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生花:浅谈中国古代染色工艺

2023-12-13 13:22阿娜日侯昕语
中国故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蜡染扎染布料

阿娜日 侯昕语

“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沫,掠出阴乾,谓之靛花,亦青黛。”蓝染是一种非常古朴的印染工艺,自我国秦汉时期就已出现,距现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蓝染工艺主要分为扎染、蜡染、夹染、蓝印花几种,古时分别称为:绞缬、蜡缬、夹缬、灰。这种工艺的原材料取自一种名为蓝草的植物,包括马蓝、木蓝、梦蓝、菘蓝。由于植物茎叶不太易于长久保存,所以匠人们需要将植物的原料制作成泥状的蓝靛以便于取用。

“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蓝靛泥又叫靛青,是蓝草历经采摘浸泡再加石灰发酵和打靛等繁琐的工序,耗时至少十几天才可以提取出来的染料。荀子在《劝学》中说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藍”讲的就是它。蓝靛是一种常用的植物染料,由板蓝、琴蓝和木蓝等植物提取而来。在古代,蓝靛被广泛用于染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现代实验中常用纯棉、素绉缎、双宫、乔其纱、欧根纱等制作色卡小样。用蓝靛泥加米酒、草木灰等再与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发酵而产生的活性菌生命力较弱,对环境要求极高,稍不注意就会丧失活性。但是若进行细心养护,确保菌种活性,就能达到最佳染色效果,使得色泽鲜亮、着色牢固,经科学验证,活性菌群染出的蓝染极为亲肤,敏感性肌肤也能适应这种布料,同时,《本草纲目》还记载了“蓝草”具有消炎、杀菌、解毒的药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这几种染色工艺。

导读

蓝染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蓝柒的原材料是蓝草,蓝草经过浸泡、发酵、打靛等工序后制成蓝靛泥,再加入米酒、草木灰等与水混合发酵,产生活性菌,用于染色。活性菌染出的蓝染非常亲肤。本文详细介绍了蓝染及扎染工艺,发掘了蓝染工艺中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者:阿娜日,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侯昕语,内蒙古财经大学法学院。

扎染篇

《诗经·小雅》道:“终朝采绿,不盛一物,终朝采蓝,不盈一檐。”这里被采摘的植物就是蓝草。

扎染,古代称为“绞”,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术。旧籍曾述:“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驳。”扎染以白、蓝两色为主色,白色标志平安,蓝色是希望、纯正和竭诚。两抹白蓝相间的颜色意味着“清清白白,正大光明”。

人们有时也称扎染为扎缬和染缬。玄应《一切经音义》载:“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日缬也。”缯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用针线或缝或扎在要染色的丝帛上,使部分不需要染色的地方不会被染色,这种工艺被称为扎染。扎染一般为单色,但也可以通过晕染来达到多色的效果。

扎染一般来说有四种方法:第一,缝绞法。用针线穿缝绞扎后再经过叠坯、缝绞、浸水、染色、整理五道制作工序;第二,夹板法,将要染色织物精心折叠后在用小板块将其对称缚扎再染;第三,将要染色的丝帛折叠(对折或对角折叠)再在要避免染色或做晕染效果的位置打结系紧再染色;第四,将需要染色的坯布折叠或不折叠绑扎后染色。

我国彝族有着悠久的扎染历史,从《南诏图传》中人类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先民就通晓了“染采纹秀”。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地。

巍山是唐南诏国的发祥地,也是巍山扎染布的故乡。巍山扎染布盛行于唐宋,是当时人们的日常布料之一,它不如丝绸华丽娇贵,但有着独特的粗豪与朴实。扎染布的美,在于它的裂纹是一种非人工干预的自然纹,其传统工艺里的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是任何机械印染都无法达到的。

时至今日,生活在南诏故乡上的辛勤妇女,仍保留着扎染这一最传统的染色方式。用针线在土布上结扎花色,原本单调的土布,瞬间就成为一幅朴质美艳的画。2003年,巍山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扎染工艺也被列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妇联还组织成立“妈妈制造”扎染产业合作社,带动千千万万的妇女靠手中的扎染技艺,贴补家用,增收致富。经她们之手产出的扎染工艺品服饰、桌幔、壁挂、方巾等工艺品,不仅在本地市场深受欢迎,还出口远销到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

“遇见扎染,布里生花”,“小巷深处,草木葱茏,扎染织物,色彩艳丽。”《春日》如是说。天边那一抹靓丽清透的蓝,带着早木清凉的气息落在布料的纹理之上,酿成一曲有着古老吟哦的旋律……

二、蜡染篇

蜡染是苗族一项独特而精湛的手工技艺,被誉为“苗族的瑰宝”。蜡染,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蜡来进行染色的一种技艺。苗族人民将蜡熔化后,用特制的工具蘸取蜡液,在布料上细心地涂抹形成各种图案和纹理。接着,他们将布料浸入染料中,待染料渗透进布料后,再用火烧掉蜡,最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蜡染作品。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许多地方都流传着叙述蜡染起源的《蜡染歌》。早在秦汉时代,苗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在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已经十分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常使用蜡染布料。

蜡染的制作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在染色前,工匠需要精心设计图案,并将其转化为蜡液的涂抹顺序和方式。这需要他们对布料的吸水性、染料的渗透性以及蜡的熔化温度等因素有着深入的了解。在涂抹蜡液时,苗族人民需要细致地控制手的力度和速度,以确保图案的清晰和纹理的流畅。而在烧蜡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准确地掌握火候,以避免布料被烧坏或染色不均。

蜡染的图案多样且富有象征意义。苗族人民常常以自然界的花草、鸟兽、山水等元素为灵感,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在苗族人民看来,花朵的图案寓意着生命的美好和繁荣;鸟兽的图案寓意着自由和勇敢;山水的图案寓意着苗族人民对家园的眷恋和热爱。

蜡染作品的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苗族人民常常将蜡染作品用作衣物、帷幕、饰品等的装饰,使其更加华丽和独特。同时,蜡染作品也成为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他们将自己的智慧和情感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中,通过蜡染作品传承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三、夹染篇

“种蓝得靛,衣被乃染;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与间”,这说的是我国传统印染“三缬”技艺之一的夹染。

夹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肇始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明皇曾将其作为国礼馈赠给各国遣唐使。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丽水等部分接壤地区辐射。

夹缬,又称为夹花染,制作需要多种工序才能完成,十分繁瑣。首先,选取不同颜色的织物,将它们按照设计的花纹和图案夹在一起。然后,将夹好的织物浸泡在染料中,使得染料渗透到织物的纤维中。接着,将染好的织物晾干,再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修整,最终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夹染作品。

夹染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色彩效果和纹理变化。通过夹染技术,不同颜色的织物在染色过程中相互渗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色彩层次和渐变效果。同时,运用不同的夹法和染料,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等,使作品更加生动且具有艺术感。此外,夹染作品不仅在色彩上丰富多样,而且在纹理上也别具一格。织物经过染色后,由于不同颜色的织物在染色过程中的渗透程度不同,能形成独特的纹理效果。这种纹理效果既包括有规律的花纹,又包括随机分布的斑点,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质感。

如今,虽然夹染技术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染色方式,但它的独特魅力依然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将夹染技术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在万达等大型购物广场周围,也出现了许多手工DIY夹染作坊,向大众宣传这一非遗手工艺。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5月23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蓝夹缬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192。

四、蓝印花篇(漏版刮浆)

“终朝采篮,不盈一檐。”《诗经》里的女子,想念在远方未归的丈夫,把细密的温柔的思念和忧郁浸染在蓝印花布的深沉中,小巧的印花叙说了一段难言的情愫。印染蓝印花布,用的是一种蓝靛草,这种植物可以入药,所以盖着蓝印花布做成的被子,会闻到一股淡淡的中药味。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长河中,蓝印花工艺犹如一朵绽放的蓝花,散发着浓郁的古韵和民俗风情。蓝印花工艺的魅力同样在于它独特的色彩效果和纹理变化。通过蓝印花工艺,蓝色染料在织物上形成了独特的花纹和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等,使得作品显得生动也更具艺术感。同时,蓝印花工艺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印花模具和染料的运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纹理效果,如斑驳的云纹、流转的水纹等。

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言:“蓝缕添香翠带烟,千年万古传芳年。”蓝印花工艺以其独特的美感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结语

中国的染色工艺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从最早的天然染料到后来的人工合成染料,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他们通过研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各种材料,发现了许多独特的染色方法和配方,使得中国的染色工艺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染色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注重自然和谐的美感。古人深知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因此他们在染色过程中会尽量避免对环境的破坏,选择天然的材料和染料,追求柔和、温暖的色彩效果。同时,他们也注重纹样的设计和表达,通过巧妙的组合和变化,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图案和纹饰,使得染色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古代染色工艺的影响不仅只局限于艺术领域,它还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染色工艺不仅用于制作服饰和家居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书画、陶瓷等领域。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也成为人们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的重要媒介。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传统的染色工艺逐渐被遗忘。许多古老的染色技术和配方已经失传,今人只能通过文献和考古资料来了解它们。因此,对中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对古代染色工艺的研究和传承,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现代的艺术和设计找到新的灵感和创意。

猜你喜欢
蜡染扎染布料
苗族蜡染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蜡染的纹饰探讨
用布料拼图形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烧结机布料器的改进优化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蜡染手绢寄深情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按约定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