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先凯 王舒锐 薛刚 王英浩 崔广芹
[摘 要]从课程教学(外部环境)和科研环境、创新思维和创新知识(个人特征)四个维度,分析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确定了各要素的符合度权重。结果表明:四个要素都能客观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课程教学、科研环境和创新思维的符合度权重较低。文章提出了通过设置灵活性、个性化及层次性的研究生课程,提供科研平台、改善科研环境,构建理论—试验/竞赛—实践创新思维提升体系,从而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层次分析法;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110-04
国家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创新驱动环节,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整个过程良好运转的基础和必要前提。研究生教育是为党、为国家输送高素质、高能力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途径,研究生教育应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系统的核心[1]。因此,探索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路径,是各高校及科研院所培养人才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关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展开了研究。马燕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专业知识、科研想象力、学位论文等因素的影响明显[2]。徐敏等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围绕激励制度、导师科研能力、研究生科研素质三方面提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路径[3]。刘志海等通过德尔菲法明确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模型的评价体系[4]。孙世国等针对土木类专业的研究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验—实践—实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5]。李海波等基于问卷调查,选取18个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从本质、间接和直接因素三方面提出优化建议[6]。综上,现有文献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创建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但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素较多,错综复杂,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基于此,通过问卷数据指标,进一步分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并创建评价体系,给出关键因素下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体系建立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需选取客观性的、准确性的、具有考量价值的评价指标,从而建立驱动有效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现有的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数据包络法、人工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决策评价方法 ,由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构成,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应用广泛[7]。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分为课程教学(外部环境)和科研环境、创新思维和知识创新(个人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评价[8-9]。评价体系的最高层为目标层——研究生创新能力;第二层为准则层,包含课程教学、科研环境、创新思维和知识创新4个指标;第三层为指标评价层,共16个反映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指标,评价体系如图1。
为使评价结果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需要对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本次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对象包括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调查共发出152份问卷,回收146份,有效问卷146份,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下分析4个维度下的16个影响因素指标符合性占比情况。
(一)课程教学
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这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中,各指标符合度占比见图2。在“课程设计合理”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2.6%;在“讲授科研方法”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4.66%;在“多种形式学习与讨论”方面,其符合度最高,占比为29.45%;在“教学模式创新性”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3.29%。上述结论表明,在信息时代,學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应该多样化,应该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度,科研单位对当前时代变革应予以重视,在课程教学中要考虑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二)科研环境
科研单位需建立浓厚的科研创新环境,从而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主动性,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科研创新环境下,各指标符合度占比见图3。在“毕业须发表文章”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2.6%;在“科研成果的成绩比重大”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8.77%;在“学校数据资源和科研设施丰厚”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3.97%;在“学校学术氛围浓厚”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4.66%。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较好的科研成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院校单位应该改善科研环境,通过提高科研硬件设施、组织科研竞赛等措施营造科研氛围,从而激发研究生的探索欲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研究生思维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是在已获得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得出对复杂问题巧妙的、独特的解答,将其思维过程总结为成果,从而实现创新的目标。创新思维下,各指标符合度占比见图4。在“沿着不同思路寻找答案”上,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7.4%,符合度占比最高;“在现象中发现有规律有价值的东西”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6.03%;在“能凭借头脑中储有的表象理解问题”,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4.65%;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善于联系和发挥想象力”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相对较少,为21.92%。上述调查表明,研究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的思辨能力,但想象力却相对缺乏。过于标准化、规范化的思维方式是创新的阻力。因此,要结合不同思维方式进行综合联想、拼接和构思,直至迸发出创新灵感。
(四)知识创新
知识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丰富的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活动又使知识得以扩展延伸,知识创新下各指标符合度占比见图5。在“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最少,为19.86%;在“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8.77%,符合度最高;在“对本专业的研究方法系统掌握”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2.6%;在“对前人的研究进行述评并提炼出优缺点”方面,认为符合的学生占比为28.77%。虽然现代科研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对于大多数研究生,其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辨析能力毋庸置疑,但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宽广度方面相对薄弱。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权重分析
通过对研究生的问卷调查,从课程教学、科研环境、创新思维、知识创新4个维度分析了符合度占比情况。为了进一步得出这四个维度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贡献度或重要性,基于以上因素,对层次评价模型中二级准则层指标进行符合度权重赋值。根据层次分析原理,可统计得出二级指标权重占比情况,具体步骤如下。
(一)确立评价因素集合
二级准则层共有4个因素,分别用V1、V2、V3、V4表示课程教学、科研环境、创新思维、知识创新4个二级指标。评价集V={V1,V2,V3,V4}.
(二)确立评价标准
统计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将评价指标符合度频数记为Mij,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很符合、符合、一般符合和普通,用T1、T2、T3、T4,对其进行赋分计算,设置对应分值100、80、50、30。
(三)计算评价结果
归一化处理后,对二级准则层指标的符合度权重进行计算统计,结果见表1。
通过分析表1可知,二级指标综合权重第一位为知识创新V4。知识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的源泉,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课程教学V1、科研环境V2和创新思维V3的权重均低于知识创新V4,说明这三个要素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以其为抓手,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善科研环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方法
(一)设置具有灵活性、个性化及层次性的研究生课程
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法,研究生课程除了设置学科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课,还要开设跨学科课程,制定一套灵活有效的课程培养计划,一定程度地鼓励研究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支持研究生跨院系甚至跨院校选修课程,最后按照相关考核标准给予学分。以美国土木与交通工程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0],硕士研究生非专业课程涵盖领域特别广泛,以数学、统计、材料和计算机专业为主导,还包含物理、化学、材料、经济等专业,其占比情况如图6所示。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都有相对完善和成熟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相关专业性的学术会议报告和讲座。在相同学科上,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一样的,只是在具体研究方向上有一到两门的区别,但这仅仅考虑到了课程的规范化,而欠缺研究生个性化发展的考虑。首先,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培养课程,这种差异化的培养方式能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次,研究生课程的层次性也不明显,现有的很多课程存在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无差别、硕士研究生课程挪到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情况。因此,应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促进研究生对本学科知识体系和其他相关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技能的训练。
(二)构建理论—试验/竞赛—实践创新思维提升体系
在理论学习中,重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在思维创新上走得更高、更稳。同时,要注重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创新的方向才更有发展前景。以工学学科为例,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典型工程案例的高效结合。如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仿真计算,建立理论与技术通道,并对模拟结果所映射出的其他技术问题进行二次开发,加深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工程问题的实际联系,进一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此外,鼓励研究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活动和竞赛,锻炼试验实践水平,在评比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技术改良,提升研究生理论知识运用于试验实践的能力,使研究生实现从理论知识到试验实践水平的第一次创新思维提升。导师要分析前沿的工程研究趋势和实际工程面临的难题,为研究生指明研究方向,让研究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和科研项目中,通过环境转换,从而实现研究生从平台试验/竞赛到实战实践的第二次创新思维的提升,如图7所示。
四、结语
通过问卷调查,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对因素指标和评价体系二级指标权重进行了分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可得出:
一是构建了课程教学、科研环境、创新思维、知识创新四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了16个影响因素及其符合度占比,结果表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受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
二是建立层次评价模型并进行权重计算,其中知识创新占比最高,创新思维占比最低。因此,各科研单位应该为研究生提供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实践活动的平台、条件和环境,充分挖掘研究生学习的潜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是建立具有灵活性、个性化和层次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并构建“理论—试验/竞赛—实践”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谢桂华,许放.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 马燕,胡慧丽,韩淑珍,等.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SEM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9):108-112.
[3] 徐敏,欧阳瑶诗,石静.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8):91-93.
[4] 刘志海,刘涵彬,鲁青,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评价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6):58-61.
[5] 孙世国,贾欣欣,冯少杰,等.土木类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体系的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院学报,2021,20(2):86-89.
[6] 李海波,李岩,赵丽,等.基于DEMATEL-ISM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土木水利专业(工程建造与管理方向)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12(5):56-64.
[7] 杨丽敏.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7(39):188-189.
[8] 张前程.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32(4):122-128.
[9] 吕红艳.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10] 董侨,陈雪琴.培养独立创新能力的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美国土木与交通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4):31-37.
[责任编辑:黄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