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路径与长效机制研究

2023-12-16 22:58:32刘晓辉陈俊萌张宗国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素养环境大学生

刘晓辉,陈俊萌,张宗国*

(1.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2.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学生生活与学习中同样占据重要位置.网络素养是有关网络应用的综合素养,涵盖了网络技术的使用、网络道德意识等能力.某种程度而言,网络素养是网络时代下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能力.全新的大众传媒时代下,社会对网络素养教育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因此在网络媒体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素养进行提升,帮助教育工作者发现网络教育不足,切实发挥网络素养的优势影响力,也成为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针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展开分析,详细论述现有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希望在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的基础上,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帮助.

1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发展现状

网络素养是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是大学生在网络接触或交往中必备的素质技能[1].在此期间,网络素养主要涵盖了怎样获取所需网络信息、怎样筛选有效信息、怎样应用或评价信息等多个环节,其内涵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1)网络知识能力.主要指充分掌握计算机或网络基础知识,能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进行充分掌握.(2)网络媒介态度.主要指大学生在应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能综合分析和评判各种信息,有效分辨信息内容的虚假或真实.(3)网络道德与安全意识.主要指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接触过程中,应形成自觉的文明道德理念,在有效处理负面信息的同时,提升个人自律性,在构建起网络安全意识的同时,借助法律知识保护自身权益,同时也避免对他人权益的侵害.(4)大学生接触网络的自我管理.在接触网络和应用网络过程中,大学生应清晰认知上网的目的和意义,合理控制上网时间,避免出现过度沉迷网络的情况[2].

1.1 大学生网络意识发展现状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网络技术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更是占据着网络发展的关键位置.在进行网络应用时,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网络意识,如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性、观察力和价值作用的认知均要有所提升等[3].对500 名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调查中,有7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网是获取信息的关键途径,并认为网络对于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占据重要位置的占一半以上;在此项研究中,每天上网1~3 h 的学生占37%左右,每天上网3~5 h 的占20%左右,每天上网5 h 以上的占27%左右[4].该组数据表明,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越发关注且大部分学生的网络意识较强[5].

1.2 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现状

大学生在借助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时,很少会出现对网络信息的茫然或局促问题,这说明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应用关键词在网络环境中检索自己所需的信息,具备从繁杂信息中明确信息性质、整合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工具就是聊天工具,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这些工具,并通过相应聊天工具将获取的信息全方位纳入自身发展的知识体系中[6].在以往的学习与发展经验下,可有效整合相关信息,并将网络信息化内容转为己有,能有效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多数问题.

1.3 大学生网络品德发展现状

在信息爆炸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在全球领域中实现了壮大发展,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享受网络技术便利带来了极大帮助.与此同时,高校应正确认知,网络对大学生而言是一把有利有弊的双刃剑.在高校学习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仍没有成熟发展,并且由于复杂的网络环境,很可能面对信息安全或信息骚扰等问题,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大力引导和帮助.目前大学生表现出的网络品德并不乐观.研究表明,大学生在搜索信息后直接照搬的占整体的1/5 左右[7];在原作上予以修改后再利用的约为1/3;在信息理解后用自己的话予以阐述的占1/3;在理解思想后能够灵活应用,并准确表达自身思路的仅为1/6.这一问题的出现也证明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品德构建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知识产权意识.

2 大学生网络素养缺失的原因

2.1 网络世界对大学生的吸引

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中蕴含着海量信息.在数字化知识发展背景下,如果大学生自制力较差,很可能受到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大学生本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为突出,业余时间相对充足,因此在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引导下,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各类信息也将更为好奇.此外,网络本身具备较强的隐秘性和虚幻性特点,如果大学生长期沉浸在网络环境中,很可能在网络环境下获取虚幻的安全感或满足感,这种轻易获得的成功或喜悦会对大学生的思维理念造成影响,甚至出现其对网络认知的偏差,不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

2.2 网络素养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社会环境的教育短板.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中发现,出现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8].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网络如同高效的神经和血管,是大学生获取信息、掌握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网络环境具备显著的两面性特点.当前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弊大于利,部分大众媒介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使高雅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滑向低俗[8].学校要大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学习者对媒介的批判意识培养,保护学习者作为弱势群体能够抵御不良媒介环境的影响和侵蚀.在理论角度而言,社会应构建起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帮助[9].强烈呼吁政府加强网络立法,严格网络执法,重视对网络失范行为的教育和教导.

其次,家庭环境的教育短板.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中缺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大部分大学生的父母对网络技术的掌握有限,缺乏基础的网络知识和相关技能.部分家长片面认为网络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并且在网络环境影响下,孩子获取信息和技能提升的途径将被有效拓展,因此网络环境中应采取的方式方法没有引起重视,影响了网络素养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发挥.

最后,学校环境的教育短板.目前教育领域对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相关教育机构对此种问题的产生仍然需要一个长久的认知过程.此种教育方向的滞后性,使得学校在对学生网络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10].

2.3 大学生特殊心理时期的影响

在大学生成长和发展阶段,通常会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并没有实现成熟发展,喜欢追求新鲜事物,思维意识整体存在开放性特点,容易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提升,渴求独立性和自由性发展,此种强烈的意识使得大学生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或人生观.在此期间,大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对社会交往的渴望,想要进一步了解和探索社会,希望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得到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教育路径

3.1 网络素养教育的长效体系构建

目前网络信息以飞速发展的态势,融合到了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不仅能实现阅读学习,还能满足其生活交际和娱乐等多重需求,成为当代大学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与此同时,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正能量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负面信息,影响了学生的健康与稳定发展.在社会发展背景下,在高校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11].

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过程中,大学生网络成瘾和网络心理障碍等问题,应充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为有效解决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深刻探索,积极调整大学生的教育方向,在构建起健全的网络心理素养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性,确保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网络心理素养能力的提高.教育工作者要准确认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构建起符合学生发展的主体观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2 具体措施

3.2.1 发挥学校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1)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水平.在我国现行教育机制影响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教育体系中没有配置专业的网络素养教育教师,部分高校虽意识到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教育方向制定了相应课程,但仅限于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网络素养教育的融合,此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这门新型课程的发展需求.高校不仅要积极开展对师资队伍网络素养的培训,还要针对性引进专业的网络素养人才,在提升教师团队网络素养的基础上,从教育角度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全面提升.

(2)积极引进网络素养教育课程.根据目前大学生教育发展要求,可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适当融合网络素养教育知识.教师不仅能有效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同时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下,全面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12].同时,帮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客观分析其遇到的问题.

(3)创设网络素养专业教育网站.在高校教育中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这对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能提供充足的依据和政策支持,是高校工作方向的重要基础.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借助网络建设的正面影响,在有效宣传和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教育环境.

(4)构建符合高校发展的网络文化环境.高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创设期间,应充分考虑网络素养的教育需求,从而在针对大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网络素养教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在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网络信息的发展趋势,从而在不同文化的渗透和引导下,实现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5)构建网络心理监测平台.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情况,建立网络心理行为干预、咨询和测试机制,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和监控,了解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3.2.2 发挥家庭环境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家庭是高校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高校除了要发挥自身网络素养中的优势作用,还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提升网络素养水平,确保在良好的家庭网络素养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良性影响作用.家长应重视孩子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家庭教育可发挥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互动较为充分的优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言传身教.同时,大学生要发挥自身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中坚力量.一方面,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和指导过程中,应具备良好的网络心理素养,这不仅能实现学生个性与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帮助其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13].另一方面,尽快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只有当学生对网络不良信息及其危害有了认知,才能自我约束、主动屏蔽此类信息,才能减少不良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网络环境影响下大学生应树立起正确的网络消费意识,在全面提高自身控制能力的同时,抵制不健康的网络消费观念,确保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下能做到理性消费.大学生还要严格遵守网络法律法规.网络本身是虚拟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对自身言行的放纵,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更应遵守网络道德要求,严守法律政策,在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3.2.3 发挥社会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正面影响

(1)充分认识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构建起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环境.在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作用,还要充分认识政府部门干预的重要性.随着国家对网络发展关注的提升,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法规政策,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发展较慢,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提升法律制度的影响力,还要切实提升执行力.

(2)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对网络环境的优化.在现代网络环境发展中,为切实开展对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学校应密切加强对周边网吧的优化管理,做到对学校网络环境的有效优化.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发展要求,构建文明的网络环境,确保在严格遵守法律要求和网络规范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网络素养全面的提高.

(3)发挥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引导作用.通过对西方国家网络素养教育的研究可知,其媒介素养教育通常以民间组织为基础,在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帮助下,推动高校网络素养的教育发展[14-15].而我国在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同样可参考此种形式,积极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发挥优势作用,提升网络素养在社会群众心中的地位,在保证社会整体网络素养得到提升的基础上,为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环境.

4 结束语

大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而网络素养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发展,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有着积极影响.政府部门也要与高校保持密切联系,为大学生网络素养提供政策支持,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作用,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带动家庭环境的健康影响,从而在提高学生网络应用能力的同时,全面推进网络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基础上,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基础,确保学生在现代化网络环境发展中能获取长远进步与发展.

猜你喜欢
素养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