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榕炜
莫泊桑于1883 年完成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被编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构成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要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要落实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中涉及很多的德育内容,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刻画和心理动态描写,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教师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要让学生熟读文章,深刻体会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去想象:假如自己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会怎么做呢?在那个时代与社会背景下应该如何去生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进行思考,学会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展开话题,向学生讲解人物随着情节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对人物性格进行了解与分析,进一步剖析小说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主题,提前设置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按照教学流程向学生讲解小说的重点与难点,具体如下:
首先,指导学生熟读文章,让学生体会小说中的人物思想,激发学生情感。其次,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划分,站在不同角色人物的立场考虑问题。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人物形象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仔细分析每个角色,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领悟小说主题,突破重点。再次,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身参与,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个人物进行对话,加深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印象,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最后,回归到现实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素养。很多教育界学者提出,语文和阅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本就是一门语言学科,课文内容有很多精美的词汇以及各种修辞手法。学生只有通过反复阅读、熟读文章才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领悟到语文知识蕴藏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学好语文的基础就是阅读,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逻辑思维,懂得如何去构思人物角色,增加语文知识储备量。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秉持新课程教育理念,从浅层到深入突破重点和难点。第一,进入主题需要将知识技能作为切入点,教师指导学生站在人物角色的立场了解其心理活动,了解人物性格,明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阅读找到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塑造人物,通过这些抓住小说主题。另外,教师还要注重阅读环节,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入一些感情色彩,要将小说中人物形象用生动的语言以及肢体语言表达出来,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阅读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但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更有利于学生抓住主题,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把握小说主题后,学生对小说人物有了足够的了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如何尊重、善待他人,不断进步与成长。第二,把握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关键在于阅读,学生不能只依赖教师对人物的分析,必须通过阅读进一步分析人物,将阅读作为学习语文的基础,阅读能力得到了提升才能切实了解小说内容,突破难点,同时具备一定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讲一讲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感人故事,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都表现得很积极,并将感人故事进行了阐述,如此一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有效调动了学生情绪,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正能量。此时,教师再引入《我的叔叔于勒》,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珍视亲情与友情,培养其无私的品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调动情绪逐步将学生引入教学主题,学生会自主阅读,并对人物进行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由教师分配角色,也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为“我”“船长”“父亲”“母亲”“于勒”“旁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要读出感情色彩,把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朗读出来。朗读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过程进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评,总结优缺点,共同探讨改进方法,共同进步。
(设计意图:《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揭露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的普通人性,体现出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处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学习本篇课文,学生能够懂得如何观察世间百态,对社会生活有所了解。教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
多媒体展示:
表1
学生可以自由建立小组,按照表格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合理分配朗读任务,对人物进行分析后推荐小组代表将答案填写到前五格表格中,各小组补充的内容应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便于区分。前五格完成后,各小组成员相互探讨完成后两项表格任务,结束后全班学生再次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首先,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将人物展现出来,其语言、动作、神态用表格间隔开,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其次,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优缺点的互补,一些不善于表达、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其他学生的提醒和建议下获得学习思路,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其学习效率明显提升。最后,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任务后,教师指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勒进行仔细分析,年轻时的他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人们所厌弃,而后发财了,又被大家所恭维,最后又破产,落得穷困潦倒,大家不敢与其相认。整个故事展示了于勒由穷到富再到穷的过程,体现了菲利普夫妇对其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对于勒的同情之心,实现德育目的。)
多媒体展示读课文插图。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通过阅读对人物的分析思考:“我”给于勒叔叔钱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想法是什么?于勒叔叔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不能让他们相认?把你的理解与体会讲述出来。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讨,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空间。
(设计意图:以课文插图为话题,让学生体会到“我”“父母”的做法截然不同,对小说主题的领悟会更深。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大胆、积极发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深入分析文本内容,突破重点与难点,感受到人物内心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多媒体展示:
1.有关“钱”的名人名言。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金钱”的理解。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让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德育。)
图1
教师展示示例及要求。
1.示例:
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金钱可以买到(),但买不到()。
要求:依照示例填空,至少写三个句子。
2.片段写作。
要求:教师列出两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写作,写作内容为200 字,运用不同语法描写出人物特征。
题目1:如果于勒挣了很大的一笔钱,恰巧被菲利普夫妇知道了,他们会是什么神情?见到于勒会说些什么?
题目2:学完这篇课文后,联系你的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课文内容的事情,你是怎么理解人性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为步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菲利普夫妇非常关注于勒的穷与富,当于勒富有时他们想办法“认亲”,而知道于勒穷苦后又敬而远之,这种心理状态不仅代表了菲利普夫妇,还代表了当时社会一部分群体在面对金钱和亲情时是如何权衡的。本篇课文让学生学会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懂得运用语言、动作等写作方法刻画人物性格,培养学生写作思维,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应提前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全身心投入课堂中。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合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升。
只有通过反复接触、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学生才能在阅读实践中获得语文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生活出发去体验与感悟,并通过各种途径将这种体验升华,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并采用多种阅读形式,如自读、分角色读、根据问题选读、跳读和拓读等,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阅读、领悟、口语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语文综合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读”与“悟”两个阶段。因此,在每个环节结束后,学生及时进行了情感交流,实现了与文本、现实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