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恩慧
(1.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3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建设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8)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连续承扬、开放传播、创新发展等特征,具有独特的文明传承价值和现实教化意义。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要求“体”和“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开展能动的、理性的、动态的传承与创新行动,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和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为促进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初步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体育文明蕴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其中包含丰富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功能。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是体育文明薪火相传、兴旺发达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对其保护与传承具有内生性需求。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至今,彰显了守正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新时代新征程,把握时代方向,吸收时代要素,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
体育文化是人类基于主体生存与发展需求而建构的一种文化。早期的古代社会生活、生产落后,自然灾害频繁,故古人寿命普遍偏短。但他们不断形成了对运动促进健康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不断习得了体育健身养生方法。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古人的体育活动与狩猎、游牧、耕种等相关联。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运动不断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也随之丰富起来,相应地出现了“导引”、围棋、蹴鞠、太极拳等活动。不少体育文化活动还掺杂于民间、民俗等仪式中。江湖海滨的人们则喜爱水上运动。倡导和谐共生、天人合一,表达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这是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价值呈现。竞技类体育文化项目中内蕴的则是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原生态的体育文化项目更是展现了特有魅力。
广泛的、持续发展的传承范式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想样式。提倡大众参与的体育文化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奠定了新中国群众体育思想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和比赛逐步增多。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举办体育比赛推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的范式。健康第一、人民体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等重要理念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实践中得到践行,由此获得更深远、更持久的驱动力。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改革开放引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逐步形成保护和开发统筹兼顾的生态发展链条。这一时期以体育赛会和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展示为契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展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日新月异。中国走向全球体育大舞台,传统体育文化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饱满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更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传统体育文化弘扬可以助推发展,促进软实力提升和人民健康素质提高。
新时代以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能够呼应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发展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更加全面的方式展开,贯穿于健康中国与体育强国建设中。实践证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汩汩涌流、鲜活生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载荷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在赋能乡村振兴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站在“两个百年”交汇期的新起点上,其传承与发展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创新,智能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兴未艾,传播方式彰显互动性、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数字体育已经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育文明的传承需要因势而新。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朝着智能化方向传承与发展,拓展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播空间,成为时代的呼唤。
智能体育领域的发展是体育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动地体现为数字化与体育的结合。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应用,实现技术、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提质增效与创新转型,这为推动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智能化发展提供重要条件。随着智能化的技术发展和场景应用,人民对“体育文化+人工智能”的向往愈发强烈,对产品和相关服务的品质及性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智能化发展在提供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如“线上+线下”,使用虚拟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特色数据库,塑造审美认知和沉浸体验的多维空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方面需要发挥的作用也更加重要。这也意味着从新的视野对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功能的创造性挖掘。
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人。要加强供需匹配,不断挖掘适应网民需求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这是体育文化传承和延续的特殊记忆与表达。要着眼扩大体育文化的优质产品供给,以新业态传承传统体育文化。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有利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加速传播与发展,有利于增强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入了解,有利于进行创意领先的产品和服务设计。
新时代以来,我们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下,特别是伴随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海外广泛传播,展现了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展现了我国平等、对话、包容、互借鉴的文明观。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成为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如中华武术凸显形神兼备、追求和谐统一,成为标志性体育文化项目。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做优做强是建设体育产业强国的需要。武术装备用品的国际化发展,仍有增长潜力。
近年来,我们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特别是南京青奥会、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体育盛会接连举办,提供了展示平台。这些重大赛会的开幕式、闭幕式,以及赛事过程和主要环节,有机融入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其作为“体育盛宴”全景式、立体化表演展示,是民族特色与现代场景的交融,实实在在地提升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建设体育强国、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
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交流合作”为主题的2023 年北京文化论坛呈现了新气象。专家学者表示,中国文化历来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随着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中华文化正在以新话语、新形式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形态日渐丰富多彩,方法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要把握机遇,深化体育文化交流,不断积极探索“走出去”、“走进去”方略,不断提升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必然。我们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要发挥传统体育文化的独特优势,促进人民群众在传承体育文化中不断提升文明素养、体育健康素养,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新时代大众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态势。传统体育文化,其经济文化形态和功能实际上正在因时而进。传统体育文化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以全民健身文化内涵提升乡村乡风文明承载着重要社会责任。然而,城乡区域发展还存在不平衡。有的地方对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相对不强。有的地方,参与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体育文化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落细,大众体育及民族体育旅游悄然兴起。增强城乡群众传统体育文化振兴意识刻不容缓。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体育文化在农村建设中得到发展,但还相对缺乏系统深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开展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融合度还不高。由于体育旅游成为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集运动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游客群体对乡村体文旅融合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要素之间甚至日益存在互为内容、载体的关系。这些短板和不足的存在,需要引起进一步重视,以促进旅游市场开发,彰显体育文化魅力。
综合域外经验和本土实践,我们观察到,村落传承是必要的传承路径。这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和情感有机连接的机制。深入挖掘当地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符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这一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积极推动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要加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建立健全体育文化工作协调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农村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要提升农民群众传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其参与乡村传统体育文化振兴。要增强文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完善农村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提升项目文化传播推广成效。要融合传统节庆,推动持续发展。
学校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场域内传播具有应然性。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校园、出校园。一进一出,促进传统体育文化“活起来”。因此,重视培养高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才,充分萃取和弘扬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精华,打造中华体育文化的共情场景,确保保护传承的整体性、可持续性,是新时代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需要采取的重要举措。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进行。民族体育活动是体育文化的独特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需要主动进行价值接续、文化传承的活动。然而,有的项目传承人老龄化、传习人群流失,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一些高校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有的相关学科专业比较薄弱,有的师资人才缺乏,有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高校之间环境条件等存在不同之处,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也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因此,高校应该按照因校制宜的原则开展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挖掘高校特色,加大专项科学研究力度,推动传统体育文化建设。要营造良好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跨越时空的体育文明的影响力,发挥体育功能,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内在气质、高尚情操。高校还要发挥人才优势,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译介,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体育作为人文实践通过身体行动嵌入社会交往体系。人文关怀在中华文化中本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关怀是现实的以人为本,而“人文”一词的内涵也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在注重人文关怀的语境中,不少人认为传统体育文化应当发挥文明传承与开放创新功能,形成内部与外部的双向互动,使其得以健康持续的传承发展。
射箭(射艺)、武术(国术)、赛龙舟等具有独特深厚的人文价值,在现代社会获得了传承发展的新空间。展现这些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内在人文关怀,要不断完善其保护传承的方案和发展的路径策略,充分发挥正能量。例如,其人文关怀要体现在促进身心一统,促进动静平衡、和谐互补上;要彰显自强不息,兼蓄竞攀;更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以人为本”。要从根本上激发大众对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兴趣,促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还要积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国际化赛事为载体,塑造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新形象。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们在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要坚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是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是体育产品服务供给,都要展现传统体育文化内在人文关怀,要激发精品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潜能。人文关怀始终贯穿传统体育文化承继与弘扬的全过程。有了人文关怀,传统体育文化更能彰显其魅力,有利于促进身体活动的情感认同,也有利于主动健康理念的广泛践行。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其是中国体育精神的重要底蕴和宝贵依托,呈现出独特东方智慧、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巨大文化向心力、辐射力、发展力。我们从多角度探寻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加大弘扬与传承力度,这使繁荣体育文化事业与体育文化产业、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合作具有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是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至今,历久而弥新,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究其原因,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离不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承发展的根本遵循。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科学指导,特别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胸怀天下、坚持人民至上。从创新发展来看,体育非遗是一种活态的传统体育文化,也需要双创转化发展,有效满足游客或居民的体验诉求。从开放发展来看,要践行“一起向未来”的理念,培育传承群体与促进代际传承相结合,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更大范围得以传承。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重要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寄寓着厚重的体育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新时代是坚定历史文化自信、彰显历史主动精神的时代。体育文明传承获得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与强劲的动能。对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无论是存量传承弘扬,还是增量创新发展,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烙印的特色产品,揭示了体育与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许多传统体育运动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让中华文化代代相传。例如,传统“导引”健身运动可让人的身体变得强壮,在新时代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又如,龙舟竞渡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方面彰显了“和合”。再如,应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需求,充分发掘与彰显传统体育文化助力“体医融合”的深度和效度。这是增进民生福祉的现实需要,在现阶段与未来阶段都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此外,我国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冰雪文化基因,如赛雪橇可谓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其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有助于冬奥项目、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格局是“更团结”的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调。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系统开放而包容创新的整体。既要更好地实现民族体育文化为人民所享,以有益养分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有效提升国民整体体质和健康水平;也要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新出彩。要坚持美美与共,优化传播内容,促进民心相通,拉近与国外民众的关系。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体育文化交流、体育文化合作以及经济贸易。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贡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始终坚持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穿其中。要发挥与东盟对接的区位优势,深化武术等传统体育文化交流。此外,要贡献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国智慧,着力提升我国体育的国际话语权。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让人不自觉会对先人的创新意识、智慧风范折服。基于其历史底蕴、时代价值,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媒体等为媒介,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代活力,更使得新时代中国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可以厚积薄发、提质增效,富有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宝贵精神力量。在体育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加深的态势下,我们将越来越重视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运用,使其能够在继承中得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将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步伐,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将迎来精彩纷呈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