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铮
摘 要:如何管理好、引导好校园突发事件所引起的网络舆情,守牢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以更好地开展“网络育人”是值得深思的课题。当前,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可以从构建舆情预警机制、创新信息收集机制、重构舆情后的形象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努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增加。“高校突发事件经网络发酵后引发的‘蝴蝶效应,严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以及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如何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正确管理高校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网络舆情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在健全管理机制的同时,也要重视构建在舆情引导中的主导权,发挥高校网络育人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舆情管理的新挑战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给高校的舆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由封闭转向开放
近年,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迅速发酵成网络舆情。高校如果固守封闭管理的模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随之而来的就是以讹传讹和舆情失控,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公信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校是否具备新媒体管理能力和与网络媒体合作的意愿,已成为能否成功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引导舆论的能力更强
在发生突发事件后,高校可以运用新媒体迅速发布图文视听相结合的权威信息,实现对舆论的主动引导,并主动开展信息发布、信息搜集、处置反馈等工作,争取在发生突发事件后的第一时间处理,不给失实和消极言论以传播时间。
二、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部分高校管理者在常规性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缺乏互联网思维,导致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失去先机。
(一)事前预警机制不健全
一是高校在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中缺乏预警意识,往往是发生一起、处理一起,没有进行事前预警。一些高校管理者对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在问题出现之后才手忙脚乱地采取行动。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重新审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升对突发事件的防患意识。
二是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不完善。一些高校管理者受限于不健全的监测制度而不能及时察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导致学生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不满情绪持续增长,结果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舆论引导工作效率低
在突发事件的初始阶段,部分高校缺乏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从而造成舆情。部分高校总是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发酵一段时间之后,高校管理者才做出反应,错过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期。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部分高校是在事件发生之后通过网络检索才得到关键信息,将舆论引导权拱手让给网络媒体。一些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忽视了师生的主体地位,将高校与师生对立起来,影响了舆情处置效率。
(三)高校的形象重塑力度不足
高校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其社会形象会受到舆论评价影响,社会公众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中断对学校的关注,反而会从其他角度来发掘学校的负面信息。因此,突发事件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舆论引导工作的结束,需要高校管理者进一步完善形象重塑工作。
善后是高校舆论引导的关键阶段,其主要目的是消解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高校的舆论引导能力。如果高校管理者不重视形象重塑,就会很难恢复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不利于高校长远发展。
三、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高校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相关部门要具备较强的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力。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及时发现和引导处置意义重大,能及时有效避免负面影响扩大。
(一)构建舆情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在发生之前会出现不同形式的预警信息,高校要针对这些信息的特点开发适用的监测系统,监测范围应当包括微博、微信、贴吧、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同时,高校要建立层次明晰、权责统一的信息员制度,以便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和师生心理状况,及时进行有效防范。
(二)创新舆情引导中的信息收集机制
高校应当运用网络技术来及时收集有效的信息,并建立检索系统,为舆情的后续处理提供数据基础。
其一,高校要确定舆情信息收集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大论坛和新媒体平台对突发事件的评论意见和主要倾向,并及时关注公众人物和权威机构的评价。二是主流新闻媒体发表的意见,包括其移动客户端和网页端的发言。在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网络上汇集了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意见,这些意见能够帮助高校明晰舆论方向。同时,主流媒体的评论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掌握媒体的报道趋势和引导方向,及时作出反应。
其二,高校要正确运用舆情收集工具。目前有许多高效的信息收集工具,具备关键词检索、定向收集、数据分析等多种功能。采集和分析网络信息,是收集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配备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实现定向搜索、智能分析、迅速反应等目标,引导舆论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其三,高校要建立新闻发布机制。高校的官方网站要成为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发布平台。高校管理者要具备熟练运用公开信息交流平台的能力,在对外发布信息时要做到两个“必须”:一是必须避免闭门造车、形式主义,要將真实有效的信息公布出去;二是必须放弃避重就轻的信息发布习惯,以全面而真实的信息来赢得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三)重视舆情后的形象修复
在善后工作中,高校要正视各种评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运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迅速恢复高校社会形象。一方面,高校要认真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处置方案,包括事前预案、事中处理、事后总结等,将完善的处理方案公之于众,以赢得公众的信任,争取及时恢复良好的舆论环境。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既要充分发挥校内媒体的作用,又要允许校外媒体的参与。
另一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育人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网络育人主动权、网络舆论引导权、网络管理主导权,借助新媒体为师生和公众参与高校管理提供合理的渠道,以广开言路、答疑解惑,让公众充分了解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空间,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毛宇锋.新媒体视阈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蝴蝶效应”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7(12).
[2]王凤仙,王志军,张润.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舆论生态、传播规律与精准管控[J].高校辅导员,2019(6).
[3]肖金克,张艺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及应对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9).
[4]关菁华,刁建华,李绍华,等.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9(2).
[5]王宁邦.大数据背景下自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
责编:应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