65.10±4.92①71.80±6.38①-4.811<0.001 FEV1治疗前61.03±3.68 62.01±4.61-1.017 0.312治疗后88.02±3.47①94.20±6.72①-5.137<0.001 FEV1/FVC治疗前54.15±4.89 53.50±3.74 0.616 0.540治疗后63.10±2.14①69.32±5.11①-7.124<0.001
4.4 2 组治疗前后SGRQ、ACT 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SGRQ、ACT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SGRQ 评分下降(P<0.05),ACT 评分升高(P<0.05),且试验组SGRQ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CT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2 组治疗前后SGRQ、ACT 评分比较(±s) 分
表3 2 组治疗前后SGRQ、ACT 评分比较(±s) 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 别对照组试验组t 值P例数40 40 SGRQ 评分治疗前53.45±4.40 54.34±4.38-0.916 0.363治疗后45.12±4.64①36.10±4.44①8.955<0.001 ACT 评分治疗前12.30±3.28 12.55±2.70-0.372 0.711治疗后19.35±3.05①24.10±3.28①-6.697<0.001
4.5 2 组哮喘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见表4。试验组哮喘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哮喘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s)
组 别对照组试验组t 值P例数40 40哮喘持续时间(h)27.35±3.52 23.25±3.34 5.337<0.001住院时间(d)14.20±3.24 11.25±2.82 4.337<0.001
4.6 2 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5。干预过程中,2 组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重度哮喘被定义为尽管坚持最大限度优化治疗,但哮喘仍未得到控制,或当高剂量治疗逐渐减量时哮喘恶化。哮喘加重后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显著增加,哮喘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相关,气候变化(冷空气/低温)可能被哮喘患者识别为哮喘发作的重要触发因素,保持温暖并避免接触冷空气和空气传播的过敏原可能会降低哮喘的发作频率[7-8]。环境二氧化氮和PM2.5 的减少与较低的哮喘发病率显著相关,目前认为哮喘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炎症机制、基因调控、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相关[9]。虽然以当前的医疗技术不能根治哮喘,但规范化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使大部分患者得到完全的临床控制。哮喘的治疗目标为长期控制症状保证生活质量、预防再发的风险。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β2 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类药物、抗胆碱药、抗免疫球蛋白E 抗体、抗白细胞介素-5 治疗等[10-11]。哮喘的治疗分为5 级,哮喘重度急性发作首选吸入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ABA)治疗,应尽早使用全身激素[5]。以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注射液静脉注射为主的抢救措施,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仍有部分重症哮喘患者未得到明显缓解,同时哮喘重症发作需要大剂量静脉用糖皮质激素,会出现应激性溃疡、血糖升高、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12]。
中医认为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塞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通畅不利,气宣降失常,气息喘促[13-14]。古代对哮病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针灸、穴位贴敷等,为现代临床治疗哮病奠定了基础[15]。穴位注射是一种将具有治疗作用的制剂注射进相关腧穴以期达到治疗目的的中医外治法。其根据“补其不足、泻其有余、阴阳平复”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刺激经穴而兴抑平亢,促进经气顺畅运行,另一方面促进药物由经穴循行经络而内达脏腑,以通经理脏。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PEF、FEV1、FEV1/FVC、ACT 评分高于对照组,SGRQ 评分低于对照组,哮喘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治疗过程中2 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甲泼尼龙穴位注射联合基础治疗能够提高哮喘急性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快速缓解急性发作症状、恢复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增加。分析原因可能为肾俞、曲池、定喘等穴位具有抑制哮喘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穴位注射药物能够将针刺刺激、药物作用及对穴位的渗透性三者结合起来,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力,抑制炎性因子释放,降低机体高敏状态,提高哮喘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