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
[摘 要]OBE教育理念强调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高校课程教学亟待进行改革与创新。文章基于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概念界定与实现路径分析,结合保险学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对该课程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提出建议。研究表明,高校教学创新迫在眉睫,研究导向型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的痛点问题,更好地体现OBE教育理念。在研究导向型教学实践中,需要取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打造并维护师生学习共同体,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教学,同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学生中心;研究导向型教学;师生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6-0045-05
近年来,针对高校课程教学现状,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系列文件,力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2021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对新时代高校课堂进行刻画,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深化小班化、互动式、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指明了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立足点与方向。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承载的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新期待,还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企业国际竞争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对教育的新诉求。高校教师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在追求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同时,通过教学创新,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扎实专业素养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导向型教学契合当前政策导向、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直指传统教学痛点,受到更多一线教师的认同与推崇。本研究在对研究导向型教学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礎上,结合保险学课程进行研究导向型教学创新与实践,提出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研究导向型教学
德国教育学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认为大学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校期间掌握初步的科研方法,培养基本的科研探究精神,引导普通学生进入科学之门。奥尔特加·加塞特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提出大学应该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三个职能。
《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一书的主要编者张晓军指出,实施研究导向的学习和教学,是面向未来重塑教学的重要举措[1]。此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包含presentation(展示)、 practice(实践)、 project(项目)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促进有效教学行为的生成,重塑大学教学文化能够激发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内驱力[2]。破除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恐惧,以及解决学校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与制度性阻滞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重点[3]。研究性教学关键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重新发现[4],其本质是通过挖掘知识的内在流动性产生知识溢出效应,实现知识的加速转换与社会性建构,达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与道德、价值观的迭代升级[5]。研究性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中“知识放逐”的立场不可取,未来应进一步思考知识、能力、研究形式与教学技术等要素的整合之道[6]。此外,构建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应突出“教师分类”“过程性评价”等[7]。
相比较而言,研究性教学的概念更为宽泛,强调教学的“研究”特质,而“研究导向型教学”作为研究性教学的具体范式,更具有操作性。
(二)关于教学创新
一般认为,教学创新的本质是回归,让教学回归有效的“教”与高效的“学”。教学创新的主要表现有:课堂中重视交流与探讨,重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重视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8]。
个人教学效能、内部工作动机、积极心境与教学创新呈显著正相关。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支持,以及满足教师的关系需要和能力需要,可以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9]。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创新要体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的教学本质,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共同努力[10]。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与考核的创新是教学创新的核心内容[11]。
(三)文献述评
目前,国内外现有文献形成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研究性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意义,指出研究性教学并非淡化知识本身,而是通过研究型“学”将知识进行内化,并达到能力与素质的提升;证实了包括研究性教学在内的教师教学创新,其意愿与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学生、学校等相关主体。但对于如何在具体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教学这一问题,相关研究还有待丰富与深化。
二、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概念界定
目前,学界对研究导向型教学并无明确界定。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研究导向型教学旨在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观察、强于发现与分析问题,并长于整合知识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增强其合作、组织和领导能力 [1]。
可见,研究导向型教学并不简单等同于纯粹的科研反哺教学。后者强调单一维度提升学生的科研敏感性、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前者则侧重体现OBE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具体而言,研究导向型教学强调以下两点:一是以“产出”引领教学,要求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举措。其中,教学目标不再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要求覆盖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成长,涉及高阶能力目标,以及素养与价值目标的实现。二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投入度与获得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构建并维护师生学习共同体,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二)实现路径
在研究导向型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图文、视频等资料,以提供相关“真实情境”的方式引出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挖掘图文背后的“专业问题”,进而开启互动式、研究型教学,以研究导向型的“教”促成研究导向型的“学”。具体实现路径如图1所示。
三、保险学研究导向型教学创新设计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痛点
保险学课程是保险学专业的第一门专业主干课,一般在大二上学期开设,意在使学生夯实专业基础知识、训练精算思维、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及增强对保险行业的认知,具有明确的课程定位与设置目标。
学生在接触保险学之前,要求先修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基础课与部分通识类课程。在认知特点、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方面,保险学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没有太大差异,但部分学生看待问题偏主观、容易人云亦云,这一点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挑战。受世俗观念影响,学生通常将“保险”简单等同于“销售保险”,误以为保险学课程主要讲授如何销售保险,学习兴趣不浓。事实上,这门课以风险作为逻辑起点,涉及大量经济金融原理与法律条款,涵盖产品精算与设计、公司经营管理、市场与监管等一系列专业知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保险销售只是课程体系中的一小部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保险学课程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学生总体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与学双方均未能进入良性循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保险知识的兴趣不浓、钻研保险学科的能力不够、从事保险事业的意愿不强,这与课程设置目标不符,已成为本课程教学的最大痛点。
(二)教学创新实践
针对传统教学痛点,保险学课程采取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1.设置递进式教学目标
保险学课程传统教学目标相对单一,通常局限在知识学习层面,学生往往被定义为被动接受者。学生要成长为对行业发展、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保险专业人才,需要在“求知”的同时,学会“做事”“适应”与“做人”,应有使命感与担当意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此,本课程设置了递进式教学目标(见表1),通过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落实预设性学习,促进生成性学习,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成长。
2.重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往往限于课堂、基于教材进行保险学基础知识的教与学,教学环境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下,师生交流不再限于现实课堂与传统教材,而是借助信息技术与多维知识体系延伸至课外甚至校外,延展至线上,这就涉及教学环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的重构。
在教学环境方面,本课程围绕“教学时、拓展时、进阶时”进行研究导向型教学创新设计(见图2),其中“教学时”为教学计划内设置,“拓展时”“进阶时”为课程创新性设置。“教学时”用于教师在线下实体课堂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拓展时”用于学生借助自建MOOC或其他优质资源学习基础知识、查阅文献、开展小组研讨,以及利用线上讨论区或课程QQ群等进行师生互动;“进阶时”则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于校内外开展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学术研究,以实现课程价值的最大化。“三层时空”使得教师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更有深度的教学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频繁、更具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当课程学习突破现实课堂,传统教学内容将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针对此问题,本课程将基础知识与重难点进行分离:基础知识借助自建MOOC在线上闭环式解决,重难点则通过研究导向型教学来解决。同时,考虑到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海量资源,其缺少的不再是“知识”本身,而是与知识发生关联的指引,本课程教学团队结合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特点、学生学情等,构建了“国家相关重大政策+保险理论研究前沿+保险行业发展动态+保险典型案例”的多维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与海量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效联结。
3.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评价主要覆盖评学与评教。对于“评学”,一般通过平时测试、期中考试及期末闭卷等方式由教师来进行,评价主体单一,且忽略过程性评价。对于“评教”,一般借助督导听课及学生评分来进行,强调“督”忽视“导”,且学生打分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较强。研究导向型教学模式下,保险学课程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创新性地纳入管理者与用户视角,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覆盖评学、评教与评课三方面,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建,教与学双方均能很好地进入良性循环、持续改进的状态。
针对“评学”,本课程设置了教师评学、生生互评及学生自我评价,主要从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单元随测、阶段测试及期末测试等方面进行评价(见表2)。针对“评教”,在传统的督导听课与学生评价的基础上,纳入“管理者”视角,主讲教师通过参加官方组织的教学竞赛,以赛评教、以赛促教,以高水平竞赛促高质量教学创新。针对“评课”,纳入“用户”视角,融入协同育人理念,主讲教师经常性深入行业开展调研,邀请行业导师参与专业培养方案修订、评课、建课等工作。
(三)创新成效与反思
经过多轮教学实践,保险学课程研究导向型教学成效逐步显现。一是通过研究导向型的“学”,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保险学基本原理的同时,对中国保险的过去、现状与发展前景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国家相关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并尝试从专业角度思考新时代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专业自信、行业认同与使命担当得到增强。二是基于研究导向型的“教”,使教师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质提升,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想法,及时将相关主题设计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三是课程学习目标清晰,师生定位明确。学生借助“三层时空”,利用多维知识体系进行资料查找,课前准备充分;教师能够给予及时评价,鼓励生生互动与互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自评。学生获得感强、学习状态好、课堂参与度高,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观点往往更有价值与启发性。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得教與学的状态均得到持续改进。总体而言,研究导向型教学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保险学课程传统教学的痛点问题,有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互动与研讨过程中,并不总能生成新观点;极少数学生在小组研讨时参与度与活跃度偏低,使团队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教师要持续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强化团队项目中“生生互评”,最大限度地减少“搭便车”现象,提升团队协作效率。
四、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师生双方对教学创新应具有一致认识
任何教学创新,只有学生认可、支持并配合,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并取得预期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研究导向型教学要求教师更精心地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并反思教學,而学生要从传统的“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学”,这对教学双方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前及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传递研究型学习的必要性与正面价值,分享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学习范式,确保实际教学效果。
(二)构建并维护师生学习共同体
研究导向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助。从学生端来讲,主要在发现问题中关注社会、行业与民生,在分析问题中巩固专业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个人高阶能力,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支持与鼓励,以及教师给予的“过程性”评价,也离不开团队项目中同伴的帮助与协作。从教师端来讲,重点是结合学情与课程特点,借助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同时在学生开展研究导向型学习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给予提示、指导与交流。此外,师生双方应进行持续学习与钻研,确保互动效果与质量。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研究导向型教学的重头戏在线下课堂,但线下“教学时”有限,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时空。建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侧重普及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碎片时间,线下课堂则借助研究导向型教学解决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有效的生生及师生互动中明晰观点、解决问题、强化知识,同时增强团队意识、责任担当意识与使命感。
(四)完善教师教学相关评价体系
从保险学教学创新实践来看,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建。建议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与职称晋升相关内容,强调教学是大学的第一职能、认可教师的教学投入与产出、肯定第一课堂对人才培养的关键意义,吸引更多教师关注教学、投身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同时,建议设计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评价内容,构建包括教师、学生、同伴、管理者、用人单位在内的多主体评价体系,引导师生全过程有效投入,以提升评价效果。
五、结语
本文基于研究导向型教学的概念界定与实现路径分析,结合保险学课程进行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开展研究导向型教学提出建议。研究表明,高校教学创新迫在眉睫,研究导向型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的痛点问题,更好地体现OBE教育理念。在研究导向型教学实践中,需要取得学生的认同与支持,打造并维护师生学习共同体,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教学,同时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晓军,席酉民,赵璐.研究导向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及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 杨冬.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的阻力及其化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9,7(3):98-109.
[3] 解德渤,崔桐.大学课堂革命何以可能:研究性教学的旨趣、实践及其挑战[J].重庆高教研究,2020,8(3):56-66.
[4] 夏淑玉,安传迎.指向学生学习的课堂革命:本科研究性教学的理性回归[J].重庆高教研究,2020,8(3):67-77.
[5] 谭英磊,陈坤.高校研究性教学中的知识“内循环”策略[J].江苏高教,2021(2):85-92.
[6] 黄路遥.从放逐到回归:研究性教学“知识回归”立场之辨析[J].江苏高教,2022(2):93-100.
[7] 王秀华.研究性教学课程评价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69-72.
[8] 李艳静.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9.
[9] 蔡永红,龚婧.学校创新支持与教师教学创新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教育学报,2019,15(2):48-57.
[10] 刘刚,李佳,梁晗.“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2):93-98.
[11] 熊庆旭.教学创新的基础、特点和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8):73-78.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