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
《变动时代的安身立命——基于黄宾虹的“避地而居”展开的考察》(以下简称《变动时代的安身立命》)的作者曹新刚,以“冒险”的名义探访历史场域中不断“避地而居”的黄宾虹,且审慎地提示讀者:正是今人关于黄宾虹的“熟悉”化认知形成了某种“遮蔽”,使美术史叙事话语建构的“知识之黄宾虹”看似被“显在”的同时,更为符合历史真实的“主体之黄宾虹”却遭遇着被“隐身”。
概览《变动时代的安身立命》全书,作者运用史家逻辑和事件逻辑的交互循环,有效拈连既有认知中的思维断点,还原隐匿于问题背后复杂多元的历史面向。如以探讨“避地而居”这一基于黄宾虹北平之行的知识生产作为切入口,直面既往历史研究中“后见之明”的解释倾向,主动迫近历史原境,悉心撷取、拼合、辨析文献史料,将“交游”视为建构其历史主体身份的重要契机和塑造其自身合法性的重要屏障,重建其北平之行中交游的文化场,指明黄宾虹所基于现实际遇的“生存”话语正是展开“避地而居”的现实动因。
在研究黄宾虹“避地而居”的心理机制时,作者将潭渡村、贵池等“桃花源”看作黄宾虹遭遇现实创伤后疗愈自我的能指符号以及构成其一生文本创作的语言逻辑和美学结构。
在一场以“观念冒险”之名展开的“真相探险”之旅中,作者没有在既定框架内“避地而著”,而是以过人的史学担当勇于“试错”。关涉黄宾虹作为历史主体的命运浮沉,作者不使用演绎性的主观叙事去阐发“洞见”,而是观照着隐匿于历史书写背后的种种“权力机制”,亦看重历史参与者内在无从言说的“幽暗因子”。这恰恰说明历史叙事也许存在某种“丁达尔效应”:真实的历史仿若被厚重云层遮蔽的太阳,当愈多的研究者关注历史“大气”中无数如同胶质颗粒般的“隐形存在”,“历史真实”的光线便会透过历史“云层”的缝隙散射而下,历史也因之而拥有了“形状”,人们亦可能感受到某种智性的光芒与人性的光辉。
“一切历史皆为当代史”,优秀的历史作品能够充分体现研究主体对于自身所处时代的关怀。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传统”投射下,作者试图重构作为历史主体的、“陌生”却鲜活的黄宾虹。“他者”认同下由既定知识经验建构的黄宾虹兼具多重身份,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作者通过相关新旧史料,祛魅后世所谓“大师”这一身份光环,指出彼时黄宾虹的画家身份并未被社会普遍认可,而其美术理论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金石鉴藏家、书画鉴定家、媒介主编、教授等身份则得到广泛认同,画家身份实则附着于其他诸多身份之上。这使得看似“陌生化”的历史主体拥有了某种新的可能性——黄宾虹将以更为真实、立体的历史面貌为今人所再次熟识。
中国美术史中的“绘画大师”黄宾虹,作为后世叙事文本构建的“知识”之人,依旧如同丰碑般“垂直存在”着;而安身立命于变动时代的黄宾虹,则作为“主体”之人,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水平留恋”着。黄宾虹在留恋什么呢?或许始终是其内心深处那片永恒的“桃花源”吧。
(原标题为《安身于“变动时代”,栖心于“桃花源”处》,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