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与社会服务系 崔云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提升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技能水平,类似的课程有家长工作与家园沟通、家庭教育等,教学内容倾向不同,所以叫法也有所区别。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这门课程以幼儿园真实的工作过程为依托,以幼儿教师必备的家长工作技能为核心,以幼儿园家长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开展家长工作的过程为基本主线,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家庭教育、家长工作任务的开展与实施、家园沟通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能够明确家长工作开展的原因、掌握开展家长工作的主要途径、方式方法等;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也能使学生迅速融入职场环境,减少学生对家长工作的畏难情绪,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从而为我国的学前教育行业培养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优秀幼教人才。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从而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20年高职院校扩招以来,连续三年学前教育师范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职扩招满足了对幼教人才“量的”需求,但对于 “质量”要求却力不胜任。
1.实训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由于院校实习实训条件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增设更多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教室、体能训练室、仿真实训室等。招生数量较多的院校,一名学前教育艺术类教师通常一周要负责7—8个班的教学任务,如果是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老师就需要负责12—14个班的教学任务,每次课50—100名学生在一间教室内学习,教师们很难在一次课中关注到更多学生的学习问题。家长工作指导课程中的模拟练习很多,而课上的小组展示学习效果又是最好的,但是练习时间需要不断压缩,一次课中只能展示3—4组学生的实践练习,其他学生小组就无法被关注到,而且这只是教师众多教学班级中的其中一个。
2.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有幼儿园见习任务,但实际在幼儿园见习期间,幼儿园老师工作繁忙,无法对实习生进行明确的有目的性的指导,更不放心将核心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派给毫无经验的实习生,因此学生们就被看成了“额外的劳动力”,一般都是被安排做一些“杂活儿”,熟悉幼儿园环境或者承担一些较为简单的保育工作[1]。这也是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原因之一。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属于专业选修类课程,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多倾向于幼儿园中具体的家长工作形式、内容和组织方法等,而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老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是要建立在教师具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前提下开展的,而不是流于形式。
目前各大出版社中可参考的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教材,多以家长工作的具体形式、内容为主线进行编写。以家长会工作为例,教材中多以家长会的含义、类型、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为主体,再附上家长会计划案例等,并没有关于召开家长会的发言技巧、家长会主题讲解案例,因此学生对于召开家长会的工作任务没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标准认知。不同类型的家长会作为幼儿园老师应当如何设计家长会流程,如何调动家长会气氛,让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并满足家长的需求,这都是在召开家长会时幼儿园老师要面临的实际问题。那么这门课程不仅要解决理论认知问题,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工作时要面临的实际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补充。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一般开设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们即将面临就业。整个学期毕业生既要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还要兼顾毕业设计、答辩, 找实习单位等,另外一部分学生还有专升本的考学压力。所以很多学生无心学习此门课程,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小组作业草草了事,都急于解决马上要面临的考证、写论文、找工作等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显得无足轻重,不被学生们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通常以笔试为主,过程性考核为辅。教师在考试内容的命题上大多数都是依据教材内容或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缺少对该课程命题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命题思维的创新。学生在应对考试时,也通常都是通过大量的背诵定义、操作要点等基本理论知识完成考前准备。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是教师基于平时的考勤、小组实践作业等简单形式作为考查内容,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反馈也逐渐被简单的分数评判所取代。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这门课程实操性较强,属于理实一体化课程,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结果在反映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职业素养方面也不够突出。
幼儿园家长工作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够运用多种手段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深入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为幼儿的成长教育创设更优质的环境,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但就目前的实训条件来说,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场景,每学期安排的幼儿园见习,学生也很难接触到家长工作,这导致学生既缺乏幼儿园实践教学经验,更无与幼儿家长实际交流沟通的切身体会,在“换位”体验上缺乏对家长情绪、需求的了解,所以在整个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教材内容的表层,无法深入思考,缺少学习的专注度和持久力[1]。
以“实践”为取向的课堂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从而获得幼儿教师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学途径。应用于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的实训场地有两种形式,一是校内实训室。有幼儿园情境模拟实训室、学前教育智慧实训室等;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环境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采用学前教育仿真教学实训平台,通过人像识别、智慧虚拟等人工智能、大数据教学资源等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幼儿园真实场景,帮助学生在入园实习前熟悉工作流程和处理常见问题事件,为实际工作打好基础,[2]因此创设完善的实训环境是帮助学生增强职业体验感受,满足教学实践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条件。
幼儿园家长工作课程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家长工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此门课程开设前的先修课程有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发展心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幼儿园班级管理课程中涉及一部分家长工作内容,而幼儿健康教育、幼儿发展心理学课程涉及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成长教育等内容,可以适当缩减本课程理论部分的课时,增加实践体验课时,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毕业生调查访谈中发现,学生在实际的岗位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缺乏保育、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工作初期会有一定的焦虑情绪,因此在与家长沟通、主导家长活动的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较为依赖与之搭档的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主班老师。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对当地幼儿园实习工作的学生进行调研,收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将解决方法融合进课堂教学内容中,不断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是由课前准备、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实践练习、总结归纳、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7个环节组成,如何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可行,教学评价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教学评价主体应当由学校、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而不是只有教师或学校进行评价,应突出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在教学评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第三方幼教机构的教师或管理者皆可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如家长会的组织能力、与家长的约谈沟通能力等,对学生在实践实习中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评价。校内教师则可以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衡量教学效果,重视对学生实训体验的关注与沟通,并能够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实践任务的难易程度、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方面出发,不断评价与反思,积极调整教学策略。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从事幼教行业的专业教师,幼儿教师不仅要对幼儿进行多个领域的教育教学,还要照顾幼儿的日常生活。这并不是仅凭着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去关爱幼儿和服务家长。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选择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听从了家人的意见,所以她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学生对于该职业的认同感比较缺乏,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难题尤其是与家长沟通不畅或者出现矛盾时,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因此涌现了更多“毕业即转行”的现象。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多种激励方式和互动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使用适合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的角色扮演、情境创设、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方式,提高课堂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设计融入思政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不但要有家庭教育、开展家长工作等具体的理论知识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幼儿为本、家园共育”的职业责任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师表”的职业素养,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愿意做学前教育行业的模范实践者,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明确,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既要教育幼儿,又要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活动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幼儿园家长工作指导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更加注重技能在实践中的运用,并能够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科体系,积极探索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构建驱动型教学体系,培养出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专业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幼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