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桐桐 肖梦启 闫晓明 曹志华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23;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41;3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 230088)
柳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之一,其在发展过程中曾濒临失传[1],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传统柳编重获发展空间,逐渐发展成为绿色产业并广受人们喜爱[2-3]。在乡村振兴及人们对手工艺品需求量增大的背景下,柳编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与市场完美对接,带动百姓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迸发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4],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
沿淮传统柳编是以簸箕柳、杞柳等木本植物枝条为主要原材料的一项传统编结手工艺。杞柳为杨柳科柳属灌木,常生长于河边或湿草地等地[5],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地、河堤、湿草地、沼泽、河滩等地。簸箕柳品种多样,主要有大白皮、红皮柳和青皮柳,可一次种植后多年收条,例如安徽省阜南县种植品种主要为青皮杞柳,其优点为生长快、发条率高、柳条细长有韧性、产量高,适宜编织等。
目前,我国柳编制品主要分布在黄淮流域和汉江流域,如安徽、湖北、山东、内蒙古及河南等地区,其中安徽、山东和河南是我国柳编的主要生产基地[6]。山东柳编主要分布在临沭县、莱州区和博兴县等地,其中临沭柳编享有“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的美誉,柳编成为当地靓丽的县域品牌。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临沭县建有3 个柳编产业园区,将临沭县打造为我国最大的柳编文化产业基地,并将柳编产业与文化和旅游相融合,通过柳编产业带动临沭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7]。河南省柳编产业主要分布在固始和开封等地。安徽柳编产业主要集中在阜南县、霍邱县和颍上县等地。阜南柳编起源于黄岗镇,目前其产业呈现出以黄岗为中心,以张寨、王家坝、曹集、郜台乡、中岗等乡镇为辐射圈的分布特征;霍邱县柳编产业主要分布在周集镇、城西湖乡、临淮岗乡和临水镇等地区[8];颍上县柳编产业主要分布在半岗镇。
我国柳编具有7 000 多年历史,早在旧石器晚期,人们就已经收集茎条等物使用拧、缠、绕等简单手法去制作筐篮等器物。战国时期《左传》中记载的筐及汉代《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柳树罐均为柳编器物;在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画家张择端亦绘制出了许多柳编制品[6];元代《王祯农书》中描述了元朝百姓所用的“挑篮”“簸”“笼”等柳编制品[9],这些柳编制品至今仍广为使用。近代自明清以来,柳编工艺愈加细致并趋于成熟,20世纪初期中国传统手工艺受国内外环境影响发展受阻,清末民初时在国家政策影响下柳编得到一定发展,但发展依然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柳编制品生产逐渐恢复活力,在满足本土需要的基础上,逐渐走出国门[10]。2008年6月7日,柳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随着柳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制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并且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开始使用柳编元素,使柳编产品进入大众视野,带动了柳编产业的迅速发展。柳编产业是融合产业,其包含了杞柳种植业、乡村旅游业和柳编的其他上下游产业等,产业发展既给农户带来收益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例如,河南固始县部分农户通过柳编产业实现致富[11-12]。
目前,我国多个柳编公司在品牌定位上将环保、原生态和轻奢等元素相结合,建立的品牌更加受消费者的喜爱。山东临沭县申报的柳编品牌“晴朗”被评为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目前已注册了“白云”“欧朵拉”“欧拉”“鲁美达”“生态树屋”“金柳”等30多个国内品牌,同时“临沭柳编”自身就是一个商标代表,其让山东临沭有了“中国柳编之都”的称号。河南固始推广统一使用“三河尖工艺”品牌,以便于提升其地域和柳编知名度。安徽沿淮地区打造的品牌主要有阜阳金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建立的“JM WOODEN PRODUCTS”“JM”和“ANDLE”,安徽GY 公司的“佳尔美”“徽藤”“HUITENG”和“大自然藤艺”,阜南富昌恒业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宜云”和“FURNCHAN”,安徽华宇工艺的“中皖华宇”,这些品牌已进行了相关认证并且申请了自主知识产权[13]。柳编公司自有的品牌可以让企业迅速扩大生产,例如“佳尔美”品牌作为省级著名商标在2014 年被授予“安徽省名牌产品”称号,使该品牌知名度大大提升,吸引了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带动了市场消费,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也提升了该品牌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开拓市场是柳编产品销售的前提和基础,在跨境电商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柳编产品已远销国外,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了我国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14]。目前,我国柳编外销市场主要为欧美,市场较集中容易遭受风险,因此必须拓宽市场。一是需要开拓空白片区市场,打破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的情况;二是需要进行合理定价,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拓宽市场;三是需要加强与国外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以便了解国外消费者的喜好及需求;四是需要在稳住国外市场的前提下加强稳固国内市场,并拓宽销售渠道;五是需要不断完善健全柳编产品进出口机制,争取做到信息畅通,以快速应对柳编市场的变化[15]。传统柳编产业的长久发展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拓宽销售市场,快速应对市场动荡因素,保障柳编产品供需平衡。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柳编作为文化产业备受重视。例如,临沂柳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认可度逐年提升,据统计,山东省柳编年出口量占全国柳编出口总量的80%,临沂柳编销售国家有150 多个,其中欧美和亚洲销售量占4/5 以上,年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16]。河南固始县柳编市场主要为国外市场,年出口创汇4 000多万美元。我国柳编产业在打通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本土销售市场,目前临沂正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线上销售带动柳编产业发展,扩大知名度。
阜南县地处淮河流域北部,为沿淮地区,拥有约1.33 万hm2河滩洼地,易发生洪水。为防治洪水当地多种植杞柳加固岸堤,因此拥有大量的杞柳资源[17]。阜南杞柳种植历史已有上千年,当下杞柳已成为阜南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18],在农耕时代为满足生活所需,当地人折柳制作生活用品[19],随之慢慢演变出柳编,随时间积累,阜南县柳编技法日益成熟,从农户编织慢慢发展为规模化和产业化产业。
新中国成立后,阜南县柳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杞柳之乡”,2009年获得“中国柳编之乡”头衔,2012年阜南柳编手工艺术家王文忠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目前,阜南柳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手工艺人在阜南柳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将传统工艺与生活需要相结合,设计出多种适用于现代化生活的新产品,赋予了阜南柳编更多的意义[21]。阜南柳编工艺经过历史积累和手工艺人的长期探索已日益成熟,柳编工艺流程包括选料、蒸煮、上色、浸泡、编织、熏烤、晾晒、刷漆和包装等,其中核心步骤为编织,编织手法有平、扭、立、经、勒编等[23]。阜南柳编在造型上呈现出紧随时代的艺术特征,广受国内外销售者喜爱,目前阜南柳编产品已售往欧美及日本等56个国家[22]。阜南柳编艺术已成为我国沿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3],带动了沿淮地区经济的发展。
霍邱县位于淮河南岸,县域内淮河穿插流过,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适合杞柳种植[24]。霍邱柳编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2 000多品类,柳编产业也发展成为霍邱农村的重要产业之一[25]。
柳编产业作为霍邱县重要的经济发展支撑,在2008年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0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 世纪80 年代霍邱县柳编制品开始向国外销售,到20世纪90年代已探索出十几种柳编编织工艺,柳编产品畅销50 多个国家[26]。2012年霍邱县柳编总产值达49.33亿,占据全县总产值的30%[27],成为霍邱县城的龙头产业。
近年来,沿淮政府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杞柳种植,并鼓励沿淮地区发展柳条精深加工,柳编产业发展得到了一定发展[28]。随着沿淮地区柳编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沿淮周边的经济发展,当地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随着柳编产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柳编产业已逐渐转型成为现代柳编产业[29]。但由于杞柳种质资源单一、虫害危害、柳条资源不足、产能较低等问题,沿淮传统柳编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品牌影响力是指开拓、占领市场和获取收益的能力。由于沿淮地区柳编出口企业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创新度低等问题,未形成规模效应,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30]。目前,沿淮地区柳编多为订单式外销,即根据客户要求做出相应产品,相当于贴牌或者代加工,不仅限制了柳编品牌的打造,还造成了知识产权的外溢。要想打造专属沿淮流域的柳编品牌,需要融合政府、基地、企业、手艺人于一体,形成产供销完整的柳编产业链,实现工厂化管理、产品批量规范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添加本土标志性特征,打造出专属的沿淮柳编品牌。
柳编产业为沿淮等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柳编的编织工艺及原料种植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可能会造成柳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柳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首先柳编产业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受到国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其次,柳编工艺正不断提高,如安徽阜南天亿公司通过打造高质量人才技术团队、增加研发投入,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了传统柳编手工艺技术[31]。再次,柳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了大力的保护,提升了其在国内外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销售市场,带动了传统柳编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