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玲 张 鹏
1.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精神医学科,湖北武汉 430061;2.武汉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肿瘤科,湖北武汉 430000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类社会特殊人群,经住院予以有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及病情均可获得明显缓解,但仍需返回至家庭继续服药治疗和巩固康复训练。有研究发现[1],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常自行停药使得疾病复发或病情迁延不愈,精神症状复发,最终对身心造成进一步损伤。近些年随着精神康复观念的不断加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情绪干预和健康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赋能教育是一种以授权、自我管理为中心,激发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意识,主动实施自我护理的教育模式[3-4]。而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则是强调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共同参与整个健康教育和管理过程,并且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及保障,最终促进患者病情尽快康复的护理教育模式[5-7]。因此本研究旨在观察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精神症状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前瞻性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本院)精神医学科2018年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8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38~62岁,平均(49.24±8.51)岁;病程7~20年,平均(12.24±4.32)年;受教育时间9~15年,平均(11.74±3.22)年。观察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36~63岁,平均(48.73±8.21)岁;病程6~21年,平均(12.72±4.14)年;受教育时间8~16年,平均(12.13±3.34)年。对照组主要照顾者:男12例,女30例,年龄52~68岁,平均(55.33±11.32)岁;受教育时间6~12年,平均(8.31±2.34)年。观察组主要照顾者:男15例,女27例,年龄54~69岁,平均(56.12±11.24)岁;受教育时间7~13年,平均(8.51±2.53)年。两组患者和两组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号:201802021)。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结合临床症状、相关量表检测均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相关诊断标准[8];②经住院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需要在家中康复;③年龄>18岁;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愿意参与。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智力障碍、脑器质性疾病的患者;②存在滥用精神活性物质情况的患者;③病情持续加重导致出现认知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④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包括仔细向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讲解严格遵守医嘱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监测和预防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给予精神疾病相关疾病知识及心理情绪调控方面的宣传教育,同时制订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康复锻炼运动方案,定期电话随访。
观察组患者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进行干预。(1)构建赋能教育小组。由精神医学科护士长及3名工作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构成,所有组员根据既往文献资料、工作经验制订具体的干预方案,护士长负责对其他组员进行统一培训、考核,待考核合格后方可实施干预,同时监督其他组员的干预效果。(2)实施干预前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说明本项研究的目的、过程及重要性,充分获得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理解和支持,按照确定问题、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效果评价这5个赋能教育基本步骤予以实施,并且完全融入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纳入家庭主要照顾者的照护技能、疾病知识认知及情感方面的支持,分别在出院时、出院后第1、2、4和8周开展教育。①确定问题: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建立一种信任关系,然后通过引导式、开放式的聊天方式,充分了解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目前的主要需求或面临的问题(如无法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缺乏对导致疾病复发的因素、复发先兆、预防措施及应急处理等相关疾病知识的了解;无法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技能康复、人际关系与情感沟通、职业技能与工作能力、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恢复训练),并协助其认真总结存在的各种问题。②表达感情:明确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的需求及问题后,应鼓励其充分陈述自身的心理情绪或感受,从而激发患者管理自身健康以及家庭主要照顾者协助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责任感,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提供解决上述需求或问题的支持。③设立目标:通过引导式提问方式引导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提出明确且自认为可以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如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关于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掌握相关的康复训练方法),然后护理人员在此基础上予以完善。④制订计划:针对提出的问题及设立的目标,鼓励患者主动提出解决的方法,患者、家庭主要照顾者、护理人员三方共同参与计划的制订,从改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疾病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掌握相关康复训练方法等制订相应的计划,并提供目前存在的其他方案供患者选择。⑤效果评价:采用问题导向模式引导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自我评价制订的计划有无坚持完成,目标是否达到,如已达到则对患者及其家庭主要照顾者予以肯定;如未达到,则重复上述步骤,从而不断强化患者管理自身健康以及家庭主要照顾者协助患者管理自身健康的信心。两组干预时间均为8周。
1.4.1 心理弹性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9],量表包含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3个维度,量表评分范围为0~100分,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心理弹性越好。
1.4.2 精神症状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8],量表包括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5个项目,量表评分范围为5~35分,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精神症状越严重。
1.4.3 自我管理能力 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chizophrenia self-management instrument scale,SSMIS)检测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10],量表包括服药依从、药物管理、精神症状管理、维持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利用资源及支持、自我效能6个项目,量表评分范围为0~132分,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分,)
组别n时间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总分对照组42干预前21.57±4.21 6.63±1.87 7.41±2.0235.67±7.96干预后25.81±5.1610.05±2.3610.52±3.15 46.13±10.32 t值5.13212.9387.1377.832 P值<0.001<0.001<0.001<0.001观察组42干预前21.45±4.30 6.70±1.93 7.45±2.1135.83±8.07干预后30.73±5.4115.12±2.9213.63±3.37 59.58±11.49 t值13.20821.37217.56115.373 P值<0.001<0.001<0.001<0.001 t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5140.6270.5910.612 P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6070.4850.5120.493 t干预后组间比较值6.3157.936.5848.103 P干预后组间比较值<0.001<0.001<0.001<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评分比较(分,)
组别n时间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总分对照组42干预前4.35±0.634.27±0.674.40±0.574.33±0.624.31±0.6421.53±2.37干预后3.82±0.473.65±0.523.71±0.523.68±0.543.64±0.5118.57±2.03 t值5.5265.5315.5375.5515.5637.483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观察组42干预前4.31±0.654.25±0.654.45±0.534.36±0.604.33±0.6121.59±2.33干预后3.35±0.413.16±0.433.21±0.423.15±0.443.11±0.4716.23±1.76 t值9.5179.4859.4929.5619.49713.736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t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6740.6590.6650.670.6730.643 P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4520.4670.4620.4550.4530.471 t干预后组间比较值6.2616.2746.286.3016.2937.217 P干预后组间比较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分,)
组别n时间服药依从药物管理精神症状管理维持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利用资源及支持自我效能总分对照组42干预前12.64±1.9513.07±1.6313.20±1.5614.03±2.1113.71±1.9414.17±1.6582.77±6.35干预后14.75±2.2715.15±1.7614.81±1.7115.78±2.2415.63±2.0115.54±1.7690.63±7.27 t值6.2516.5766.1515.6906.0645.4138.072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观察组42干预前12.71±1.9713.11±1.6813.25±1.5114.12±2.0613.80±1.9614.21±1.7283.51±6.43干预后16.85±2.4117.01±1.8316.92±1.9317.85±2.3117.73±2.1217.37±1.87101.07±8.67 t值9.37910.38310.1259.4769.9039.63317.548 P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t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4740.4620.4850.4700.4810.4650.625 P干预前组间比较值0.6890.7040.6610.6940.6670.6990.485 t干预后组间比较值5.8236.3476.4026.2336.4576.1039.423 P干预后组间比较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目前发病率及发病人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临床上尚无法彻底治愈,具有较高的复发率。随着疾病发作频次的增加,患者社会功能逐渐丧失,最终发展成为精神残疾,给患者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11-12]。相关研究发现[13-14],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是影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既往临床应用的赋能教育对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15-16],因此本研究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康复中的临床价值。
心理弹性是指当人体面对各种挫折、压力及精神打击等应激时,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的能力,也是通过灵活适应外部环境突然改变从负性事件中恢复过来的能力[17]。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会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及社交减退、心情低落等表现,导致其心理弹性水平低下,进而加重患者的症状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伤害他人或自杀的不良事件。心理弹性低下和不良心理情绪互为因果关系,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过程,从而阻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正常回归家庭和社会[18-19]。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理弹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可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分析原因在于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鼓励家庭主要照顾者协助患者顺利完成确定问题、表达感情、设立目标、制订计划、效果评价等基本步骤,使得患者能够重新认识、分析和接纳自我,以积极、乐观、平和的心态面对各种困难及来自社会的偏见与歧视,进而有效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水平。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精神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分析原因在于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同时激发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庭主要照顾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疾病相关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家庭主要照顾者监督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消除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更好地协助患者坚持按医嘱服药,增强其治疗依从性,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减少疾病复发。此外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可明显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原因在于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强调和重视患者家庭的和谐关系,鼓励家庭主要照顾者共同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强患者自我管理的信心,同时还起到鼓励、引导和监督患者管理自我健康的作用,最终营造一个更加亲密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可明显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精神症状及自我管理能力,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