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丹丹 杨玲 孙慧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重要使命。文章梳理了中国故事的内涵,并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流程、评价反馈四个维度初步探索了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131-03
一、大学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与形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作了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从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倡导的“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无不彰显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讲好中国故事”成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覆盖面广、教学持续时间长、师生接触机会比较多、教学内容和主题丰富,能够持续发挥育人功能,不断深化大学生对中国故事的理解,提升其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从而培养一大批活跃在各个领域、能够有效地正确地传播中国声音的专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1]。此处的“五个讲好”涵盖中国道路、中国梦、中国人、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从不同方面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针对大学生群体,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2]。这些都属于上述“五个讲好”的范围,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素材。
在大学英语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中国故事元素可以以多种形式、多个维度贯穿于教學全过程:可以是叙事文文体的中国故事素材或者产出任务如中国的抗疫故事;或是说明文文体,介绍中国的相关信息如中国传统工艺、中国建筑等;或是议论文文体,针对某种与中国相关的现象或者观点进行阐释、论证或者反驳,如针对外媒对我国“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一些误解撰写反驳性的文章;也可以是广为人知的中国人物故事,如“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的故事,以及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普通中国人的故事,甚至是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故事。
二、大学英语课程融入中国故事的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而开展好外语课程思政的实践抓手就是教学设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抓住课程本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流程和评价反馈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3]。因此,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流程、评价反馈四个方面着手,基于《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系列教材及笔者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讨将中国故事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南针,需要教师课前对单元主题和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设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或额外补充中国故事元素。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4单元的主题为Heroes among us,这个单元的A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五位国外英雄(包括平民和应急救援人员)的事迹,B篇课文重点介绍了一位外国警官的英雄事迹。鉴于这两篇课文的选材均来自国外,在教学目标中可额外融入中国故事元素,如可将本单元的交际目标设定为请学生介绍一位自己心目中的中国英雄,以使学生能够关注自己身边出现的平凡英雄,崇拜和景仰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并将英雄行为付诸实践,自己立志做一名平凡英雄。这样处理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产出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深入调查走近英雄人物,厚植爱国情怀,从而达成语言教学和课程思政的双重目标。
(二)挖掘与补充教学内容
准备好教学内容是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起点和抓手[4],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设定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目标所挖掘的中国故事元素可以作为对教材语言学习内容的补充,也可以作为启发学生思考的思政素材。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需要,力争自然融入,以免生搬硬套,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系列教材为例,这部教材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都有一篇与中国文化、经济、教育等主题相关的汉译英练习,这就是中国故事与语言学习内容结合的一个切入点。此外,假如翻译练习能与单元主题相契合,或与教学内容相关,其融入效果则更佳。学生在练习翻译技巧时可以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比如可在爱情主题的单元内容中补充“七夕节”、舒婷《致橡树》诗歌片段的翻译练习等。
(三)通过组织流程进行无声渗透
教学设计是完成设定教学目标和挖掘补充教学内容之后,将中国故事融入课程教学付诸实施的重要一环,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在一步步达成语言教学和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如盐入水”般地达成课程思政目标。因此,中国故事模块不能独立于其他教学活动之外进行分离式教学,而应按照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整合式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将选取5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自然融入中国故事。
1. 教学导入环节
教学导入环节应想办法激发学生对单元主题的兴趣和介紹相关的背景知识,若能选择合适的中国故事素材,就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主题学习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四册第4单元的主题为环境保护,因此笔者在导入环节选了一段来自CGTN的讲述西双版纳大象北迁的纪录片[5],在课堂上播放完视频之后提出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这个讨论从简单的事实类问题过渡到纪录片所反映的中国环境观,使学生一步步认识到我国在信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承诺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然后自己进行总结。笔者根据对观摩教学的教师和听课的学生的回访发现,这一环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对所熟知的社会热点新闻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分析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环境理念,也为下一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2. 词汇教学环节
在教授词汇时,除了可以利用课前微课、智慧平台测试等手段,关键是要让学生接触尽可能多的语境,体会某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因此,语境素材的选择非常重要,最好是能为学生所熟知且能引起其共鸣的素材。中国故事素材覆盖面广,且多数为学生所熟知,学生对其比较有亲切感,是很好的词汇教学素材。
教师平时可以多积累不同类型的中国故事,建立一个小型的素材库,以便在搜索某个词汇的时候能迅速调出相关的语料,营造尽可能丰富的语境,让学生能在了解中国故事的同时学习和积累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比如在讲到“sense”一词时,可补充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时的一个中英文语料: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3. 课文阅读和分析环节
在课文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假如课文内容中没有中国故事元素,教师可以找到其中能和中国故事形成对比或存在关联的契合点,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跳出课文,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课文中提到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外差异,增强文化自信。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四册第4单元为例,其中的A篇课文在讲述非感性的环保主义所信奉的原则“人是万物的尺度”时,通过在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开采石油和放弃保护斑点猫头鹰以免三万伐木工家庭失去生计这两个例子,向读者呈现非感性的环保主义者所持有的环境观,即当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密不可分时,人类应该作出让步,反之亦然。如果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去了解在人类利益与环境利益发生冲突时的不同做法,可能部分学生就会被课文中提到的环境观所说服。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来自CGTN的一段视频[6],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从“矿山”到“青山”,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变化,进而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进程。学生通过对比中外的不同做法,能够很容易看出两种环境观的不同之处,进而深化了对单元主题的理解,领略到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4. 课外拓展环节
除了可以在课内教学环节融入中国故事,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选择一系列的中国故事英文素材,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英语接触中提高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选择中国故事素材时,笔者选用的是1981年创刊的China Daily。作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China Daily涵盖中国时政、经济、外交、文化、生活、科技、体育等方方面面,也会及时、权威、深入地报道社会热点话题,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英语学习素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会制订一些阅读规则,比如做阅读笔记、轮流推荐阅读文章并针对阅读内容开展活动时,可以邀请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用英文介绍热点话题,阅读打卡评比等,从而营造阅读中国故事的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与中国故事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同时形成文化自觉,厚植家国情怀,为讲好中国故事打下坚实基础。
(四)在评价反馈中增加中国故事元素
评价反馈是衡量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一环,如果组织得当,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点,查漏补缺,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教师在确定评价的内容和重点时,除了可以将所学知识点列入评价指标中,也可以结合所完成的产出任务,设置考查学生对中国故事认知和阐释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中国故事素材,强化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仍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4单元为例,笔者将该单元的产出任务设置为介绍一位自己心目中的中国英雄。在制作评价表的时候,就在作文内容方面加入了相关的思政指标,比如该作者所介绍的中国英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觉得该文介绍的英雄事件是否典型?
三、结语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融入中国故事元素是培养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重要举措,需要教师在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将中国故事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在达到语言知识能力学习目标的同时,“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深化对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立场、中国方案等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为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做好知识和思想储备。同时,为达到这一目标,也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需要不断提升政治和文化素养,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不断探索有效提升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十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6-05-05(9).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1-2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18(2):53-59.
[4] 文秋芳.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5] CGTN'S Yang Jinghao. China's effort to conserve Asian elephants pays off[EB/OL].(2021-07-28)[2023-01-26].https://news.cgtn.com/news/2021-07-28/China- s-effort-to-conserve-Asian-elephants-pays-off-12
gpFcP0E0M/index.html.
[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来出自这里[EB/OL]. [2023-01-26].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HL4y1h7E1?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 all.click.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