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巧燕,陈 玉
(1.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2.临安区科技局 浙江,杭州 311300)
“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1]。中央从2012 年起连续多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出了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性[2]。2021 年12 月,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新格局,不断健全农民培育制度,完善农民培育体系[3]。立足“十四五”规划,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可为乡村振兴输送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目前,针对不同培育目标,遴选各类培育对象的标准,分类型、分产业、分等级的培育内容,培育过程标准,培育效果评价标准等各类标准均存在缺失、缺位现象[4]。导致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评价缺乏具体的依据和标准。因此,培育对象的遴选、培育需求对接、培育内容设计、培育评估体系完善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的关键。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须遵循“精准培育”原则,着眼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科学遴选培育对象[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每个农民都应当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资源相对有限,因此,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征、产业结构、并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体特质等方面,精准地遴选出可培养、能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通过综合评估个体特质,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选拔,可以确保培育对象的素质和潜力,提高培养效果和人才质量。选拔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考察培育对象对农业的兴趣和热情程度,是否对从事农业相关工作持有积极的态度。这能够增加其学习和投入的动力;其次需要评估培育对象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包括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以及适应农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再次需要关注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否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潜力评估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需要考察农民的创业意愿和农业责任感,是否愿意承担起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责任。
通过将地域特征和产业需求纳入选拔标准,可以确保培育对象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出更适应地方特色和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培育对象的特点和优势。例如,某地区土壤适宜果树种植,就可重点选拔对果树种植感兴趣且具备相关基础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其次,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需求,选择与当地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这要求一方面要考虑政策支持,即相关政策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导向,选择符合政策要求和导向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可以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帮助其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当地的产业发展重点,考察农民在相关产业中的经验、技能、潜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对相关产业的认知度和意愿,选择具备相关背景和潜力的农民作为培育对象,以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培育对象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培育对象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中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和培养目标来确定最佳的培育对象。
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参与教育培训中学习需求的特殊性是由其年龄、主要来源、职业发展阶段以及经营产业类型等农业生产特质所决定[6]。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背景和需求可能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和区分。这就需要开展详尽的需求调研工作,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访谈等方式收集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群体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依据“重点年龄阶段”“职业发展过程”“农业经营规模”“农业产业类型”等进行精细化分类[6],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目标,精准确定培训内容、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确保培训计划与农民的需求相匹配。同时在培训方式选择上,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培训,可以引入如线上课程、现场实训、实践实习等方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农民的学习需求,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效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对接,通过与产业农合联、农民合作社、农村企业、地方政府等相关方进行访谈、问卷调查或座谈会等,了解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所面临的困难、痛点和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农民在相关领域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通过与产业方面的合作和对接,根据产业需求,确定培训内容,使培训与现实产业需求相匹配,培养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培训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仅停留在传统农业生产培训方面,对高品质的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较少,且培训内容更新较慢,不能从各地区不同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脱离农民真实需求[7],需要根据培育目标和技能缺口来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向。
在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和与农民实际需求相符的培训目标,可以包括提高农民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与转型、培养农民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等方面。
针对培训目标,分析农民在相关领域的技能缺口。可以通过与专家、行业从业者等进行交流和讨论,确定农民在数字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短板,进而确定培训的重点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在于其独特的职业属性和综合性的职业技能,作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和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特点,同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通过接受再教育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水平[8]。因此,设计培训内容时,一方面需要根据培训目标和可能存在的技能缺口来确定培训重点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和培育对象的来源和层次来重构培训体系。
3.3.1 按培育目标设计培训内容
通过调研,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主要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质量与竞争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以及综合管理能力,围绕以上目标设计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掌握数字技术的应用方法,提高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当前农村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变化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品牌质量与竞争力。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农产品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策略与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农民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他们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发展新业态、创造新价值。提高农民综合管理能力。培训内容涵盖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知识,帮助农民了解合作社的优势和运作模式,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协作与协同发展,提高他们的资源整合利用能力。
3.3.2 按培育对象来源和层次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前职业培训,已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中职业培训以及作为农业大户、合作社带头人、产业农合联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职后职业培训的不同培训内容,以满足不同来源、不同层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力资本积累中对职业教育的需求[9]。职业培训包括职前、职中和职后三个阶段。
职前培育阶段是指在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之前的阶段,旨在为他们提供基础的农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以帮助他们进入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同时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帮助农民了解就业机会和市场需求,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职中培育阶段是针对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最主要的阶段。应注重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民在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农民进行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规划;职后培育阶段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后续的发展和提升阶段,重点是支持他们的职业发展、持续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和乡村社会进步(见表1)。
表1 新型职业农民职前、职中、职后的培育重点内容对比
总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民,所选择的学习内容重点、学习方式、参观考察目的与基地层次都应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和适应性[6]。
现行的培训政策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缺乏对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等方面的监督与考核,更欠缺对培训后农民的就业能力、培训专业领域相关职业的从业度等方面的跟踪与效能反馈,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还停留在培训的“数量”层面,尚未延伸到“质量”阶段[10]。如何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估体系是一个挑战,除了对培训过程进行评估外,还需要关注农民在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和成果。
评估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评估的目的和具体评估内容,确定评估的重点,例如知识技能水平、经济效益、创新能力、社会影响等方面。
根据评估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评估指标应该能够量化或描述培育效果的各个方面。评估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测试、观察记录、面试等,评估指标与方法如表2。
表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评估指标与方法
这些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综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就业、创业、经济、技能、职业发展、创新能力、社会影响和参与满意度等方面的效果,全面评估培养效果的优劣。
根据设计好的评估指标和工具,收集相关数据。这可以通过考试、实地观察、统计数据、访谈等方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分析等,以揭示培育效果的特点、趋势和差异。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培育效果进行解释和评估。将数据结果与设定的评估指标进行对比和对照,分析培育效果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同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利益相关者,包括培训机构、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定期与参与培训的对象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对培训内容的反馈和意见,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培训内容,确保与实际需求的匹配性。定期进行评估和监测,跟踪培育对象的发展和变化,持续评估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培育效果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进一步提高培训的匹配度和针对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包括初期的培育对象选拔、前期的需求分析、中期培训内容设计、后期培育评估与反馈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培育体系的闭环。同时,要注重培训的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进展和实际需求,提供多层次、多领域的培训课程;实施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方法;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培训效果评估。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