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海,马 沛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直肠癌根治术后直肠低位双吻合是主要方法。传统开腹手术由于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等,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而腹腔镜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2]。本研究分析了160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直肠癌治疗中腹腔镜低位双吻合术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3年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肿瘤直径≤10 cm;均经病理组织确诊;均有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有远处转移;近3个月内有心血管病发作;临床资料完整。依据手术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各80例。腹腔镜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27~71岁,平均(44.14±5.43)岁;腺癌28例,粘液癌26例,未分化癌26例;TNM分期:Ⅰ期26例,Ⅱ期32例,Ⅲ期22例。开腹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8~72岁,平均(44.65±5.28)岁;腺癌29例,粘液癌26例,未分化癌25例;TNM分期:Ⅰ期27例,Ⅱ期31例,Ⅲ期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开腹组:游离后用60 mm残端闭合器在肿瘤下2~3 cm闭合并切断直肠远端,在肿瘤上15 cm将乙状结肠切断,将吻合器钉头置入,荷包缝合并将荷包收紧;经肛门将管状吻合器放入,将直肠远端钉合器避开,将吻合器中心穿刺器穿出,旋转收紧,最后端端吻合结直肠,不处理吻合口。腹腔镜组:腔镜下游离后用腔内型切割闭合器在肿瘤下2~3 cm闭合并切断直肠远端,将左麦氏点穿刺孔切口延长到5~6 cm,将切口保护套置入,向腹腔外提出带肿瘤的肠管,在肿瘤上15 cm将乙状结肠切断,将吻合器钉头置入,荷包缝合后向腹腔还纳,经肛门将管状吻合器放入,将直肠远侧端钉合线避开,将吻合器中心穿刺器穿出,旋转收紧,端端吻合低位结直肠,不处理吻合口处的两处危险三角与两只狗耳。
1.3观察指标 随访1个月后观察比较下列指标:①术中术后情况;②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③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④肛肠动力学指标:包括直肠肛管抑制反应阈值(AIRT)、肛管最大收缩压(MSP)、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最大耐受容量(MTV)、高压区长度(HPZ);⑤免疫功能:包括CD4+、CD8+、CD4+/CD8+;⑥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1手术指标 两组除清扫淋巴结个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它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炎性因子等水平 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术后SAA、CRP、IL-6、IL-8、TNF-α、MDA、AIRT、CD8+均有升高,MMP-9、VEGF、SOD、MSP、ARP、RRP、MTV、HPZ、CD4+、CD4+/CD8+均有降低,腹腔镜组升降幅度低于开腹组。见表2。
表2 两组炎性因子等相关指标的比较
2.3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组:80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出血4例,吻合口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50%(6/80);开腹组:80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出血6例,吻合口瘘、伤口感染、肠梗阻各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30/8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0.65,P<0.01)。
有研究表明[3],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及直肠低位双吻合具有较小的创伤、较快的术后恢复、较少的术后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腹腔镜组SAA、CRP、IL-6、IL-8、MMP-9、TNF-α、VEGF、MDA、AIRT、CD8+均低于开腹组,SOD、MSP、ARP、RRP、MTV、HPZ、CD4+、CD4+/CD8+均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究其原因,腹腔镜低位双吻合术在最小伤口条件下将局部视野选择性放大,手术环境更优化,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4-5]。
综上所述,直肠癌治疗中腹腔镜低位双吻合术的效果较开腹低位双吻合术好,更能将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降低,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