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波
摘要: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市场需求强劲,它们的种植量一直很大。为了提高我国大豆、玉米间作的整体产量,我们利用20余年的时间,建立了“两协同一调控”的资源利用与株型调控模式,形成了“品种选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的核心技术,以及“减肥一体化、化控抗倒、绿色防控”的配套技术。文中介绍了复合种植技术,分析了种植优势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技术推广经验,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
玉米和大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常规种植作物,它们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各个地区,种植面积较大。随着人口的增加,传统的玉米和大豆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引进新的种植技术,以达到利用有限的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的目的。
瓮安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特别重视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和普及应用,增加粮油单产和总产,使瓮安农业稳步健康持续发展,保障瓮安粮食安全。近年来,瓮安县承担实施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项目,本文重点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保障玉米产量不减产的基础上,增收了一茬大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概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即大豆、玉米分带间套种植,也就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同时种植大豆、玉米两种作物的种植模式,通过对玉米、大豆种植行间距的合理调整,进行合理密植,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空间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达到增加粮油总产的种植模式。
1.1 种植模式
瓮安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主要有2种模式:即“2+2”和“2+3”即两行玉米间套2行或3行大豆种植模式。
“2+2”即“2行玉米间套2行大豆”种植模式,分厢带距为1.6 m,种植要求相同作物行距40 cm、不同作物行距60 cm,单株种植株距玉18~20 cm、豆8~10 cm,双株种植株距翻1倍。即玉米行距40 cm、单株种植株距18~20 cm(双株种植株距36~40 cm);大豆、玉米间距60 cm,大豆行距40 cm、单行株距8~10 cm(双株种植株距16~20 cm)。
“2+3”即“2行玉米间套3行大豆”种植模式,分厢带距为2.4 m,种植要求相同作物行距40 cm、不同作物行距60 cm,单株种植株距玉18~20 cm、豆8~10 cm,双株种植株距翻一倍。即玉米行距40 cm、单株种植株距18~20 cm(双株种植株距36~40 cm);大豆、玉米间距60 cm,大豆行距40 cm、单行株距8~10 cm(双株种植株距16~20 cm)。
1.2 品种选择
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要注意选择适宜本地区生产的高产、抗病的紧凑型玉米品种,如新中玉801、贵农玉188等;选择耐荫、抗倒伏的优质的大豆品种,如齐黄34、黔豆11等。
1.3 播种时间
由于大豆、玉米生育期不一致,收获期也不同,根据地方农户种植习惯,可以安排大豆、玉米同期播种或分期播种,及时在播种时,按照种植模式要求,采取分带同时播种,但存在收获时期不一的缺陷;或是按种植模式要求,在玉米种植带先播种玉米,待玉米出苗整齐(大约玉米播种15~20 d)进行中耕除草追肥提苗时,于大豆种植带播种大豆,可以达到大豆、玉米同时收获。
1.4 测产验收
在收获时节,农技人员要临田测产验收,单位面积产量:“2+2”种植模式玉米在420~450 kg、大豆在70~80 kg;“2+3”种植模式玉米在380~400 kg、大豆在100~120 kg。玉米单产分别比当地玉米前3年平均单产340~360 kg增产80~90 kg和40 kg。
2 大豆、玉米带状栽培技术的应用优势
2.1 提高作物产量
大豆与玉米品种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植株高、根系分布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两者的差异,科学地进行种植密度的分配,实现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不影响大豆、玉米的生产品质,增加其产量。而大豆和玉米在吸收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同时,还能产生有利于对方生长的营养成分,这就形成了营养互补的现象,有助于方更好的生长。
2.2 合理利用光热资源,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及自然等方面的优势,达到优势相互补充。玉米喜光、喜温,是目前最为普遍的C4作物,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而较低的光补偿点;而黄豆属于C3级,对阴凉的适应性更强一些。在C4与C3套作中,只有高秆与低秆、长小叶与圆叶的比例匹配,才能充分发挥气、光、温、水等多种养分优势,从而达到优势品种互补、协同增产的目的。特别是分带种植后,玉米宽行改善了通气透光条件,增强了玉米生长的边行优势,增加了单株玉米产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另外,玉米-大豆間作还可增强作物的抗逆性,通过玉米-大豆间作,改善了作物间通风透光条件,可以降低土壤的蒸发,增加土壤的湿度,从而增强了大豆、玉米生长的抗旱性,达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茬大豆的目的。
2.3 生态效益显著
玉米与大豆套种符合“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方针,同时,它也与资金节省、环保等原则相一致,对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与玉米、大豆进行养分补充,可使作物根系的固氮量提高10%,磷、钾肥利用率提高15%~20%。套种的玉米,每一种作物的施肥量要比普通的单种作物减少5~6 kg。可使杀虫剂用量减少10%~15%。
2.4 降低生产成本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栽培技术通过对作物种植间隔进行科学规划,在适宜区域可以实现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了农机具推广的利用率。运用这一技术,配合农业机械化设备,既可以减少种植与人力成本的支出,又可以减少种植资金的投入,达到农户的经济收益最大化。
3 存在的问题
3.1 大豆种子供应区域性不足
当前,大豆种子的需求量很大,但有些地区没有对其进行优先的预算与安排,导致前期的采购和组织工作无法按农事时节正常顺利地开展,从而对后续的规范化种植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规范化、标准化的顺利完成。
3.2 品种选择不科学
在大豆品种的选择上,地区没有根据自己的区域特征和环境,对大豆的生长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往往会出现盲目的选择,导致大豆和玉米的品种不能适应当地的土壤,比如在高海拔地区选择生育期过长的品种,作粒用大豆的区域选择鲜食大豆专用品种,玉米品种选择了平展型、植株过高的品种。
3.3 种植密度不足
种植密度问题也是影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工作难以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密度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产量,如果密度不够,就会造成大豆和玉米的行株距过宽,也会造成大豆和玉米之间的间距不规范,造成种植密度不够,大豆和玉米无法正常生长。
3.4 病虫害影响
豆类和玉米类作物的生长也会受病虫害的影响,有的地区对除草工作不够重视,也没有对病虫和农作物进行有效的预防,致使豆类和玉米类作物的种植受到了严重影响。
4 对策措施
4.1 合理确定两者种植行数
大豆-玉米条带组合方式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当大豆-玉米条带组合方式在6行内种植,玉米的产量与单一种植玉米的产量相差不大,且可获得较多的大豆。在不同地区,大豆和玉米的行数应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机器收割的宽度来决定,保证了产量,又考虑了方便的收获。
一般来说,大豆的收获期是103 d,比玉米的收获期要晚,所以“横头”区只有玉米可以种,因为“横头”区的玉米行太多,会影响到大豆的透光性和透光性,所以为了减少玉米的种植行,就把玉米的种植行开得更近一些。若采用错时、先播后播的方式,以“横头”方式播黄豆为最佳。
4.2 大豆应适墒播种
通常,黄豆的种子要埋在2~3 cm深的地方,由于种子埋得太深,容易引起抽穗困难、秧苗衰弱和抗逆能力下降。在大豆和玉米错时种植时,必须密切关注土壤水分的变化,以免错过最好的播种量。
另外,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通常在4月10~25日,是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时间。要注意,在播种之前,要进行灭茬。此外,还应注意种植方式,不同种植方式所种植的大豆、玉米,其施肥量也有一定的差别。另外,在播种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规范,选择机械播种时,要匀速直线前进,对机械式排种器,其行进速度通常不超过5km/h,要及时补充种子、肥料,要进行转弯时,要将机械播种机提升,这样才能避免机械产生变形损伤,而且,在进行播种时,不能对机械进行急转弯或倒退,这样很容易对播种机造成损坏。
4.3 科学防治病虫草害
大豆和玉米混播在控制病虫害和草害的同时,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现象。对于杂草的控制,既要有科学的依据,也要有使用化学除草剂的方法,在二者一起播种的时候,可以使用96%的精异丙甲草胺或96%的精异丙甲草胺+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来进行播后封地。同时,应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匀苗、中耕、追肥等,在二者错时播种时,可选用玉米和大豆专用除草剂进行茎叶定向除草,避免药剂喷洒到邻近作物上引起药害。此外,还应加强对病害虫的绿色防控,有关人员应在田间进行监测调查,以便及时地发现病虫害,一旦发现,可以及时地进行病虫情况发布,以便有关部门能够科学地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大豆病虫害,主要以根腐病、豆荚冥为主,而玉米则要多注意草地贪夜蛾、黏蟲、玉米冥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物种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也可以使用免疫诱抗、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
4.4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通常,在大豆、玉米生长阶段,水涝灾害较多,因此,在大豆、玉米的种植工作中,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对天气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将损失降到最低。
在干旱天气下,大豆苗期的干旱天气能够让大豆的根系下扎,有利于蹲苗,但也很容易导致叶片失水,这就要求有关的种植人员及时地给大豆浇水。如果遇到大风天气,在玉米的生长后期,可以进行适当的叶面肥的喷洒,可以有效地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同时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病虫害防治效果。针对洪涝灾害,有关工作人员要事先做好沟渠的排涝能力,在遇到对应的强降水天气时,能够及时地进行排水。此外,由于洪涝灾害还会造成土壤中的养分大量流失,因此,在后期,还应对大豆和玉米进行追肥,确保大豆和玉米有足够的营养,从而能够更好地生长。
5 技术推广措施
5.1 做好宣传工作
当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利用先进的机械设备进行大豆、玉米的种植,能够为提高其产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经济效益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今后的农村工作中,有必要加大对这一技术的宣传普及。这既能降低农民的投入费用,又能大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保证农民的发展水平。
5.2 加大示范作用
为了确保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为农户所接受,农技部门可以深入各地,通过开展实验,讲解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各种优点,让农业从业者进行仔细观察,并在实践中进行深度推广。农业生产者在理解了这项耕作技术的有效性后,就能把这项技术有效地应用到他们自己的土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种植技术可以在各方面进行推广,从而为瓮安县大豆和玉米种植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6 收获
在大豆,玉米成熟的季节,也应进行科学的收获,收获有3种方式,即先收玉米后收大豆、先收大豆后收玉米、二者同时收获,因此,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收获工作。在豆-玉米双作技术模式下,大豆和玉米的收获时间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当籽粒大豆的叶片全部脱落,茎变黄,荚果变褐,籽粒呈现出椭圆形的时候,就应该选择一个晴天进行收割,收割之后要及时地进行晾晒,5 d之内要用大豆专用脱粒机或者人工脱粒,脱粒之后要及时地晒干并储存起来;新鲜的黄豆,在籽粒饱满的时候,适时摘下出售。籽粒玉米要在玉米苞叶发黄,籽粒饱满坚硬的时候,适时收割,自然晾晒,然后储存;鲜食型玉米的采收时间为20~25 d。
7 结语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当前瓮安地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技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在实际的土地种植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地推广该技术,让广大农户全面地掌握此项技术。
参考文献
[1] 佚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省级大轮训圆满结束[J].中国农技推广,2022,38(1):98-99.
[2] 杨科,徐红丽,许靖宜,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40-42.
[3] 罗艳,赵健,段晓红,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研究初报[J].宁夏农林科技,2020,61(12):1-3.
[4] 胡文志.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9(17):57.
[5] 李诚永,汪成法,王俊杰,等.大豆玉米间作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与效益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7):64-65.
[6] 张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效技术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23(8):46-48.
[7] 刘秀菊,蔡文秀,李思梦,等.济宁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J].农业科技通讯,2023(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