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岩 刘扬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乡村文化、建筑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传统村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传统建筑的破坏,村落格局的扭曲以及文化遗产的消逝等[1],并引起了学术界与政府部门的关注。
截至2023年3月19日,国家住建部门共发布了6批传统村落名单,我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进入保护名录。其中云南省传统村落总数量高达777个,占比达9.53%,位列全国第1,见图1。云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分布”的格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以及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使云南传统村落呈现明显地域特色。目前,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宽泛,学科交叉,研究内容涉及到宗教信仰[2]、婚俗祭祀[3]、空间演变[4]、旅游融合[5]、民居建筑等诸多方面,因此从宏观视角分析梳理其发展过程、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有利于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此,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云南省传统村落相关研究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热点和趋势,并进行研究述评与展望,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1 我国各省份传统村落数量
鉴于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研究涉及范围主要集中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保证所得数据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本文选择了收录文献最全、学术水平高的中国知网(CNKI)学术平台作为数据来源,并选取其中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作为参考数据。在2012年“传统村落”一词被正式提出之前“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传统聚落”等学术名词被广泛应用,因此,为了精准全面的获取文献,结合研究地区的地域特色,本次文献检索选择以“传统村落”“古村落”“传统聚落”“民族聚落”“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村”并包含“云南”“昆明”等地名作为检索词,起始时间不限,终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0日,从“篇关摘”方面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10日。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剔除会议通知、报纸以及无作者文稿等不相关文献,经过反复检查,最终得到有效相关研究文献共1046篇。
目前,学术界用于文献可视化分析的软件主要有Citespace、SPSS、VOSviewer等,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Citespace[1]。CiteSpace软件能够对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是大数据时代梳理研究发展脉络和趋势的重要学术工具,有助于探究和挖掘科学研究的动态变化[6]。因此,本文将所筛选的1046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到Citespace软件处理,时间切片选择1993年1月—2022年12月,进行文献作者、发文机构分析;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主题词突现分析以及时区图分析。
通过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年度发文量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阶段和变化趋势以及文献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到整体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见图2。
图2 1989—2022年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文献统计
1989—2002年少数民族村寨研究处于萌芽阶段,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共收录48篇相关文献,此时的研究主要围绕西双版纳地区的民居环境[7]、经济发展方面[8]展开探索;2003—2009年属于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的起步上升阶段,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共收录130篇相关文献,更多学者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云南地区民族村寨的生态、文化[9]等方面,并尝试通过旅游开发管理来促进村寨的保护发展[10];2010—2013年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每年平均发文量相近,共计174篇相关文献,学者们开始对传统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深入研究[11,12],并引入GI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试图构建聚落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13],但旅游开发仍是重要研究内容;2014—2022年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相关文献数量激增至694篇,该时期研究视角更加丰富,传统村落遗产价值及保护传承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学者开始构建指标模型进行传统村落评价研究[14],并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成为主要的研究分析手段[15],然而研究重点仍然侧重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的探讨。
综上所述,云南省传统村落领域的研究成果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依旧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1 发文作者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发文作者群及合作网络可视化图谱能够反映某领域的研究情况。本研究以1046篇文献为数据,导出云南省传统村落发文作者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名字越大代表作者共现频次越高,连接线的数量和粗细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结果显示,N(网络节点数)=443,E(连接线)=214,Density(密度)=0.0022,表明作者之间合作强度较低。其中,唐雪琼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达25篇,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此外,车震宇、杨大禹、翟辉、宋钰红、刘扬等作者发文量均为10篇以上。通过普莱斯公式可以确定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是否存在核心作者群,当杰出作者发文总量∑M不低于全部文献数量的1/2时,则可认为领域内存在核心作者群。
图3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计算公式:
式中,Nmax表示最高发文者的发文量;M表示杰出作者的最低发文量。
将最高发文量25带入公式,通过计算得出M=3.745,根据统计结果显示有21人发文量不小于3篇,属于该研究领域杰出作者。杰出作者文献发表数量共171篇,占文献总量的16.35%,与认定条件相差甚远,表明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分析文献表明,各学者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存在各自偏向,尚未针对某一方面展开深入探究。
从作者合作关系网络的角度来看,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呈现整体分散、个别集中的特征。其中,宋钰红、唐雪琼、李君几位作者均具有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各自的核心研究团队。然而,研究团队之间尚未建立紧密联系,合作方式仍以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为主,缺乏跨团队、跨学科的合作交流。
2.2.2 发文机构分析
由图4可知,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和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在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发文量较高,且已初步形成研究网络。图4显示,网络节点数(N)=397,连接线数(E)=133,密度(Density)=0.0017,这表明各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并初步形成了网络结构,但合作水平较低。
图4 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导出前10名发文机构的发文频次汇总为表1,能够看出综合发文频次最高的前10所发文机构均为高校。其中昆明理工大学发文量最高,共有124篇,其次是云南大学105篇、西南林业大学95篇、云南师范大学88篇。这些高校已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系,在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中起到一定引领性作用。
表1 1989—2022年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前10所最高
4所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分别从不同维度对云南省传统村落进行研究。具体来看,昆明理工大学主要集中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侧重于民居建筑的保护利用以及空间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西南林业大学主要集中于园林园艺学院,探讨文化景观的价值特征[16]和时空分布格局的作用机制[17]等问题;云南师范大学主要集中于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以文化景观[18]和村寨旅游[19]为主要研究内容,并通过挖掘村落研学资源,开展乡村研学旅行[20]和民族村寨体育旅游[21]等,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大学的研究较为综合,除上述研究方向均有涉猎外,对于少数民族村寨社会文化变迁和人类学研究[22]等方面也形成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文献的被引次数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影响力和认可度。针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046篇文献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表2统计出被引次数超过80次的文献共有10篇。有7篇以旅游发展视角为主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有4篇文献被引频次超过100次,分别是车震宇等[23]分析了旅游开发与村落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造成村落形态特征变化的8种影响因素;程海帆等[24]以傣族、普米族和摩梭族村落更新研究为例,试图构建一个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云南民族传统村落“循环更新机制”;唐雪琼等分别对哈尼族长街宴节日活动演变过程[25]和哈尼村寨社会文化进行了旅游开发影响分析。以上高频被引文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框架、方法论或关键见解,为该领域内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然而,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以上文献距今已有10~20年的时间跨度,表明其成果对后续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推动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表2 1989—2022年云南省传统村落高频被引文献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能够揭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话题。通过将1046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5,得到12组聚类结果分别是“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少数民族”等。其中每个类别前带有数字标签,数值越小则表示聚类所涵盖的词语越多。图5中聚类模块值Q=0.6904>0.3,平均轮廓值S=0.8987>0.5,表明聚类结构显著结果具有一定信度。根据文献聚类结果,可将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领域的热点进行归纳。
图5 1989—2022年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
3.1.1 研究范围
聚类图谱中的标签“#6西双版纳”“#9云南”“#10丽江古城”表明研究的主要范围,同时也从侧面验证了文献检索结果的可靠性。
3.1.2 研究对象
聚类结果中出现的“#0传统村落”“#7民族村寨”表明主要研究对象,“#3少数民族”“#5傣族”“#8哈尼族”限定了研究对象的属性,反映出少数民族村落或村寨成为云南省传统村落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截至2022年底,云南省常住人口中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这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优势资源。民族村寨的含义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本一致,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且比例较高,生产生活功能较为完备,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及其聚落特征明显的自然村或行政村”。传统村落是古村落概念的延伸,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26]。
3.1.3 研究方向
将聚类结果中的“#1文化景观”“#2保护”“#4乡村振兴”“#11文化”确定为当前云南省传统村落主要研究方向。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3.1.3.1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加剧了对传统村落生存环境的影响,也促进了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的研究。其中旅游开发被视为保护和传承村落文化的有效手段,也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村落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以保护第一为前提的活化建设路径引发学者深入思考。陈进先等[27]深入分析了云南传统村落建设模式的利弊,以雷响田村为例从5个方面提出了活化保护途径。无论采取何种保护方式,最关键的都是要留住村民,使村民共同参与,受益其中,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村落保护的长效化[28]。显然,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情况更偏向于外部力量的介入,村落内部自我思考和组织的保护方式还有待深入研究。
3.1.3.2 村落文化与遗产价值研究
包括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策略、文化景观保护以及遗产传承保护与价值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进一步带动了村落旅游开发,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并且可以形成正向循环途径。此外,一些学者尝试引用乡村非均衡治理模式来实现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杨姗姗[29]提出了构建“信息系统-识别标准-保护动力-监管机制”的活态传承模式,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中独特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各民族文化在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发展[30],云南省传统村落也各具特色,因此需要在评估各村落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和传承[31]。同时,基于问题的研究方法可以深入探究影响机理,为村落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合适的路径模式。
3.1.3.3 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传统村落作为该战略的一部分迎来了新的机遇,因而探究村落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郑金燕等[32]认为,实现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张军等[33]构建了以介入力量协助、本土力量参与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模式。朱良文[34]则辩证思考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即使是传统形态的传承也会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变化,因此可持续发展并非将保护视为“一成不变”。总的来看,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途径愈加丰富,其中最多的研究方向仍然是村落旅游发展,这与其能够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效益有关。然而,引导村民参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则能够获得更长久的效益,因此学者也逐渐开始重视这个方向。
在Citespace软件上利用关键词时区共现图谱探究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的关键词变化情况,见图6,揭示了该领域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显示,该研究领域在1993—2003年主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和文化保护,相关关键词如少数民族、哈尼族、彝族、传统民居、民族文化、西双版纳、保护等。在此基础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认识到单纯的保护模式难以为村落长久发展提供支持。2004—2011年,旅游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转向以乡村旅游带动村落保护,当然该方向所存在的利弊关系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35,36]。2012年以后,随着乡村振兴、空间格局、生态智慧、文化景观等关键词的出现,云南省传统村落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补充和细化。此外,影响因素一词的出现表明了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正在从单纯的外在干预转变为通过探究影响机理实施保护以实现村落的长效发展[37]。
图6 1989—2022年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时区
利用Citespace软件生成云南省传统村落领域的突现词,旨在分析该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其未来研究走向。结果显示,导出的突现词词谱共生成18个突现词,见图7。从突现年份来看,2006—2011年,少数民族聚落保护成为研究的主要关注点,着重关注保留乡土建筑及聚落空间的文化特征[38]。随着传统村落历史价值被广泛关注,2012—2018年,传统村落保护策略及聚落空间演变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截至2022年,主题词“空间分布”突现性明显,表明与之相关的分布特征、结构优化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备受关注[39,40]。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中央相关部门于2019年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2022年中央办公厅在《“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加强文化景观传承利用以及探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将成为云南省传统村落未来一段时间关注的热点话题。
图7 1989—2022年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关键词突现
从研究阶段来看,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经历了萌芽、起步上升、稳步发展、快速增长几个阶段,特别是在2010年以后,该领域的发文数量明显增长。相关领域的核心作者包括唐雪琼、车震宇、杨大禹、宋钰红、李君、翟辉、刘宏茂等,并初步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合作网络。然而,总体上看该领域呈现出整体分散、个别集中的特点,未形成显著的科研群体,这一现状制约了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在发文机构方面,云南省的4所高校发文量领先,在该领域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尤其以昆明理工大学发文量最高。此外,高频被引文献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传统村落旅游发展。本文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揭示出传统村落保护策略、文化与遗产价值以及村落可持续发展成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这3个研究方向并非独立发展,而是存在相互交叉融合的态势。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通过研究影响村落发展的因素和其作用机制,推动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此外,关于村落保护建设实践性研究面临时间周期长、投入大的问题亟待解决。未来研究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2.1 保护路径实践研究
传统村落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村落保护与利用[1],针对云南省多民族特点,各民族村落的文化特征明显,难以构建一套各民族村落皆适用的保护发展模式。因此,为保证村落文化有序传承,必须依托当地村民参与。如何协调政府、村民和社会组织等在保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平衡三者之间的角色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此外,从总结性研究转向过程批判性研究,全程跟踪实践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反思调整,解决问题并做好总结,是实现传统村落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4.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当前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研、交流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和GIS技术、空间模型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而近年来更倾向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记录与传承提供保障,而村落实体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研究的结合则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对于如何运用新兴技术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4.2.3 加强跨学科合作
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涵盖建筑学、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建筑学和旅游管理学是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的核心领域,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随着教育学层面提出的乡村研学活动和体育学在传统习俗活动传承与传播中的应用,传统村落研究已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因此,加强跨学科合作,探究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是云南省传统村落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