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甘陇来

2023-12-13 07:30张立峰供图视觉中国
读者欣赏 2023年11期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兰州

文张立峰 供图视觉中国

滔滔黄河水,千百年来奔流不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华文明最初的摇篮。

横亘于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之间的如意甘肃,是九曲黄河上游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华夏文明破晓初升的萌发地之一。这里孕育出深厚久远又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与丝路文明、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汇相融,共同滋养着亿万中华儿女,缔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

上善不言

从中国地理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从青海到甘肃,黄河“两进两出”。她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在陇原大地勾勒出900多公里的黄金水道。一路行来,洮河与庄浪河等重要支流不断汇入,渭河与泾河东下关中,去拥抱黄河母亲。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支撑起黄河两岸的嶙峋风骨,大河谷地、平原湿地和万千溪流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从甘南草原到祁连山麓,处处可见秀美山川。

在甘南玛曲,源自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在此拐了一个180度的大弯,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433公里长的黄河干流玛曲段绿波荡漾,两岸青山相向、层峦叠翠,草木繁盛、鱼鸟翔集。超过100亿立方米的黄河径流,哺育着甘南草原和高原湿地,广袤无垠的绿茵草原上云蒸霞蔚、牛马遍地,被誉为“亚洲第一天然牧场”。

黄河之水的每一次涨与落,都关乎尕海湿地的荣与枯。地处黄河上游源区的尕海湿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被誉为高原明珠。蓝天白云倒映于茂密的水草间,清风送来淡淡的泥土芳香,各种鸟儿尽情嬉戏,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此追逐丰美水草,黄河上游重要支流—洮河在这里孕育生发,又随着母亲河逶迤北去。

甘南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

黄河从玛曲阿万仓湿地蜿蜒流过

尕海湿地

黄河石林

在九州山脚下,浩浩荡荡的黄河横穿兰州而过。兰州也是万里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浇灌这片热土、激活一条条有着兰州自身独特气质的文化脉络之余,黄河也在兰州两岸留下两条东西百余里的风情线。接续黄河水脉的银滩湿地如“绿肺”一般与这座城市同呼吸,黄河水车和中山铁桥勾勒出水边都市醒目的文化地标,羊皮筏子和丝绸古道则是黄河儿女“九曲不回”的精神图腾。

“世外桃源”是许多访客对黄河石林的描述。黄河在流经白银市景泰县时,与往昔的雄浑气象不同,她在这里宁静舒缓,波澜不惊,形成了幽静青碧的绿洲,塑刻出恢宏大气的地质奇观。“雨后春笋”“千帆竞发”等象形石景凌空兀立、群峰竞奇,以黄河石林、黄河曲流、龙湾绿洲、坝滩戈壁等景观为主的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已成为重要的西部影视基地。黄河石林的美学观赏价值正广受世人瞩目。

在石林西麓,黄河曲流蜿蜒北去,河滩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黄河石”。事实上,“背云冲石出深山”的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出,在九曲十八弯的奔腾中撒下一路的奇石。它们经历着激流波涛的磨砺和涤荡,质地坚硬细腻,色彩图案绚丽,神韵天成。其中,以兰州黄河石最为引人入胜,被称为“兰州石”。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宋代《云林石谱》中说:“兰州黄河水中产石,绝有大者,纹采可喜。间于群石中得真玉璞,外有黄膘,又有如佛像,墨青者极温润,可试金。”其中,有如生肖动物或神话人物的图案石,有意境悠远或包罗万象的景观石……时至今日,每至休假日,人们来到黄河边觅石,黄河母亲都会慷慨馈赠。

除了草原、湿地、石林和奇石,黄河两岸还孕育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尤其以和政县出土的最为著名。被誉为“古生物化石之乡”的和政县,出土了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古动物化石,如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化石、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化石,等等。除了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这些化石侧证了久远年代以前陇原大地上的勃勃生机。

厚德以载

从上游到下游,黄河流域遍布远古人类遗迹,展现出母亲河作为中华文化发源地的悠久历史,留下了彩陶等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线索。从曲折细流到汇聚壮大,黄河上游的灿烂文明也在甘肃麇集大成,特别是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堪称中华史前文明的源头活水。

沿着渭河支流葫芦河往东北行,在蜿蜒的山道和陡峭的山峰尽头,有一条清水河,是葫芦河的支流。大地湾遗址就是在这里被发现。

距今8000余年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年代比闻名遐迩的河南仰韶文化和西安半坡文化遗址还要早,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作物—黍标本,以及最早的彩陶、最早的绘画、最早的文字雏形、最早的宫殿建筑和最早的“混凝土”地面,在我国考古史上实属罕见,为中华文明孕育肇启做出了不朽贡献。

那幅将中国美术史前推2000多年的“地画”,描绘的可能是先民狩猎的场景,画面中那些野生动物的先祖或许能追溯到和政出土的古动物化石身上。大地湾出土的紫红色彩陶将中国彩陶制造史上推了1000年,“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原始艺术珍品,它融彩陶艺术与雕塑艺术于一身,女子浅红色陶衣上的弧线和斜线,为整件作品平添了几分神秘美感,惹人遐思。

在繁盛了3000年后,大地湾文化中断了。大地湾先民到哪里去了呢?可能的方向是洮河、大夏河、黄河谷地,甚至是河西走廊有稳定灌溉水源的地方。有趣的是,马家窑文化正是在气候相对暖湿转向干冷前后兴起的,也是在大地湾文化盛极而衰的情况下兴起的。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洮河西岸,有个名叫马家窑的村庄。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在这里发现了几千年前的古文化遗存,其中以绚丽的彩陶最为世人瞩目,这就是马家窑文化。在《甘肃考古记》一书中,他对获得的这些彩陶赞美有加,认为其“精美绝伦,可为欧亚新石器时代末叶陶器之冠”。

马家窑文化的聚落遗址,多分布在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马家窑先民种植粟和稷,也从事狩猎和采集活动。大约距今5500年以来,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普遍衰落,唯独马家窑彩陶格外发达,不仅陶质坚固、器型繁多、器表光亮,彩绘纹饰也极为流畅繁复,艺术风格绚丽典雅,工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家窑彩陶的图案以表现自然的几何形纹样为主,尤其以水波纹、漩涡纹最为常见。马家窑彩陶以河流百川为纹饰主题,表达了古代先民对黄河母亲的眷恋与热爱,而生生不息的黄河也为彩陶注入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回望黄河上游地区的史前文明,感受着远古艺术的辉煌烂漫,这些彩陶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久远历史的斑斓门户。以这些文化遗存为载体的甘肃古文化,构成了大地湾一期文化—师赵村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文化这一完整的陇上远古文化发展序列。

在临夏林家遗址曾出土一把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前。出土于齐家文化遗址的金耳环是我国最早的金器,而遗址中不少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以及中国最早的铜镜的发现,表明甘肃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涡旋纹饰彩绘陶壶 马家窑文化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

礼县大堡子山秦公陵园是秦开国君主秦襄公或其子秦文公的陵墓,这里出土了众多十分珍贵的文物。秦公作铸用鼎、四鸟饰车形铜盒等国宝,见证了秦人先祖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西汉水边回荡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吟唱出昔日秦人在西垂故地的美好生活。秦人所具有的质朴坚韧的民族品格与进取豁达的精神风貌,成为秦人发展和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文化基因。

人文化成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在兰州的黄河两岸,遍布着以物质实体为载体的黄河文化遗产。兰州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盛,也因此被称为“黄河之都”。兰州黄河铁桥又名“中山桥”,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黄河天堑锁千年,前朝难渡今朝变。黄河铁桥的修建,结束了兰州黄河千年难渡的历史。巍巍铁桥拔地而起,两岸苍生皆展笑颜。如今,历经百年沧桑的兰州黄河铁桥早已成为兰州市黄河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兰州水车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大且圆,大的气势磅礴,圆的灵动有序。历史上,作为黄河两岸唯一的提灌工具和经典的农业文明符号,兰州水车的发明克服了干旱少雨的气候劣势和岸高水低的地理条件带来的不便,浇灌了黄河两岸的万亩粮田,稳固了“控河为险”的金城重镇。“如岁大旱,汝为霖雨。”在奔腾不息的大河之上,一架架水车日夜不停地旋转,将滔滔的河水引到阡陌纵横的田野里,旋转出嘉禾丰茂与众生润泽。

永泰龟城

大河漫漫,涛声东去。在榆中县城以北黄河湾里的绿洲台地上,青城古镇依河而建。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古镇能充分地利用黄河水资源,又不受洪水和凌汛侵害。当年,大将狄青为防御外敌入侵,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新城,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这里称为青城。如今,遍布古镇的明清四合院记录了昔日繁盛的商贸往来和丰富的历史掌故。一条黄河水,灌溉了农田,养育了青城,也为古镇留下难得的旅游资源和重启繁华的契机。

流经多山的景泰,黄河干流与丝路北线在此交汇。明清时期屡次修筑与迁移的索桥渡口,彰显了此地昔日的兴盛。由西安至河西,从此渡河要比从兰州“路捷三日”。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永泰古城建于景泰县寺滩乡,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军事要塞,鸟瞰古城形如金龟,故又称“永泰龟城”。古城由黄土夯筑,城周有瓮城、护城河,另筑炮台12座、城楼4座,古城南北两侧原建有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分别与兰州和长城相连。如此完备的设计,堪称中国古代军事要塞的典范之作。

羊皮筏子安全结实,可以载马牛甚至骆驼渡河。早在宋代,人们就在黄河上游渡口或沿岸开始使用羊皮筏子。明清时期,羊皮筏子走进寻常百姓家,在日常的渡运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羊皮筏子具有西北粗犷、质朴的原生美感,它既是黄河水运的工具,也是黄河民俗文化的产物,成为弘扬中华非遗文化的独特载体。

划着羊皮筏子,打着太平鼓,唱着“花儿”,伴着东去的黄河涛声,一股浓郁的西北风情在天地间洋溢开来。

“哎……提起我的家呀,我家在临夏,白布的尕汗褡呀,青布的尕夹夹。担来大夏河水呀,尕锅里熬茯茶,远方的客人请下马,看看我的家……”说起“花儿”,西北人再熟悉不过,它是诗化的生活结晶。如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花儿”,穿越600多年的时空,依旧歌声嘹亮。“太子山高着雪压了,灵芝草搭不上架了,尕妹妹活着人大了,阿哥啦搭不上话了……”这悦耳的“花儿”,依稀让人想起《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如“花儿”一般展现黄河儿女生产生活的非遗文化,如满天繁星般遍布陇原大地。陇东道情、河西宝卷、古浪童谣等民间文学广为流传,陇南高山剧、秦安小曲、河州平弦等传统戏曲仍在传唱,岷县洮砚、酒泉夜光杯雕、临夏砖雕等传统技艺已发扬光大,保安族的腰刀锻制技艺、东乡族的擀毡技艺等已蜚声海内外。这些民俗技艺至今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黄河上游地区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中淬炼出的文化结晶。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甘肃。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初形成的地方,甘肃则是这一伟大文明形成的重要奠基石,伴随着这条波澜壮阔的河流,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传承,休戚与共。

上图:兰州水车 下图:羊皮筏子

猜你喜欢
马家窑彩陶兰州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我的兰州梦
夜读春秋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马家窑彩陶器型的发展与演变
神秘的马家窖彩陶
兰州琐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文明厚土 再添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