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杰
随着金融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机构采取适当措施做好针对金融风险问题的防范化解工作,能够确保各类型金融机构顺利获取最佳收益。
所谓金融风险,是指与金融活动具体开展过程相关联的风险性问题,通常涉及金融市场风险问题、金融产品风险问题,以及金融机构风险问题等。(其概念思维导图参见图1)。
图1 金融风险基本概念思维导图
对于特定的金融机构而言,一旦发生金融风险不仅会对该机构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外部溢出效应,进而破坏宏观经济事业的总体发展进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各部门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合力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事业稳健前行。
金融机构开展风险防范
化解工作的必要性
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自身抗风险能力。金融机构与生俱来伴随着风险,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化解过程中不断修正风险偏好,强化全面合规经营理念,将有助于金融机构实现稳健合规经营,不断提升自身整体抗风险能力。
当前阶段,我国有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已开展指向日常经营业务完整推进过程的风险因素防范化解工作,制定形成并且贯彻落实了满足实际需求的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制度体系,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中展示出充分规范性和专业性,助力提升金融机构经营发展过程中的总体抗风险能力,进而逐步形成自身差异化竞争优势。
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一个或者几个重要金融机构的业务失败将通过金融机构间的相互联系而引发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失败,进而对更广意义上的经济产生负面效果。因此,金融机构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风险管理水平參差不齐,许多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意识处在相对薄弱的状态,未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模型,急需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
金融机构在日常业务管理及风险防范层面,应当切实采取措施构建形成和逐渐调整完善风险防范工作体制机制,围绕实际遭遇的各类风险因素,择取运用适当类型的管理工作实施方法,从多种角度展开预防控制,特别是充分识别和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传导情形,避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风险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战略选择风险。随着我国金融领域不断细分发展,金融机构数量随之增多,各金融机构急需基于自身优劣势和业务特点,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战略。部分金融机构在选择经营方向时出现了偏差,未能紧密结合金融机构现有业务运作发展情况和金融市场呈现的最新变化,恰当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经营发展战略,这将会给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运作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在业务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金融机构的长远健康发展。
运营风险。受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创新过程中过于激进,金融产品研发或服务创新超越合理范围和边界,客观上导致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运作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强度上升。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导致金融机构面对的经营风险也随之上升。
杠杆风险。杠杆与金融机构承担的债务水平密切相关,当杠杆率较高时,通常意味着金融机构面对着较高负债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金融机构无法及时全面偿还债务,很可能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严重的风险。在金融机构开展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时,债务风险问题是需要密切关注的基本内容之一。债务风险问题可能涉及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方面,如果债务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监管风险。为了确保金融领域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做好监管工作。当前,由于全球金融稳定仍面临潜在风险,监管机构还需持续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金融机构也需时刻保持警觉,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以应对各种挑战和风险。
在金融严监管趋势日益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应当注重控制好业务发展与监管规定的相互平衡,采取审慎经营策略,并充分满足监管工作相关要求。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在金融机构监管领域作出的处罚数量较多,主要目的在于调整改善金融机构业务开展过程的规范性。
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化解策略
宏观层面,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约束
从宏观角度分析,金融监管是指对完整金融市场和所有金融活动参与主体实施的监管,主要包含监管政策、监管机构和监管措施等方面。
要将监管政策视作开展金融机构宏观监管工作的关键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是金融机构宏观监管工作的基础。处在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具体开展的各项金融业务活动,都必须遵从明确的法律法规条文和政策文件的指导与规范。科学合理有序的金融机构监管政策,有助于构建形成竞争公平且运作秩序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在宏观监管政策制定失当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某种程度的市场秩序波动或是金融风险。要立足于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日常运作过程,参考结合金融机构正在开展的各项业务,以及各类客户提出的实际需求,恰当制定形成指向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运作过程的宏观监管措施,调整提高金融机构宏观监管工作的总体科学性和准确性。
要将金融监管机构视作开展金融机构宏观监管工作的基本载体。推进开展围绕各种类型金融机构的宏观监管工作,需要预先构建配置科学完善的监管工作体系,要采取措施确保处在不同层级的金融监管机构基于宏观调控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保持密切充分合作,协同出力控制维系金融市场环境的稳定秩序。在金融监管机构稳定发挥各项职能过程中,能促使金融机构实际开展的各类型市场交易活动,以及金融市场内部投资者实施的经济活动展现出更加充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继而维持金融市场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要将监管措施视作开展金融机构宏观监管工作的主要工具。围绕各种类型金融机构开展的宏观监管工作环节,必须择取和运用适当措施,最大限度控制维系金融市场基本秩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具体制定指向各类金融机构宏观监管措施的过程中,应当致力于持续调整规范金融机构的市场经济行为,推进开展全面综合的市场监管工作,构建形成金融市场诚信制度等。
金融机构推进宏观监管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在存在经营风险的条件下,采取措施抑制风险因素,控制并规避风险因素对金融市场总体运作的消极影响,从而维持金融环境的总体稳定性。
微观层面,各金融机构做好战略管控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各类型金融机构应结合金融市场发生的具体变化,恰当调整经营策略,在制定并遵循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体系条件下,确保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均能优质稳定推进。
各类型金融机构要做好员工队伍建设,确保金融机构能够配置数量充足的、充分掌握战略管控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基于金融机构各项日常业务的具体开展过程,规范各项金融市场交易活动進程,实现对各类风险因素的预防控制。
各类型金融机构应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过程中严格做好针对各类风险因素的考量分析,坚持审慎经营原则,强化开展战略管控,运用差异化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多种措施,调整提升金融机构针对各类经营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控能力,改善金融机构日常业务运营的总体质量。一是构建科学完整的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完善风险管理工作框架、编制风险管理工作手册,实时动态了解金融风险变动情况,规范做好针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工作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要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结合,强化提升内部信息交流工作过程和风险管理工作过程的整体科学性。二是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风险监测本质上是用于开展金融风险监控工作与评价工作的工具和方法。要运用类型多样的定量监测方法和定性监测方法对金融风险加以分析,继而制定提出针对性处置措施。
通过结合各类型金融机构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制定并运用适当的策略来应对其中的风险因素,可以获得多个方面的实际效果:
金融机构相较过往更加聚焦于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在妥善全面处置各类风险因素时,金融机构不仅各项日常业务的运作过程更加顺畅,而且能够提供数量充足的资金要素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类型金融机构可以参考并结合市场环境和客户提出的实际需求,研究、开发并投放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这样做不仅可以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而且可以形成差异化经营的基本格局,提高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机构经营业务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风险管控工作的有力支持下,金融机构去杠杆成效显著,使其负债水平具备了充分可控性。
在遵循规范性文件开展监管工作的前提下,各项监管控制措施的作用将更加显著。
综合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知晓,在众多类型的金融机构开展日常业务的过程中,针对实际遭遇的各类风险问题采取恰当的措施开展防范与化解工作,有助于充分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保持良好的经营发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