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焘 王丽军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团委,广西 桂林 541000;
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这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明确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强调三者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STEM 教育理念是指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这4 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2],以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有效地将社会教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对于“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普及航天科技知识,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培养未来科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和覆盖面,让更多群众了解和认识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从而对科学技术产生浓厚兴趣,推动科技文化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可以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环境与实时数据共享服务,加速航空航天信息交流,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间的合作,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同时,利用“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能向公众推广宣传科技成果,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及研究团队入驻平台,通过平台资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除此之外,国家的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可以收集公众对于科技发展的需求,结合专家意见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利于科技决策者制定更为有效和人性化的科技政策。
航空航天领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且技术含量极高的领域。在传统的科普方式中,条块分割体制导致国内航天机构各自为政,造成知识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分散、遗漏、浪费的情况,产生“信息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同时也加大了知识信息的获取难度和流动障碍,不利于区域创新发展。而“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收集整理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信息,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在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助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区域航空航天科技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科学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策划并实施更有价值的应用项目。
“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建设是一项致力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该平台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科技应用案例以及科学知识等内容传播给广大公众,从而提高公众的科技文化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使用合适的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方式,以及直观、形象的科技科普体验。另一方面,“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还为公众提供了各类符合需求的在线科普课程,帮助其更便捷地获取科技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身科技素养。通过在线教育技术手段,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学习,掌握最新的航天科技知识和技能。此外,“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还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手段,可以更好地提升公众的科技文化素养,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加快社会和谐发展的步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趋势,科普创新平台的建设也必须紧跟时代趋势。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以及各种技术体系不兼容等原因,当前“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的建设面临技术瓶颈,并没有达到推广应用的标准,主要反映为移动端访问比例较低。根据艾媒咨询旗下的艾媒北极星发布的《2022 年度中国APP 市场月活数据排行榜》,排名靠前的APP 分别是媒体社交类APP、影音播放类APP 和金融理财类APP,而科普教育类APP 则排名靠后[3]。其主要包括两个原因:一是设计风险,指科普类APP 的设计不完善、功能设计不合理、用户体验不良等问题。二是技术风险,指科普类APP技术实现存在问题,如代码存在漏洞、算法不够成熟、服务器性能不足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公众使用不安全。
科普知识库是“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的基石,对于提升公众科技素养至关重要。然而,科普知识库更新滞后是“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发展中的现实阻碍,许多科普知识库未能及时更新科学知识,影响了科普信息的传播[4]。国内许多航天知识科普平台更新频率较低,每年仅有几篇科普文章发布,使得科普知识库呈现出滞后性,过时的科普内容可能会误导观众,影响公众对于科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降低公众对于科普创新平台的信任和兴趣,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对于更加前沿和复杂的未来科技的接受度。
“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的建设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复杂工程,科普活动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科技的迅速进步和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公众需要更广泛的科技知识,而科普活动正好可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然而,在“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科普活动推广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普活动缺少品牌打造,很多科普活动缺少特色,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导致公众对科普活动的选择主动性不够高。另一方面是科普活动宣传不够充分,“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的科普活动宣传渠道单一,且推广面较小,难以接触更多潜在受众。
加强科普资源集成创新平台建设有利于在“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建设中引入STEM 教育理念,拓展推广渠道,提高科普效果和覆盖面,促进科技创新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具体措施包括以下4 个方面:第一,建设航天科普展示窗口。采用互联网新型技术,建设航天科普展示窗口,在航天科普展示窗口以可编辑的图文形式进行科普展示,相较于原本科普形式,可以展示更加生动的形象,使群众更容易接受科普内容。第二,建设航天科普视频窗口。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为科普宣传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途径,其中短视频作为当今最流行的媒体形式之一,逐渐成为科普宣传的新工具。“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可建立多级分类系统,结合搜索引擎为科普短视频创造优质的展示机会,并在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进行推广。第三,开发“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手机端APP。以现有的线下航空航天科普内容为基础,将其引入手机端APP,精准展示航天类科普内容,加强平台互动性和技术支持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线上科普内容实时动态分享,做到“科普内容一指掌控”。第四,精准推广服务。将手机端APP 与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相关联,利用大数据推广的优势,精准推送科普信息,并设立专业团队对APP及相关联的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日常更新和维护[5]。
科普知识库要以提高科普供给侧改革能力为目标,重点组织人员、技术支持,加大科普原创精品创作支持力度,组织动员科技工作者面向重大题材开展以原创文字、动漫、视频、图片等形式为主的科普创作,构建科普知识库[6]。具体而言,提高科普供给侧改革能力需要从以下4 个方面推进:第一,加大对科普原创精品创作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人员、技术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支持,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作热情;第二,通过多种形式动员和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创作,启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第三,以科普创新为导向构建知识库,将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以及公众关注紧密结合,在科普创作领域中寻找突破口,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能力的提升;第四,组织科普专家服务小组,开展系列科普讲座,选取最前沿的航空航天科普知识,指定讲座内容和形式,向特定人群和领域进行科普宣传。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有助于提高科普活动的推广度。科普基地通过丰富有趣的科普内容和活动,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参与其中,具有灵活性大、覆盖面广的优势。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3 个方面:第一,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普活动的参与度。由于STEM 教育强调实践和探究,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可以设计更加有趣、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第二,开展以问题为驱动的科普教育。STEM 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问题解决能力,因此采用以问题为驱动的科普教育方式将更加符合STEM 教育的理念。第三,积极开展科研赛事活动。科研竞赛是STEM 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建设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人群和目标,推出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带动更多的人群参与STEM教育和科普教育,提高航天科普领域的知名度。
STEM 教育是推动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围绕“互联网+航天”这一主题,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并结合STEM 教育理念建立“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促进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研究探讨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将STEM 教育理念运用于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建设,但在具体实施方案、成果评估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未来将继续深入探究STEM 教育理念与互联网手段的结合,加强与政府、企业和学界等的合作,共同推动“互联网+航天”科普创新平台建设,为中国社会教育事业和航天科普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