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明玥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对世界有着特殊视角和独特理解的群体。“万物有灵论”就是對儿童以特殊方式认识世界的生动诠释,该观点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生命,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探索并建立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米粒两岁多时,特别不喜欢吃青菜。怎样引导米粒吃青菜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一阵子。有一次,我在准备饭菜,米粒在听他最喜欢的《工程车之歌》,长长的菜帮子让我联想到吊车的动臂。米粒对挖掘机、吊车等工程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喜欢以“替代性想象”的方式,用小手模仿铲斗去抓取“石头”(可能是一个抱枕、一块积木等)。于是,我决定发挥“替代性想象”,赋予青菜“亲儿童化”的诠释。我对米粒说:“看,妈妈今天准备了什么?是吊车菜呢!”米粒一听就来了兴趣,小手变成“铲斗”,在空中抓啊抓。我接着说:“吃完吊车菜,你的动臂就更有力气,可以抓大石头了!”米粒立刻张大嘴巴,吃了一大口青菜。就这样,在愉悦的气氛中,米粒吃完了青菜。
我想,正是对儿童“万物有灵”话语体系的理解和运用,让我和米粒的对话有了同频,也让我体验到尊重儿童而带来的力量。儿童充满灵性的认知,构筑了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如果成人不能对儿童“超自然”的话语体系给予理解和尊重,则难以与儿童同频共振,所谓的“尊重儿童”可能成为徒有其表的口号。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认知语境,成人才能以平等的视角走入儿童的内心,陪伴并引导儿童积极发展。
这让我思考,当我们倾听孩子,学会用孩子的话语体系和他们沟通,教育也许会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