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月梅
【摘 要】 新时期,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机器人、算法元素、人工智能、编程等广泛融入教育教学中,被现代教育学家誉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实践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教育工作者需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深度使用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机器人知识与技能,运用联机交互系统展开实践与发明创造,以具体的社会需求为目标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制作,在发展学生信息技能与编程能力的同时,推动其建立远大的目标理想,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探索更多机器人的组建方式,达成巧妙的统筹规划以及微观的调控等,致力于未来科技领域的创新,开拓奋斗,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
【关键词】 项目学习;机器人社团;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教学模式
新课标视域之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导向。核心素养之中,涵盖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思维、动手操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多个方面。在此过程之中,教师可充分运用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更加活泛、巧妙的氛围中探究各种机器人硬件的组建方式,分析算法与编程知识,在探究性活动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自然而然的组合,结合具体的目标展开自主设计创新实践,致力于成果的打造来融入自己的创意,优化各种算法与程序之间的衔接等,在调试中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探索热情。本研究以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打造高效能教学机制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迅猛。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一定是趋向于智能化,强调创造的。明确的导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多项国务院、教育部印发的政策文件,都明确指出了科技创新与教育之间的衔接性。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文件中,就明确指出了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全面倡议在中小学阶段引入并深度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提升编程教育的力度与广度。又如《教育信息化 2.0》之中,更是提出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充分明确了在教育中应引进先进的平台技术、智能教学助手、机器人等,明确指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再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使得编程教育、人工智能、创客教育之间达成融合。可以说,现如今,国家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深度推进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則成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概述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机器人教学的重点组成部分就是算法程序知识,很多的项目推进都是以社团为载体来进行的。巧妙的组织形式往往涉及四个方面,即实验操作模拟型、趣味体验交互型、科学计算探究型、发明与创造型等。具体来论述,其一,实验操作模拟型。其属于社团教学的常态,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将与机器人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作是教学的主体部分,将机器人本身当作是客观的学习与分析对象,目的在于掌握机器人的知识与技能,以本体知识的建构为导向。其二,趣味体验交互型。往往是指开发多种有趣、巧妙的机器人,充分运用联机交互系统,设计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的形态之核心是编写程序,将机器人设置为有效的控制端,加强机器人与计算机程序间的交互力度。其三,科学探究型模式。这种方式往往将“问题的解决”作为有效的导向,使得机器人的开发和运用,成为探究过程中的一种工具,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往往可以为学生的实践运用提供数据与信息,达成技术的支持。其四,发明与创造型。最为核心的特点就是“以具体的社会需求和目标”采用项目化学习模式,展开创造类型的教学。在此过程中,更加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综合性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辅助学生巧妙组合程序与算法,合作创造最优的成果。
三、全面深化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科学推进:设定社团人员选定机制
浓厚的兴趣往往是学生展开机器人探究学习,以及开发设计的活力源泉。换言之,只有在兴趣的支持下,学生才能够达成一种更加理想的状态,进而发挥出潜能,获取到最优的学习以及创造成果。所以,在实践之中,社团人员的培养首先应遵循学生的个人意愿,使他们在建立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参与到实践性的尝试运用过程中。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日常的各类活动,展开机器人知识的有效渗透,呈现各种高科技成果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建立对机器人的向往,联系生活需要,建立工作的目标理想和发展愿景等,进而保持坚定的意志和明晰的发展方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到社团及教学活动之中,有效规避遇到困难中途退出的状况。实践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社团人员的分组与合作,充分遵循科学性、互补性原则来划分不同的团队。考虑到机器人领域所具备的广泛性特点,设计有效的项目,开发具备不同能力的学生,使他们之间达成优势互补,在相互的引领与带动之下,各自发挥优势或者是付出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来展开研究学习以及机器人的开发等等。
(二)组织实施:规划社团教学的细化方案
阶段性的调研充分显示:很多学生在面对机器人学习的起始阶段,往往是怀着浓厚热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器人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往往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参与社团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法找到切入点的情况,更是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因此,实践之中,广大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特点以及动态性的情况,展开有效的统筹规划,设定出细化的教学方案,联系实施的过程进行进行的调整,充分保证耐心,做好严谨细致的工作,完善教学过程或培训方案:
其一,引导学生展开硬件的构建,把握机器人所存在的各个主体部分,渗透认真严谨的思想,启发学生明确任何程序的错误都可能会造成机器人故障,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二,学生通过合作展开任务的完成以及场地的搭建,培养学生明确团队的意义,归纳“机器人的构建以及设定的程序,往往是由众多人才、专家,历经无数的辛苦和研究时间而完成的”。其三,启发学生明确无论是怎样先进的机器人,都源于人类的设计以及操控,明确机器人的应用性,并且建立远大的目标理想,初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和使用的角度。
(三)实践参与:发展学生的信息技能
实践性的经历往往是学生内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发展思想意识的有效辅助。因此,在机器人社团教学的过程之中,广大教师必须明确实践参与的重要价值,不将教学活动停留在模式化、表层之中,而是需要设计更具有深度的项目,引导学生带入情境中,展开参与,不断明确更多机器人的组建方式,并且展开初步的尝试、练习等,全面强化学生的编程技能。
唯物主义辩证思想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论与教育体系是十分契合的。如“实践出真知”就充分论述了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操作之间所存在的衔接性关系。换言之,只有更具综合性的项目操作,学生才会获取到更加扎实的机器人硬件知识,而在搭建完成之后,学生也需要自行选择运用相应的编程平台,联系模拟仿真的操作,他们才可以掌握更多编程的方法,积累经验。比如把握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参数,有效计算出影响整体参数的原因,这个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更是能够使学生在整体调试的过程之中积累更多的方法。在一系列的实践布置工作之后,学生才会获得理性的成长,联系自己的动手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阶段性的积累与沉淀之后,学生则会获得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在更多硬件搭建与程序组合的过程之中,形成积累,强化学生的信息技能。
(四)人才培育:关注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企业的人才引进方向都趋于创新型。这一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也应全面体现。立足机器人的社团教学,更应呈现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导向,引导学生在灵活多变的环境之中,提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融入自己的创意等,进行有效的锻炼,联合目标导向,建立一定的创新思维。
某种意义上而言,机器人完成任务的硬件搭建方案灵活多变,同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能搭建出很多套方案,同一个学生通过优化组合也可以搭建出不同的方案。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多思考、勤反思、善沟通,虚心学习借鉴的过程,大家把各自的方案想法拿出来交流,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软件编程更是一个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形成严谨学习态度、缜密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优化程序的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精神。实践过程之中,广大教师应积极联合课程目标,对接一些学生的兴趣来设定相应的创造任务。提出具体的目标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代入其中,展开所学知识的建议运用,实现技能的巧妙组合,贯彻各种算法以及编程的应用等,致力于成果的构建,达成巧妙的统筹规划以及微观的调控等。
(五)凸显创造:強调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共享、交互,都是现代化教育理念之中的核心部分,学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跨越重难点,更是可以融合主体力量来搭建机器人成果。因此,在机器人社团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应明确学生合作的重要性,联系整体的设计、搭建、测试和排练(完成)等工作,来启发学生展开团队合作。在遇到问题与困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共同付出努力解决,与队员之间主动沟通,积极借鉴好的方法与经验等,达成一种相互引领与带动、相互付出的效果,培养学生与伙伴共同迈入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之上,成为学习共同体,致力于未来科技领域的创新,开拓奋斗。
可以说,机器人比赛是一项创新性科技教育和竞技活动,需要参赛者从申请参加比赛的阶段开始,进行设计、制造、编程、测试和排练等多个阶段的前期准备工作,并最终参与现场比赛。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建造和编程控制机器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目前高中生参加的主要是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竞赛是以弘扬科学技术、凸显创造与创新、强化团队贡献、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学生是以团队的方式参与比赛,比赛中是通过两人合作完成任务得分的方式来评判胜负,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分工合作,遇到问题去共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任务是一人就可以完成,有的任务必须两人配合才可以完成,比赛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三分钟,赛前准备的阶段两人既要分工又要合作。遇到问题能共同发现,协商解决。比赛过程中出现问题,能灵活应变,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赛结束,可以通过得分的情况找到较强的队主动沟通,吸取好的经验,提升自己。这种模式锻炼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更激励着学生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勇攀高峰,紧密协作,为成为未来机器人科技领域的开拓者而努力奋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机器人社团教学是模式,近几年来伴随科技的发展而契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深化机器人教学,可以为我国教育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积极明确未来的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深度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加大机器人编程教育的力度,打造社团教学的常态化,展开创造类、实践型的教学,辅助学生巧妙组合程序与算法,各自发挥优势或者是付出力量,合作创造最优的成果,在更多硬件搭建与程序组合的过程之中,联合目标导向,建立一定的创新思维,凸显创造,进入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领域中,达成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吴振兴. 机器人社团教学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实践与探索[J]. 考试周刊,2016(83):176.
[2] 闵芳芳. Robosim虚拟机器人平台教学资源库的应用研究——以七年级机器人社团课程“智能农业”教学为例[J]. 江苏教育,2022(60):33-35.
[3] 冯建新,张永红,李震寰. 中小学机器人社团STEM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02):92-96.
[4] 吕冬. 机器人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 电子技术,2021,50(11):182-183.
[5] 白利国.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机器人社团活动中的探索和实践[J]. 学苑教育,2020(06):11.
[6] 赵悦芳,秦健,上官林,等. 中学机器人社团教学的框架构建研究——以M学校能力风暴机器人社团课为例[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07):41-45.
[7] 袁赣涛,崔婧. 项目学习下中小学机器人社团教学模式分析[J]. 科教导刊:下旬,2018(27):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