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 袁媛 陆源 晁蕾
摘 要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疏堵并举”的原则,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高效离田利用,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弃置问题,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为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分析了海门区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现状及方式,总结了秸秆离田利用的特色做法及制约因素,并提出“注重宣传引导,提升农民认知程度;强化科技引领,推进利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等对策。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7.006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不仅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弃置问题,还能让农民得实惠、让企业能盈利。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积极探索建立了精准化离田利用体系,打造了一批秸秆高效离田利用样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海门区秸秆资源还有很大的利用潜力,高附加值利用比例还不是很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秸秆资源高质高效利用,为农业生态低碳发展和乡村生态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1 现状
海门区位于江苏省东部,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是农业农村部聚焦的秸秆资源量较大县(市、区)[2]。海门区耕地面积4.58万hm2,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约30万t。农作物秸秆以油菜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及水稻秸秆等黄色秸秆为主,可收集量约占秸秆总量的83%。近年来,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连续多年以政府文件形式出台了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鼓励各地充分利用财政扶持政策,引进秸秆资源化利用新技术、新装备,使秸秆资源变废为宝,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双提升。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海门区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秸秆综合利用组织体系和产业体系,形成了农作物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等多元化利用格局,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显著效益。海门区先后多次被列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和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
2 利用方式
2.1 能源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将农作物秸秆与棉秆、木屑、花生壳等混合,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制成块状、棒状或颗粒状生物质燃料。生物质燃料残渣少、烟少,应用广泛,对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3]。海门区依托项目积极引进生物质炭棒生产流水线,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压制并炭化制成炭棒,主要用于无烟烧烤、炭包生产等领域,每吨售价可达4 800元,实现了能源化利用模式提档升级。
2.2 饲料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主要分为氨化处理和粉碎制粒。1)氨化处理是将油菜秸秆经铡草机粗粉碎后,放入氨化池氨化处理,压实后双层覆膜14 d,取出放置24 h后按饲料量的15%喂食。2)粉碎制粒是利用铡草机和粉碎机将油菜秸秆粉碎成秸秆细粉,混合精饲料后制粒,实现过腹还田。海门区鼓励养殖场购置秸秆切碎、揉搓等饲料加工装备,采取“包村包组”就地消化的方式,生产氨化、颗粒等秸秆饲料,形成了“农户+村组秸秆经纪人+养羊场”的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链。
2.3 肥料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是将秸秆和尾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混合,覆盖高分子覆膜材料,通过微生物发酵快速变成有机肥,而且在发酵腐熟过程中能够有效杀灭病菌。海门区通过村集体实施省级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购置秸秆打捆和粉碎机具,引进农业废弃物智流膜等智能堆肥系统堆制有机肥。一个有机发酵包内能够放置50 t秸秆、尾菜、水生植物等有机易腐垃圾和30 t畜禽粪便的混合物,能产生约60 t有机肥。
2.4 基料化利用
农作物秸秆基料化利用是海门区秸秆综合利用的新突破,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引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发的可降解水稻育秧基质盘创新技术。用秸秆制成的可降解秸秆育秧基质盘,可替代传统塑料秧盘和基质,用于机插稻育秧。不仅减少了塑料的使用,与传统地表土育秧盘相比,经过处理的育秧盘富含养分,水稻苗移栽下地后,秸秆成分会自然分解,快速被土壤吸收,真正实现“取之于田,用之于田”。并可通过专用摆盘播种机直接播种,通用插秧机直接插秧,机械化程度高,为秸秆综合利用创造了一条新的利用途径。
3 特色做法
3.1 紧盯目标任务,优化政策机制
每年制定出台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不断优化秸秆利用政策体系,细化工作措施。1)制定补贴政策,包括油菜秸秆收储补贴、水稻秸秆离田补贴、新建秸秆打捆点补贴、秸稈综合利用主体机具购置补贴等。选取1~2个区镇为试点,推进全域内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并给予相应的定额补贴。将油菜秸秆收储补贴、水稻秸秆离田补贴等补贴标准与禁烧考核结果相结合:当季被相关部门通报火点、黑斑或抛河的,补贴标准根据级别和数量调减;未被相关部门通报的,补贴标准相应增加。该做法充分调动了区镇、村、农民和秸秆收储利用主体参与秸秆离田利用的积极性。2)建立健全区镇(街道)和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公安局、税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多部门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
3.2 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利用体系
油菜是海门区主要油料作物,年种植面积近1.33万hm2。油菜秸秆体积蓬松、难以腐蚀,提高油菜秸秆离田处置效率是破解夏季禁烧难题的有效举措,也是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海门区紧扣“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农户参与”这根主线,按照农作物面积、区域秸秆产量,合理布局建设了16个秸秆收储利用中心,鼓励镇村发展合作服务、村企结合、劳务外包等多种形式的油菜秸秆收运储服务,建成了“组收集、村转运、镇收储、企加工”的精准化油菜秸秆收储利用体系,实现农作物秸秆就地消化和利用。在此基础上,海门区积极探索稻麦秸秆田头打捆、离田综合利用体系,形成稻麦种植大户—收储利用主体—区镇监管—区级引导的新型工作体系。
3.3 依托项目实施,拓宽利用路径
依托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等建设项目,运用创新思维和专业方法,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之路。
1)“十四五”以来,海门区依托各级项目新增大马力拖拉机、搂草机、秸秆打捆机、抓草机、夹包机及粉碎机等秸秆离田收储设备60多台,建成可降解育秧基质盘生产流水线1条、生物质颗粒生产线2条、生物质制炭生产线2条。秸秆可降解基质育秧盘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产能不断提升,年生产秸秆育秧盘2 000万张,通过江苏省水稻产业体系在全省示范推广。
2)积极推广秸秆轻简化堆肥技术,在全区11个区镇(街道)建成秸秆智流膜堆肥装置21套,示范展示秸秆离田利用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可操作、能落地的秸秆肥料化利用新模式。
3.4 加强数据监控,建好秸秆台账
推进秸秆资源台账建设,全面掌握秸秆产生和利用的“家底”,是推动秸秆高值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的有力支撑。1)海门区高度重视秸秆资源台账建设,严格按照调查技术要求和流程,着力推进秸秆资源台账数据采集、填写,高质量完成样本户入户调查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充分挖掘了秸秆资源高效离田利用潜力[4]。
2)通过建立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台账,海门区全面准确掌握当地农作物秸秆产生与利用情况,为制定扶持政策、进行产业布局与管理等提供了数据支撑。
3)通过对台账数据的深入分析,获取更多角度、更深层次有关全区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信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提供了考核依据。
3.5 完善监督机制,压实主体责任
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机制与监督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区镇(街道)秸秆离田利用主体责任,加大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要求各区镇(街道)严格专款专用,严肃工作纪律,秸秆集中收储期间要规范秸秆运输经纪人队伍管理,安排专职人员把好现场监管关,加强对司磅、开票、收储量统计流程监管,确保秸秆收储量客观、真实。每年夏收和秋收期间,海门区农业农村局联合生态环境等部门组成专项巡查组,在做好秸秆禁烧巡查的同时,监督全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展。同时,海门区引入了第三方核查机制,对秸秆综合利用财政补贴项目实行第三方核查,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再对第三方核查结果进行复核,确保项目验收的客观、公正。
4 存在的问题
4.1 農民对秸秆资源的价值认识不深
农民思想观念和传统生活习惯是影响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农民习惯将秸秆焚烧或直接倾倒,认为这种方式简单、快速且省事。农民对新型秸秆处理方式的接受程度较低,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农民对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益处不够了解,因此他们往往无法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处理秸秆。
4.2 秸秆离田利用技术水平不高
技术水平不高是制约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海门区农作物秸秆以机械化还田为主,离田利用比例不高,且离田利用以农户分散利用为主,其中产业化利用仅占10%左右。农户对秸秆的分散利用还停留在柴灶直接燃烧、直接投喂牲畜、简易堆肥还田等,利用效率较低。产业化利用模式以生物质燃料生产为主,其中高附加值利用比例不足30%。
4.3 社会资本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关键因素。对秸秆进行打捆、制作饲料等,需要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和投入一定的资金,农民倾向选择更为简单低成本的处理方式,而忽略了秸秆的综合利用价值。对一些规模较小的秸秆加工利用主体而言,一些新兴的秸秆利用技术设备相对昂贵,如仅靠政府补贴资金,主体不愿意投入,很难将产业做大做强。
4.4 秸秆离田利用扶持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政策支持不足也是制约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的一个关键因素。虽然海门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财政补贴政策,但在税收减免、用地、用电等政策执行过程中,仅停留在秸秆粗加工层面,对于秸秆精深加工产业的扶持远远不够。同时,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民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到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农民的秸秆离田意愿。
5 对策
5.1 注重宣传引导,提升农民认知程度
通过农村广播、电视和社区宣传等途径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面向基层、贴近农民、生动活泼的宣传形式,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典型经验和做法。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讲解秸秆处理的重要性和离田利用的方法和技术,用技术指导农民、用示范带动农民、用效益吸引农民,全面提高全社会参与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和自觉性。
5.2 强化科技引领,推进利用技术创新
通过与农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示范推广秸秆肥料化利用、饲料化利用、基料化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等领域的秸秆离田利用新技术。瞄准秸秆综合利用卡点、堵点,加大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组织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发联合攻关,推动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创新,通过研究开发微生物菌剂、酶制剂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料或生物能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综合利用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5.3 完善政策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政府应持续加大农作物秸秆利用的财政投入保障力度,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秸秆利用政策体系,提高农民和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采用秸秆能源利用、工业原料化利用新技术的秸秆加工主体,政府在优先给予项目扶持的基础上,可在财税、金融、土地、用电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秸秆离田利用产业,扶持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企业,加快秸秆产业化开发步伐。
5.4 加强监督管理,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1)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离田综合利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民和秸秆收储加工企业的培训和日常巡查,确保秸秆离田利用工作的规范开展。
2)完善秸秆离田利用工作考核办法,压紧压实区镇秸秆综合利用主体责任,将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区镇高质量发展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3)完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第三方核查评估机制,联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加强监督管理。4)通过多种形式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广泛接受公众监督,逐步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运行机制[5-6]。
6 结语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可再生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高效离田利用,是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保障,培育壮大秸秆利用主体,探索建立可推广、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高效利用机制,确保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量化高值高效利用。
参考文獻:
[1] 迟文明.谈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9(10):106.
[2]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EB/OL].(2023-05-23)[2023-06-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5403.htm.
[3] 邝永华.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J].云南农业,2017(5):90-91.
[4] 梓思.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8):14-15.
[5] 聂新军,金娟,叶波,等.浙江省县域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农业科学,2022,63(4):830-832.
[6] 任佳佳,倪雄伟,石艳平,等.嘉兴市秸秆还田技术推广概况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6):1045-1047.
(责任编辑:张春雨 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3-07-13
作者简介:杨磊(197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农业机械推广。E-mail:hmkjjyk@163.com。