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布鲁氏菌病及其防控措施

2023-12-14 10:35羊菲
新农民 2023年33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临床症状流行病学

羊菲

摘要:当前,我国猪布鲁氏菌病呈现高发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生猪及其产品贸易流通加快,该病不仅影响猪只的繁殖性能,而且会对生产管理技术人员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危害公共卫生安全,阻碍养猪业健康发展。为此,本文重点对生猪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危害、诊断及防控措施一一介绍,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猪;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控措施

每年的春季3~4月份和产仔高峰期7~8月份是猪布鲁氏菌病的高发期。该病为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会给猪只及人的健康造成威胁和影响。目前,我国暂将该病列为二类疫病,是法定通报傳染病之一,该病具有危害性大、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征,临床上患病公猪会出现睾丸炎、附睾炎,母猪会出现流产,因此,行业管理、技术人员和饲养员要密切留意猪只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并诊断治疗,减少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猪布鲁氏菌病的病原为布鲁氏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其形态各异,可呈球杆形、球形,无鞭毛,无法运动,在37℃温度、pH为6.6~7.4的环境下生长最为迅速。布鲁氏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猪种布鲁氏菌病包括1~5型,其中,我国1型和3型最为常见,致病性最强。病菌不具备较强的环境抵抗力,在粪污、土壤中可生存1~4个月,在肉制品中可生存2个月,阳光暴晒4 h即可灭活。布鲁氏菌对常见的消毒剂均非常敏感,如: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来苏儿溶液、氢氧化钠、烧碱、新洁尔灭溶液等,短时间内均可将其快速杀灭。布鲁氏菌不耐高温,70℃只需5 min即可杀灭细菌。药敏实验表明,该病菌对四环素、链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呈高度敏感性[1]。

2 流行病学

生猪布鲁氏菌病常见菌型为1型和3型,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及带菌猪,健康猪直接接触患病猪及其排泄物、分泌物后即可感染发病,或通过间接接触被病猪及带菌猪污染的饲料、饮水后亦可患病。猪场靠近羊场、牛场时,极易造成布鲁氏菌病的交叉传播。该病可由猪等动物传染到人,但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猪布鲁氏菌病感染不分品种、性别以及日龄,尤其是妊娠母猪、性成熟公猪的患病率更高。病菌主要经消化道、生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传播,新疫区以急性暴发为主,老疫区发病较轻。猪布鲁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春季3~4月份和产仔高峰季7~8月份步入该病的高发期。病菌侵入机体后进入淋巴结,大量繁殖,然后随血液流至肝、脾、骨髓、关节囊、腱鞘、睾丸、乳腺多个脏器、组织长期存活、繁殖,病猪长期带菌,产生持续性危害。生猪养殖时,若没有及时接种疫苗,遭遇冷热运输应激,环境状况差,营养不良,卫生不洁,饲养密度过大,会极大地增加猪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

3 临床症状

3.1 患猪临床症状

母猪患病主要表现为流产,妊娠第3个月是流产高峰期,母猪流产之前其阴唇、乳房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现象,阴道流出的分泌物呈脓性黏液状。流产的胎儿多为死胎,僵尸胎。母猪流产之后1周左右即可自愈,但阴道会持续排菌1个月。个别流产母猪会出现胎衣不下的现象,进而诱发子宫内膜炎等,导致母猪后期发情异常,屡配不孕,即使受孕也极易流产。

公猪患病主要表现为睾丸炎、附睾炎,睾丸体积增大为正常的1~2倍,异常坚硬,局部有热痛感,病猪性欲明显下降,有的丧失性欲。久治不愈的病猪,睾丸逐渐萎缩,丧失种用价值。

此外,患布鲁氏菌病的猪只极易出现皮下肿胀的现象,关节发炎,有疼痛感,影响正常行走,导致跛行,椎骨若出现病变,则后肢麻痹。

病理变化:剖检母猪子宫、输卵管等可见,子宫黏膜遍布2~3 mm的小结节,颜色为淡黄色,结节质地较硬,切开之后流出一些干酪样的物质。小结节数量过多时,会逐渐融合成大斑块,呈不规则状,子宫壁增厚,子宫内腔狭窄。同时,母猪输卵管亦可出现结节性病变和输卵管堵塞等病变。检查子宫阔韧带,可发现有小肉芽肿,呈不规则状,颜色为红色。

公猪剖检可发现睾丸、附睾出现坏死灶、化脓灶,呈豌豆般大小,病变部位沉积钙盐。个别猪精囊发炎。

此外,病死猪剖检还可以发现关节出现病变,四肢肿胀,滑膜炎,腱鞘炎,后期发展为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炎。

3.2 人兽共患的病人表现

布鲁氏菌病给人带来较大的危害,患猪是主要传染源,在猪布鲁氏菌病发病区内,人的感染率为10%~30%,人和人之间不会传染。布鲁氏菌对人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为2~3周。急性型患者初期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包括发烧、流感、头痛、关节酸痛、四肢乏力、神经疼痛等,个别患者出现寒战、流虚汗、游走性关节疼痛等。还有的会出现泌尿系统炎症,肝脏、脾脏以及淋巴结水肿等现象。慢性型患者大多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关节、肌肉反复疼痛,骨关节器质性损伤,个别患者会还可出现精神沉郁、失眠、注意力差等 [2]。

4 诊断

4.1 常规诊断

猪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时,有经验的兽医人员结合该病的流行特点(春季3~4月份,产仔高峰季7~8月份高发)、临床典型症状(母猪流产、公猪睾丸炎和附睾炎)、病理变化(子宫和输卵管病变、精囊病变),即可做出相应的诊断,如需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4.2 实验室诊断

目前,生猪布鲁氏菌病实验室诊断常用两种方法:(1)血清学诊断法,该法是基于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初次筛查时使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确诊时使用试管凝集试验,最终确诊。(2)病原学诊断法,无菌取病死猪的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变组织、流产胎儿胃内容物、流产胎衣等,将其制作成抹片并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最后,利用显微镜检查,若发现有红色、球杆状的菌落即可确诊。

此外,细菌分离培养实验、PCR技术对猪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诊断亦有着重要价值。

5 防控措施

5.1 加大宣传力度

猪布鲁氏菌病高发背景下,畜牧防疫部门要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广大养殖场(户)的防控意识。要成立专门的宣传部门及队伍,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达到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一方面,要继续发挥传统发放宣传单页、手册等方式的作用,促使养殖人员意识到布鲁氏菌病的巨大危害性,进而积极做好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微信、抖音等新媒体的应用,通过制作短视频并推送给养殖人员,帮助其掌握生猪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技术要点,提高生猪布鲁氏菌病防控效果,有效预防猪布鲁氏菌病的发生。

5.2 加强日常管理

猪布鲁氏菌病防控中,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无论是养殖场,还是散养户,都要增强布鲁氏菌病日常管理意识,制定科学的日常防控方案,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要保持适宜的密度,结合猪的日龄、性别、品种等因素及时分群,避免密度过大。要保持猪舍有良好的通风和光照,保持猪舍干燥,及时排出猪舍内的氨气等污染气体,换入新鲜空气。要做好防寒避暑,避免猪群遭遇冷热应激。要妥善处理粪污,避免造成污染。做好防鼠驱蚊驱蝇等工作,防止传播致病菌。

5.3 严格引种检疫

生猪及其制品的频繁调运是导致猪布鲁氏菌病传播扩散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引种检疫工作非常重要。养殖人员要树立自繁自养意识,组建优质健康繁殖群体,尽可能地降低引种频率,防止引入患病猪及带菌猪。必须引种时,应进行严格的引种检疫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避免从疫区引入患病动物。引种猪应至少隔离饲养3~4周,隔离期满并进行1~2次检疫无异常的情况下再合群饲养,切记不可过早合群饲养,避免处于潜伏期的猪突然患病造成危害。隔离期间做好消毒、免疫等工作,有效降低猪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

5.4 定期检疫净化

生猪养殖时,要增强检疫净化意识,制定科学的检疫净化制度,明确检疫净化流程和要点,将检疫净化工作落到实处。建议所有豬只每季度至少进行1次血清学检验,直至连续得到2次阴性结果。断奶仔猪4月龄时进行血清学检验。每次配种前也要进行检疫,确保布鲁氏菌病检疫阴性方可配种。通过检疫的方式,及时了解猪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阳性猪,一定及时上报疫情,严格按照防疫部门规范要求隔离淘汰处置阳性猪,切断传播途径,实现对猪群的有效检疫净化,避免疫病传播扩散。

5.5 定期清洁消毒

生猪养殖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非常关键,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重要举措。养殖人员要增强清洁消毒意识,制定完善的清洁消毒计划,每日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水,并用水冲刷地面,减少粪污残留。要明确消毒的重要性,选用敏感性消毒剂进行消毒,如:来苏儿溶液、烧碱、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百毒杀等等,最好轮换使用上述消毒剂,防止出现耐药性现象,提高消毒效果。消毒时要对墙壁、地面、槽具、围栏、道路、粪污、进出入人员和车辆展开全面彻底的消毒,杀灭环境中潜藏的致病菌,为猪只生长营造健康的环境。要控制好消毒频率,夏季和疫病高发季建议每周消毒2~3次,发生疫病后建议每天消毒1次,其他时期每月消毒2~3次即可[3]。

5.6 科学配制日粮

生猪养殖过程中,保持均衡营养是提高抵抗力,降低各类疫病发生率的重要举措。所以,养殖人员科学配制日粮,综合考虑猪只的日龄、用途等因素灵活调配日粮,保持日粮营养均衡,具备良好的适口性。以妊娠前期的母猪为例,是布鲁氏菌病高发群体,其日龄配制参考:玉米25%、麸皮12%、统糠51.22%、炒豆粕8.57%、磷酸氢钙1.6%、食盐0.33%、添加剂1.5%。针对使用成品料的养殖场(户),要从正规厂家、途径购买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饲料质量达标,满足猪只生长对多种营养元素的需求,提高抗病力。与此同时,要妥善保管饲料,将其放置于干燥、通风的位置,避免雨淋,防止饲料及原料发霉变质。要定期检查饲料,若发现有霉变现象,则禁止喂食猪只,避免对其健康造成影响。

5.7 计划免疫

目前,接种疫苗是防控猪布鲁氏菌病最为简单、有效、经济的手段,因此,养殖场(户)要充分意识到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当地、本场猪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接种计划、确定免疫程序,严格按照程序落实免疫工作,实现对猪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控。现阶段,我国猪布鲁氏菌病常用疫苗为猪种布鲁氏菌病活疫苗(S2株),要严格控制接种量和途径,该疫苗可口服、可肌注,口服时每头猪2头份,间隔4周后再口服1次,后期每年口服1次即可。肌注时每头猪2头份,间隔4周后再肌注1次,后期每年肌注1次。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母猪免疫时可采用口服法,禁止肌注。开启的疫苗要当日用完。接种疫苗前后3~5 d,禁止服用抗生素、免疫抑制类药物。肌内注射免疫前,要做好局部消毒工作。接种疫苗后若出现重度不良反应,要及时注射肾上腺素予以救治。

5.8 重视人员防护

猪布鲁氏菌病属人畜共患病,为降低人患布鲁氏菌病的概率,做好人员防护工作非常重要。感染布鲁氏菌病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饲养人员、屠宰人员、兽医等等,尤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皮肤有伤口时不可接触患病猪。接产、饲养、屠宰时,应当佩戴乳胶手套、帽子、口罩,穿工作服或防护服。禁止人畜混居,经常做好环境消毒工作,杀灭致病菌。人员应当树立良好的防护意识,禁止食用未煮熟的内脏、肉制品。禁止屠宰贩卖阳性猪。患病猪及其排泄物、流产胎儿、胎衣、阴道分泌物,均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焚烧、深埋、化制等等,禁止随意丢弃到荒野、河流中,避免疫病传播扩散,减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减轻布鲁氏菌病对人的危害。

5.9 及时扑灭疫情

养殖人员要密切留意猪群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有猪只出现异常,要及早隔离、诊断,确诊为阳性的病猪,建议及早扑杀处理,防止疫病传播扩散。流产母猪、胎儿胎衣,要进行消毒深埋处理,消毒时使用敏感消毒剂,如:来苏儿溶液、生石灰等,杀灭致病菌。针对较贵重,症状较轻的病猪,可尝试对症治疗,经药敏实验后选用敏感度较高的药物,如:四环素、链霉素、大观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等等,建议联合用药,如:四环素+利福平、多西环素+链霉素等,提高治疗效果。患病猪治愈后依然可以排毒带菌,所以一般不建议治疗,及早淘汰为宜。

6 结语

综上所述,生猪布鲁氏菌病高发背景下,要充分意识到该病的巨大危害性,分析该病的发病原因,明确流行特点,进而制定完善、有效的防控措施,重点做好科普宣传、日常管理、引种检疫、检疫净化、清洁消毒、日粮配制、免疫接种、人员防护、无害化处理等几项工作,有效降低猪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针对已患病的猪,则要及早扑杀处理,防止疫情扩散。针对尚有治疗意义的猪,可尝试隔离对症治疗,结合病情症状,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科学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推动养猪业良好发展,促进畜牧经济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 张珊珊.人畜感染布鲁氏菌病的调查报告[J].福建畜牧兽医,2019(6):30-31.

[2] 丰华义.猪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9(4):20.

[3] 李琳,苗俊彪,姜力.猪布鲁氏菌病的诊治[J].猪业科学,2021(8):81-82.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临床症状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