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寒 经盛鸿 李 婷 王 勇
(1.南京市博物总馆,江苏南京, 210001;2.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7)
从1937 年8 月15 日起,日军对国民政府首都所在地南京进行了疯狂空袭,直至12 月13 日南京沦陷,造成南京城的严重破坏与军民的重大伤亡。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南京军民积极组织反击,为保卫祖国和民族尊严而战斗。回顾与总结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37 年8 月15 日,日本海军第一联合航空队木更津部队的20 架96 式陆上攻击机自长崎大村航空基地起飞,于当日下午2 时05 分抵达南京。在冲破中国战机与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后,强行冲入市区上空,对明故宫机场、大校场机场等军事设施进行轰炸与扫射,先后投下多枚250 千克陆用炸弹,炸毁机场的飞机库与飞机多架[1];同时对八府塘、第一公园、大行宫、新街口等商业区与居民区进行狂轰滥炸,造成了市民重大伤亡。南京各防空阵地奋勇反击,空军驱逐机起飞迎敌,与日机展开激烈的空战,先后击落日机4 架,击伤多架。[2]
此次空袭是日军战机对南京的第一次空袭。日机对南京商业区与居民区的轰炸,明显违反了国际公法,引起世界舆论的谴责。此后,日机对南京的空袭连续不断,并日益加剧,依仗其数量的优势与性能的先进,常常突破中方的防空拦截,对南京城内外实施猖狂的轰炸与屠杀。
日机飞临南京上空
8 月26 日,日机猛烈轰炸南京的中央大学、中大附中、革命遗族学校及志成医院。位于南京北极阁下大石桥畔的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被日机炸毁。中央社8 月28 日电讯《敌机掷弹毁灭我文化机关》报道了日机轰炸中央大学的惨痛景况,揭露日本当局“毁灭我中华民族文化之有计划的残暴行为”。[3]日机还再次野蛮轰炸了南京城南的八府塘地区。这里是没有任何军事设施的城市贫苦平民居住区。南京诗人沙雁亲身经历、目睹了八府塘地区遭受空袭的惨景。他以满腔的悲愤,写成叙事诗《忆八府塘血火》,刊登在武汉《大公报》上,“八府塘,就这样遇了难,遭了殃!无数间茅屋,火烧得凄凉,百余条无辜的生命,全数在炮火中埋葬!全数在敌军惨绝人寰的炮烟中埋葬!”[4]这首诗真实展现了八府塘地区遭受空袭的悲惨状况及沙雁对敌军残暴行径的愤怒。
1937年9月19日(农历中秋节),日机自早8时至晚6时许,轮番轰炸南京。当时家住国府路(现长江路)207号的吴野,在晚年回忆了这天他家遭受的巨大灾难:“中秋节这天,国府路207号张灯结彩(为儿子办婚事)……没有想到,噩耗说来就来,日机在国府路扔下3枚炸弹,一枚落在骂驾桥邓府巷吴家老宅的水塘,另一枚落在国府路207号老宅婚房,弹坑有一丈多深。骂驾桥六爷爷家26岁的正庠叔携他的两个女儿,正打算到国府路207号这边吃喜酒,炸弹落下来,三人倒在血泊中。大伯母李洁卿,40岁,被土掩埋,当场窒息,抢救无效。三爷爷家的诚駬堂兄是个10岁的小神童……这天,棋兴正浓时,屋顶却塌了下来,死的时候,手心里还捏着一颗棋子。一枚炸弹,瞬间夺去了5位亲人的生命。……国府路周边不止我们一家遭难,街边摆着一具具尸体,成了露天的停尸场。”[5]
9 月25日是日机轰炸南京最血腥的一天,自上午9 时半至下午4 时半,先后有96 架日机分5 次空袭,投炸弹500 枚,轰炸的多为文教卫生机关与公用设施,如中央大学、中央通讯社、中央医院、下关电厂、首都电灯公司、首都自来水公司、下关难民所等,以及江东门、三条巷、边营、中山东路等居民住宅区。仅仅一天南京居民伤亡达600 人。[6]
日方对南京日益加剧的野蛮空袭,其目的除了摧毁南京的军事设施外,更重要的是实施对中国军民的恐怖威慑,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迫使中国政府迅速屈服。1937年9月,日本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下达作战命令,向执行空袭的日军飞行员宣布:“轰击无须直击目标,以使敌人恐怖为着眼点。”[7]为了实现这一卑鄙目的,日机对南京进行了疯狂轰炸与血腥屠杀。
1937 年11 月12 日,日军占领上海以后,立即兵分数路向南京发起包抄围攻,并进一步对南京进行所谓“进攻性轰炸”。这时,中国空军战机损失严重,又得不到补充,无力制止敌机的疯狂轰炸。日机取得了南京地区的制空权,将对南京的空袭推向顶峰。南京城市与南京民众遭到了更大的灾难。
从1937年8月15日到12月13日,据不完全统计,“南京共遭受日机空袭118次,投弹1357枚,市民死亡430人,重伤528人,房屋全毁24所、1607间”[8]。这些数字,仅指南京城区遭受的空袭与城区伤亡的普通市民,不包括中国军人与南京郊区的民众,而由此造成的财产、房屋、文化遗产损失,更难以计算。
面对日本战机的疯狂轰炸与屠杀,南京军民并未被恐惧所征服,而是展现出坚韧不屈的空防战斗精神。
1932 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在南京加强对日备战的工作中,大力推进南京防空建设和国民防空知识的宣传教育。南京市民接受了各种防空知识教育,并进行过多次防空演习。当面临日军战机连续不断的空袭时,南京广大民众在开始阶段曾一度恐慌,但很快就积累了空防经验,家家都利用南京傍山近水的自然地理优势,在屋内屋外建造了各种防空设施,积极应对日军空袭,并表现出无畏的蔑视与英勇的斗争精神。
被时人称为“江南才子”的南京著名学者卢前(卢冀野)一家,住在南京中华门东侧城墙下的小膺福街。在朋友帮助下,他雇请工人在自家院子里造了一座可以容20 人的“小型地下室”。他记述说:“‘窜地洞’成了我们每天必有的工作。我集了两句古语作为地下室的门联,道:‘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朋友们反笑我这样的闲情逸致。”[9]这副独具匠心的对联,表现了南京人民在日机轰炸下真实而又乐观的生活状态与心理状态。
1937 年8 月26 日,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被日机炸毁。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指着被毁的校舍说:“敌能毁之,吾能复之!”他始终留在中央大学,与师生们护校支前。诗人沙雁则在叙事诗《忆八府塘血火》的最后部分,以坚毅的语调,发出了南京人民不屈的声音:
告诉您,
野蛮的猖狂的暴寇,
不只伤亡我大中华无辜的人民,
实在世界的和平、自由、文化,
无不遭受重大的威胁,重大的恐慌!
我全人类爱好和平、自由、文明的朋友,
快一齐起来,
起来捕捉这人类中的豺狼![10]
由著名作家张恨水创办与主持的《南京人报》,克服困难,艰苦支撑,宣传抗日。报纸没有广告收入,一度陷入经济困境。全社人员主动提出,除饭食外,工薪全免。张恨水家住郊区上新河,他每天步行十几里上班,敌机一来,他就趴在田坎下,或是伏在大树下,一待警报解除,立即奔向报馆,马上着手编当天的稿件。不到一个月,他就病倒了,但仍坚持出报。《南京人报》一直坚持到12月9日才停刊,距离南京沦陷只有4天。[11]
在空袭中,南京市民还不顾危险,支援前线淞沪会战的保障工作。当时上海战场的伤兵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南京。1937年9月,国民政府卫生署署长刘瑞恒和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庞京周决定,在南京筹设一家规模“打破世界纪录”的伤兵医院。1937年10月4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在中央大学的校园内开办“首都医院”,因该校早就停课,正在组织西迁,遂把学校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全部改成病房与手术室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医护人员有300多人,从事各项杂役工作的人员有400多人,设置病床5200张,手术室“同时可供行使十余人手术之用”,“每日平均大小手术在二三十次左右”,被誉为“伤兵医院之冠”。南京市民为该医院捐赠了大量物资,许多人踊跃来到这里义务担任救护工作。该医院一直工作到11月中旬才奉命撤出南京,在这1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救治了3000多名伤员,还收治了两名日本战俘。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许道谦在1938年初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这里,多少中华男儿,多少热血青年。负伤的南京中央大学在发出安慰的微笑。”[12]
为了保卫南京,中国年轻的空军飞行员不畏强敌,在战机的数量、性能、航速等方面都不如日机的情况下,以满腔的保家卫国热情,与日机展开殊死搏斗,涌现了高志航、刘粹刚等空军英雄。乐以琴等数十名飞行员血洒南京长空,壮烈牺牲。1937 年9 月19 日,40 多架日机空袭南京。被称为“空军勇士”的21 岁镇江籍飞行员陈怀民驾机迎战,重伤一架敌机,后被4架敌机包围,他以一敌四,左冲右突,击落一架日机,但他自己战机的油箱被敌机打中起火,从空中急速下降。他为了保全战机,在离地面只有百余米时,才停掉螺旋桨,进行滑翔,迫降在南京江北江浦县一片小树林中的空地上。战机撞到一棵大树,陈怀民被弹出座舱,夹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巨大的冲击力将他的鼻梁骨折断,胸部、肩部血肉模糊,昏迷过去。当地乡民纷纷赶来解救,先把他送往江浦县医院,后转送南京中央医院,数万民众夹道欢送。陈怀民伤愈后立即重返蓝天。
1937年11月2日上海失守,日军兵分三路向南京包抄进攻。从1937年11月16日开始,南京的各机关、工厂、学校以及大量市民,在日机的轰炸下组织了悲壮的大撤退、大迁徙。南京是个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仅有大量党政军机构,而且有许多工商企业与学校,设备、图书、资料等如山如海,在日机空袭下组织与实施内迁,其困难可想而知。但在南京军民的努力下,不仅各机关都及时迁往目的地,重新开展工作,而且许多工厂、学校也多安全撤出南京,保存了设备与人才,为大后方的持久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如著名的金陵兵工厂,在接到西迁的命令后,厂长李承干指挥全厂员工,进行紧张有序的拆卸、装箱、运输和转运工作,仅用16天的时间就将4300余吨的设备、机器、材料装船完毕,分批沿长江运往重庆。1938年初,他们在重庆的指定地点搭棚安身,在“开工第一,出货第一”口号的感召下,艰苦奋斗,于1938年3月1日正式复工。[13]再如著名的中央大学,7个学院的1500多名学生、1000多名教职工及其家属,总共约4000多人,携带学校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共1900余箱,其中包括航空机械系用于教学的3架飞机与医学院用于教学解剖用的24具尸体,以及农学院的部分教学用动物,分批登上民生公司的轮船,“鸡犬图书共一船”,沿长江西上,于11月中旬撤至重庆,1937年11月22日复校复课,成为全国内迁最好、损失最小、复课最早的高校。[14]
日军对南京罪恶空袭给南京城市和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是南京大屠杀的预演。面对日军轰炸学校、居民区等违反人道主义原则和国际法的残暴行径,南京军民并没有被恐惧所征服,而是积极开展防空、救援、撤退和迁徙工作,昂扬不屈,众志成城。在日军的罪恶空袭中,中国人民的奋起抗争,既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也为结束战争、孕育和平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